省消费者协会循环经济消费教育指南(2025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16:24 1

摘要: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与绿色发展理念深度普及,消费模式正加速从资源消耗型向循环可持续型转型。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典型特征,涵盖了再生产品购买、二手商品交易、共享服务使用、旧物回收与垃圾分类等多元场景。这种模式既能降低消费成本、满足多元

一、前言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与绿色发展理念深度普及,消费模式正加速从资源消耗型向循环可持续型转型。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典型特征,涵盖了再生产品购买、二手商品交易、共享服务使用、旧物回收与垃圾分类等多元场景。这种模式既能降低消费成本、满足多元需求,又能减少资源浪费与环境负担,是推动消费升级、践行绿色生活的重要方向和强劲趋势。

然而,当前循环经济消费市场仍存在诸多问题:部分商家以绿色、再生、环保噱头夸大甚至虚假宣传,如“伪再生产品”未标注成分比例、“假低碳服务”隐瞒高能耗本质;二手商品交易中信息不透明、售后保障缺失,易出现“翻新机”“暗病家电”等问题;共享服务领域存在隐性收费、押金难退现象;旧物回收体系不完善,消费者面临压价、个人信息泄露、损坏赔偿纠纷等风险。为帮助广大消费者科学认知循环经济消费,理性参与并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山东省消费者协会特制定本指南,从消费类型指引、风险防范到权益维护,提供专业、可操作的参考,助力营造安全、规范、透明的区域性循环消费环境,为全国循环消费环境建设提供地方实践参考。

二、消费类型与规范引导

(一)再生产品消费

再生产品是循环经济的核心载体,指以废弃资源为原料,经合规加工生产的各类产品(如再生纸制品、再生塑料制品、再生金属家具、再生纤维服饰、再生家电等)。此类产品能有效减少原生资源消耗,但市场中也存在“伪再生”“低质量”“高溢价”等乱象。

1.日常再生消费品(再生纸、再生塑料/纺织制品等)

当前市场中,部分日常再生消费品仅标注“再生”却未明确再生原料占比(如“再生塑料含量≥50%”),或加工工艺不达标,存在异味、易破损、有害物质超标(如再生塑料甲醛释放量超标)等问题;部分商家借“环保标签”抬高价格,使再生产品性价比远低于普通产品。

相关消费建议:

一是查认证、辨真伪。优先选择标注“中国再生资源产品标志”“绿色产品认证(GC标志)”或符合国家再生标准的产品。

二是核成分、比性价比。主动向商家索取再生原料占比证明(如检测报告),避免购买仅标注“再生”却无具体比例的产品;对比再生产品与同品类普通产品的价格差(例如溢价不超过30%),不盲目为“环保噱头”支付过高成本。

三是留凭证、索售后。购买时索要正规发票或购物凭证,注明“再生产品”属性及核心参数(如“再生纤维含量80%”);对于非贴身再生纺织品、日用品等,要求商家明确退换货政策(如7天无理由退货),避免因“特殊品类”被拒绝售后。

2.再生耐用消费品(再生家电、再生家具、再生建材等)

再生耐用消费品(如再生塑料家具、翻新再生家电)因性价比高受青睐,但部分产品存在“翻新不彻底”(如再生家电未更换老化零件)、“安全性能不达标”(如再生家具结构不稳定、再生建材甲醛超标)等问题,且多数商家不提供保修服务,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

相关消费建议:

一是选正规渠道。优先通过品牌官方再生产品线、大型商超“再生产品专区”或有资质的电商平台(如京东“再生优品”、天猫“绿色优选”)购买,避免“三无”再生产品。

二是查质检与保修。要求商家提供产品质检报告(重点关注安全性能指标,如再生家电的漏电保护、再生家具的承重测试),确认至少提供3个月的质量保修服务,明确保修范围(如零件故障、结构问题)。

三是验实物、拒瑕疵。线下购买时现场检查产品外观(无明显破损、变形)、功能(如再生家电开机测试核心功能);线上购买时要求商家提供多角度实物照片、功能测试视频,留存记录以备收货核对。

(二)二手商品交易

二手商品交易通过“闲置资源再利用”降低消费门槛,涵盖二手数码产品、二手家电、二手服饰、二手家具等品类,但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售后缺失、“货不对板”等问题突出。

1.二手数码与家电(手机、电脑、冰箱、洗衣机等)

此类商品是二手交易的主流品类,但常见问题包括:隐瞒“维修史”“翻新情况”(如二手手机扩容改内存、二手冰箱更换非原厂压缩机);标注“九成新”却存在明显划痕、功能故障;交易后无售后,出现问题商家推诿。

相关消费建议:

