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所载内容源自佛经记载及传统典籍文献,目的在于进行人文历史科普,增进文化认知,不宣扬或传播封建迷信思想,恳请读者朋友以理性开放的态度阅读,取其精华,存其理性。
声明:本文所载内容源自佛经记载及传统典籍文献,目的在于进行人文历史科普,增进文化认知,不宣扬或传播封建迷信思想,恳请读者朋友以理性开放的态度阅读,取其精华,存其理性。
一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有一句令世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话:《道德经》第一句就已经泄尽天机。
这话一出,引得无数修道者夜不能寐。
《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短短十二个字,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天机?
连深研数十载的大师都说要用尽一生去参透,莫非这简单的文字背后,藏着一个惊天动地的秘密?
南怀瑾先生更是感叹,这个秘密就摆在世人眼前,可惜千百年来,真正参透的人寥寥无几。
话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有一位年轻的求道者专程从北方赶到上海,想要拜访南怀瑾先生。
这位年轻人叫李明远,他已经研读《道德经》整整十年,自认为对这部经典了如指掌,可就是觉得还差那么一点意思。
那天,春寒料峭,南怀瑾先生正在书房里品茶。
听说有位年轻人从千里之外专程来访,便让人把他请了进来。
李明远一进门就给南先生深深鞠了一躬:"先生,弟子不远万里来向您请教。
我读《道德经》已有十年,可总觉得还没有摸到其中的精髓。"
南怀瑾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你觉得《道德经》最深奥的是哪一句?"
李明远想都没想就说:"当然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了。
这句话讲述了宇宙万物的生成之理,玄之又玄。"
南怀瑾笑了笑:"那《道德经》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是怎么理解的"
李明远略作思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能说出来的道不是永恒的道,能叫出名字的名字不是永恒的名字。
这表明道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描述的。""你说得都对,可又都不对。"南怀瑾放下茶杯,"老子开篇第一句就已经把天机泄尽了,只是世人难以参透。"
李明远一愣:"先生此言何解?"
南怀瑾站起身来,走到书房的窗前。
春日的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地上画出斑驳的光影。
他指着窗外的一棵老梅树说:"你看那梅树,虽已过了花期,但枝干挺拔,正在孕育新的生机。
我问你,这棵梅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
李明远想了想:"应该是从种子发芽的时候开始。""那种子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上一棵梅树结的果实里来的。""那上一棵梅树又是从哪里来的?"
李明远忽然明白了什么,但又说不上来。
南怀瑾继续说:"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要给万事万物取名字?为什么要用语言来描述这个世界?"
正说着,一阵春风吹过,老梅树的枝条轻轻摇曳。"你看,这风,我们能看到吗?""看不到。""但我们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对吗?我们给它取名叫'风',这个名字能完全说明风的本质吗?""应该是不能的。""这就对了。
'道可道,非常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真正的道是不能用语言文字来完全表达的,就像我们无法用语言完全描述风的本质一样。
而'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我们给事物取的名字,也只是为了方便交流,并不是事物的真实本质。"
李明远听到这里,内心剧震,双手不自觉地颤抖起来:"先生,您的意思是说,'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里藏着一个惊天的秘密?这个秘密竟然能解开人生最大的谜题?"
南怀瑾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异色,沉默片刻后说道:"你已经触碰到了真相的边缘。
不过在告诉你最后的答案之前,我得先让你明白一件事。"说着,他的目光深邃起来,仿佛要看穿时空的阻隔。
"唐朝有一位禅师,名叫青林师䖍。
有一天,一位僧人问他:'如何是祖师西来意?'青林答:'坐久腿疼。
'这个回答看似无厘头,实则直指本心。"
南怀瑾顿了顿,继续说:"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就是在告诉我们,一切的分别、名相都是人为施设的。
我们用语言文字来描述这个世界,实际上是在给真实的存在加上一层概念的面纱。
就像我们说这是梅树,那是风,给每样东西都贴上标签,但这些标签都不是事物的真实本质。""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就会发现所有的追求、所有的修行,归根结底都是在拨开这些概念的迷雾,回到最初的那个本真状态。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老子第一句就泄尽了天机。"
李明远恍然大悟:"我明白了!我们平时都在追求各种知识,研究各种道理,却没有意识到这些都是在给自己加上枷锁。
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积累多少知识,而在于看破这些概念的虚妄,返回到最初的纯真状态。"
南怀瑾欣慰地点点头:"不错,你终于明白了。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告诉我们,一切的言说都是方便,都不是究竟。
真正的修行不是在概念上做文章,而是要超越概念,直指本心。
这就像禅宗所说的'即心即佛',又如道家讲的'复归于婴儿'。""世人难以参透这个道理,就是因为太执着于文字表面的意思,总想用头脑去理解。
可是道是要用心去体会的,就像我们感受春风一样,不需要解释,不需要分析,只需要真实地去感受它的存在。"
李明远听完,内心充满感动:"先生,我这十年的苦读,不如今天这一席话让我明白得多。"
南怀瑾微笑着说:"你要记住,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不是要否定语言文字的作用,而是要提醒我们不要执着于文字表面。
就像我们用筏子过河,到了对岸就要放下筏子。
文字是帮助我们理解的工具,但不能把工具当作目的。""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知道多少,而在于看破多少,放下多少。
老子第一句话就点明了这个根本,可惜世人总是往外求,忘了返观自照。"
李明远深深地鞠了一躬:"感谢先生指点。"
南怀瑾看着窗外的老梅树说:"你看这梅树,它不会说话,但它活得比我们都通透。
它不问自己是谁,不去思考存在的意义,只是随着四季变化自然生长。
这才是真正的道。"
从那天起,李明远对《道德经》有了全新的理解。
他明白了,修行不是要累积多少知识,而是要放下执着,回归本真。
正如老子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来源:认真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