一是选择“官方验”渠道。优先选择提供“官方验机/验品”服务的平台(如闲鱼官方验、转转验机、京东优品二手),要求出具包含“外观成色、功能检测、维修记录”的验机报告,避免私下交易或“无验机”商家。

二是核信息、测功能。购买前要求商家提供商品序列号/生产编号,通过品牌官网查询“出厂日期、维修记录”(如华为手机通过“服务APP”或“华为官网-服务支持”通道查询);线下交易时现场测试核心功能(如手机拍照、通话,冰箱制冷,洗衣机脱水),拍摄测试视频留存。

三是定条款、保售后。与商家明确“7天无理由退货”“质量问题包退”等售后条款,留存聊天记录(注明“无维修史”“功能正常”等承诺);线下交易时签订简易交易协议,注明商品状况、价格、售后责任,双方签字确认。

2.二手服饰与家居(衣物、鞋帽、沙发、桌椅等)

二手服饰存在“卫生隐患”(如未清洗消毒、残留污渍或病菌)、“货不对板”(如图片为正品、实物为仿品);二手家居存在“结构损坏”(如沙发框架松动、桌椅腿断裂)、“异味难除”(如甲醛超标、霉味)等问题。

相关消费建议:

二手服饰。优先选择标注“已清洗消毒”“正品保障”的商家,要求提供洗涤消毒证明;购买贴身服饰(如内衣、袜子)时建议拒绝二手,选择外套、箱包等非贴身品类;收货后再次清洗消毒再使用。

二手家居。线下购买时检查结构稳定性(如摇晃沙发、按压桌面)、有无明显损坏,闻是否有刺鼻异味;线上购买时要求商家提供“无结构损坏”“无异味”的书面承诺,明确运输过程中的损坏责任(如由商家承担运输破损赔偿)。

(三)共享服务消费

共享服务通过“使用权共享”替代“所有权购买”,减少闲置浪费,涵盖共享出行(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电动车)、共享物品(共享充电宝、共享图书、共享工具)、共享空间(共享办公、共享自习室)等,但其隐性收费、押金难退、安全隐患问题频发。

1.共享出行(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电动车)

常见问题包括:隐性收费(如共享单车调度费、共享汽车超时费未提前标注);共享汽车“续航虚标”(标注续航300公里实际仅200公里)、安全隐患(刹车失灵、轮胎老化);部分平台押金难退(超过7天未到账)、“卷款跑路”。

相关消费建议:

一是清费用、避陷阱。使用前仔细阅读服务协议,确认费用明细(如共享汽车的“基础租金+油费/电费+超时费+调度费”,共享单车的“起步价+时长费”),开通“费用提醒”功能,避免不知情扣费。

二是查安全、拒隐患。使用共享单车/电动车前检查刹车、轮胎、电池电量;使用共享汽车时核对“行驶证有效期”“车辆年检标志”,测试灯光、刹车、空调等功能,发现问题立即更换车辆并拍照留存。

三是选合规、低风险。优先选择国内知名的共享出行企业,通过支付宝“芝麻信用”、微信“支付分”申请“免押金”服务,避免向小众平台缴纳高额押金(比如超过200元需谨慎)。

2.共享物品(共享充电宝、共享图书、共享工具)

共享充电宝存在“清洁不到位”(残留污渍、细菌)、“充电故障”(损坏手机电池);共享工具(如电钻、梯子)存在“部件损坏”(如钻头磨损、梯子踏板松动);共享图书存在“缺页、污损”,且部分平台“逾期费过高”(如每天逾期费超过5元)。

相关消费建议:

一是查状态、保安全。使用共享充电宝前检查接口清洁度、机身是否破损;租用共享工具时拍摄“外观及部件状态”视频(注明“无损坏”),确认功能正常后使用;归还时确认“已归还”提示,避免被误扣“未归还”费用。

二是知规则、避扣费。租用前确认“逾期费标准”“损坏赔偿标准”(如共享充电宝外壳破损赔偿50元),设置“归还提醒”;共享图书借阅时检查页数、有无污损,当场与工作人员确认,避免还书时被误判“损坏”。

(四)旧物回收与垃圾分类

旧物回收与垃圾分类是循环经济的“最后一环”,消费者参与度高,但存在“回收压价”“信息泄露”“分类不规范”等问题。

1.旧物回收(旧手机、旧家电、旧衣物、旧家具等)

常见问题包括:回收商“随意压价”;回收旧数码产品时未清除个人信息,导致隐私泄露;回收过程中损坏物品(如搬运旧家具时磕碰),拒绝赔偿。

相关消费建议:

一是选正规回收渠道。优先选择品牌官方回收、全国性回收平台或社区备案的回收点,拒绝“路边流动回收商”。

二是清信息、定价格。回收旧手机、旧电脑前,通过“数据粉碎软件”彻底清除个人数据(恢复出厂设置+格式化存储),拆除SIM卡、硬盘;提前通过回收平台查询“参考价”(如按型号、成色、功能状态定价),与回收商协商价格时出示参考价截图,避免被压价。

三是留凭证、明责任。回收时索要“回收单据”,注明物品名称、成色、回收价格、付款时间;若回收过程中物品损坏,要求回收商按“参考价”赔偿,拍摄损坏照片、视频作为证据。

2.生活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是资源回收的基础,但消费者存在“分类知识不足”(如混淆“可回收物”与“其他垃圾”)、“混投乱投”;部分小区分类设施不完善(如垃圾桶标识不清、清运时混装),导致回收率低。

相关消费建议:

一是学标准、按类分。参照《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T 19095-2019),做好“可回收物”(纸类、塑料、金属、玻璃、织物)、“有害垃圾”(电池、灯管、家用化学品)、“厨余垃圾”(家庭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其他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的区分。

二是查设施、促规范。检查小区分类垃圾桶是否有清晰国家标准标识(蓝色可回收物、红色有害垃圾、绿色厨余垃圾、黑色其他垃圾),若发现清运时混装,可通过12345热线反映,督促整改。

三是减源头、养习惯。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如自带购物袋、水杯、餐具),将可回收物(如纸箱、塑料瓶)整理干净后投放(如纸箱压扁、塑料瓶去盖去标签),提高回收利用率。

三、风险防范要点及提醒

(一)虚假宣传陷阱防范要点

循环经济消费中,“伪绿色”“伪再生”是高频陷阱,如商家宣称“100%可降解”却无国家认证、标注“再生产品”却未明确成分比例、承诺“二手家电无维修史”却隐瞒故障、共享服务“低价宣传”却暗藏隐性收费。

相关防范措施:

一是拒绝“绝对化表述”。对“最环保”“零污染”“100%再生”等绝对化宣传保持警惕,要求商家提供书面证明(如质检报告、认证证书、维修记录查询结果),不轻信口头承诺。

二是多渠道核实信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商家资质;通过“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官网了解行业认可信息;通过“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核查再生产品的法定认证资质;还可查看电商平台用户评价(重点关注“是否虚假宣传”“货不对板”等反馈)。

三是留存宣传证据。截图商家广告页面、产品详情页(标注“再生”“环保”“无维修史”等关键词)、直播带货回放(若为直播购买),注明保存时间与来源,若实际与宣传不符,可作为维权依据。

(二)质量与安全风险防范要点

再生产品可能存在有害物质超标(如再生塑料甲醛、再生纺织品重金属)、结构不稳定(如再生家具);二手商品可能有“暗病”(如二手家电漏电、二手手机主板故障);共享物品可能有清洁隐患(如共享充电宝细菌残留),直接威胁消费者健康与安全。

相关防范措施:

一是优先“有质检”产品/服务。选择提供“质检报告”的再生产品、“官方验机”的二手商品、“定期清洁消毒”的共享物品,拒绝“三无”(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家)产品。

二是使用前“全面测试”。再生产品首次使用前检查外观(无破损、变形)、气味(无刺鼻异味),如再生餐具用热水浸泡测试是否释放异味;二手家电、数码产品现场测试核心功能,确认无安全隐患;共享物品检查清洁度、功能状态,避免使用破损设备。

三是规避“高危”品类。禁止购买未经国家审批的再生医疗器械,谨慎购买二手贴身用品(如内衣、化妆品)、再生婴幼儿用品(此类产品对质量要求极高,普通市场难以保证合规);不租用老化严重的共享工具(如生锈的梯子、卡顿的电钻)。

(三)个人信息保护要点

二手交易、旧物回收中,消费者易泄露个人信息。如二手数码产品未清除数据(残留照片、通讯录、支付记录)、旧物回收时被要求提供身份证号、共享平台过度收集隐私(如共享出行索要通讯录权限、位置信息)。

相关防范措施:

一是提供最小化信息。仅向正规平台提供“必要信息”(如二手交易时提供手机号,无需提供身份证号);旧物回收时拒绝回收商“登记身份证”的不合理要求(除非法律法规明确要求);共享平台索要“非必要权限”(如相册、通讯录)时,选择“仅使用时允许”或拒绝。

二是彻底清除旧物信息。回收旧手机、旧电脑前,使用专业工具(如“360文件粉碎机”等)彻底删除数据,必要时物理销毁存储部件(如硬盘);二手商品包装上的个人信息(如快递单)需涂抹后再丢弃。

三是选择“信息加密”平台。优先使用支持“匿名沟通”“隐私保护”的二手平台,避免在沟通中透露住址、工作单位等敏感信息。

(四)收费与押金风险防范要点

共享服务中,隐性收费、押金难退是常见问题。如共享充电宝“前1小时免费,超时后10元/小时”未明确标注;共享汽车“调度费”“清洁费”事后扣费;部分小众共享平台押金迟迟不退,甚至“卷款跑路”。

相关防范措施:

一是通读“费用条款”。使用共享服务前,仔细阅读“用户协议”“费用说明”,重点关注“超时费”“调度费”“赔偿费”等条款,不随意勾选“默认同意”选项,对模糊条款要求平台明确解释。

二是优先选择“免押”服务。通过支付宝“芝麻信用”(通常600分以上)、微信“支付分”申请共享服务“免押金”,避免向小众平台缴纳高额押金(超过200元需谨慎);若需缴纳押金,选择“第三方托管”(如支付宝监管)的平台,避免直接转账给商家。

三是留存“消费凭证”。截图共享服务的订单详情、费用明细、押金缴纳记录,若发现莫名扣费,及时向平台投诉并要求提供扣费依据;申请押金退还后,保存退款申请记录。

四、权益维护指引

(一)争议解决路径

1.与商家/平台协商(首选)

协商技巧:保持理性沟通,明确诉求(如“退货退款”“赔偿损失”“退还押金”),提供证据(如宣传资料、消费凭证、产品问题照片);记录协商时间、内容及对方承诺(如“商家同意3日内退款”),避免口头约定;若商家推诿,可要求其出具“拒绝处理书面说明”。

适用场景:再生产品质量不达标、二手商品货不对板、共享服务隐性收费、旧物回收压价等纠纷。

2.平台投诉(协商无果后)

投诉要点:向交易平台(如二手平台、共享平台)提交投诉,详细描述纠纷情况(时间、地点、问题、诉求),附上证据(聊天记录、消费凭证、产品问题视频);要求平台在7个工作日内给出处理结果,若平台推诿,可投诉平台本身。

3.消协或监管部门投诉(平台投诉无果后)

投诉渠道:拨打12345热线、登录“全国12315平台”或“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消费者协会投诉;投诉时需准确提供商家名称、地址、消费时间、纠纷详情及证据材料。

4.法律途径(损失较大或涉及欺诈时)

适用场景:如上述途径无法解决,可凭证据(消费凭证、协商记录、质检报告)向商家所在地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若商家存在消费欺诈,可主张“退一赔三”。

(二)证据保存规范

1.消费凭证保存

纸质凭证:发票、购物小票、回收单据、共享服务订单、二手交易协议等,需注明商家名称、消费项目(如“再生塑料餐盒”“二手手机”)、金额、时间,妥善存放于文件夹中,避免破损、丢失。

电子凭证:支付截图、订单详情、押金缴纳/退款记录、质检报告电子版等,通过云存储(如百度云、微信收藏等)备份,标注“消费时间+商家名称”,避免手机丢失导致凭证丢失。

2.产品/服务证据保存

宣传资料:商家广告截图、产品详情页(标注“再生”“环保”“无维修史”等关键词)、直播回放片段,保存时注明来源(如“某平台某店铺2025年X月X日宣传”)。

质量问题证据:再生产品异味、破损的照片/视频,二手商品瑕疵的特写视频,共享物品故障的现场照片,旧物回收时物品损坏的对比照片(回收前后),确保画面清晰、能体现问题细节。

3.沟通记录保存

线上沟通:与商家、平台的聊天记录(微信、平台私信),包括商品描述、售后承诺、纠纷协商内容,不删除关键信息。

线下沟通:与回收商、二手商家的面谈,对对方的口头承诺做好记录(如“保证二手家电无维修史”),避免事后对方否认。

五、结语

循环经济消费不仅是一种消费选择,更是践行绿色发展、共建美丽中国的生活方式——它既让消费者在“省钱、省心”中享受品质生活,也为减少资源浪费、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力量。在参与循环经济消费时,消费者需树立“理性、安全、低碳”的理念:不盲目追求“环保噱头”,仔细甄别产品与服务质量;主动学习循环消费知识,规范参与旧物回收、垃圾分类;遇到权益受损时,善于运用协商、投诉、法律等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山东省消费者协会将持续关注循环经济消费市场动态,推动企业规范经营、完善行业标准、健全回收体系,加强消费教育与消费监督,与广大消费者、行业主体携手,共同营造“安全透明、公平诚信、绿色可持续”的循环消费环境,让循环经济真正成为提升消费者生活品质、助力国家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

(免责声明:本指南内容仅供消费者参考,不构成法律、商业或消费建议。消费者需根据自身情况谨慎决策,山东省消费者协会不对指南内容的准确性、适用性承担责任。消费纠纷解决请以法律法规及合同约定为准。)

来源:山东交广应急帮帮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