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派成员中的文艺工作者谈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活动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5 16:17 1

摘要: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连日来,民主党派成员中的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招待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家表示,要铭记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在推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奋进民族复兴新征程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盛大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受阅部队。阅兵式上,三军列阵,铁甲生辉,军事航天、信息支援、网络空间等新质作战力量首次集中展示,东风-5C、东风-61、歼-20S、歼-35A等国之重器以雷霆之势震撼亮相,受阅将士“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响彻天地。这场阅兵,不仅承载着对往昔抗战胜利的庄严致敬,更向世界宣示中国捍卫和平的坚定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伟大抗战精神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强调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作为从事文化工作的民革党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伟大抗战精神传承好、弘扬好,让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抗战精神的底色,是民族精神的坚守与升华。阅兵式上展现的文化自信,既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更是对和平理念的践行。以武止戈、以强护和,这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更是“和合共生”中华文化浸润下的必然选择。面对多元文化冲击,我们要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抗战精神薪火相传、弦歌不辍。我们要将抗战精神融入文化教育,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善用文化阵地多维度塑造国家形象、传播核心价值,打造与时俱进的优秀文艺作品,生动讲述中国人民始终站在历史正确方向、助力人类文明进步的鲜活故事。

抗战历史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记忆,抗战中的“团结智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80年前,正是凭借着对民族精神的坚定认同,无数先辈不分党派、不分地域、不分民族形成统一战线,汇聚成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洪流。无论是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还是敌后战场的艰苦斗争,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独立。80年后,这场抗战胜利80周年的致敬,让两岸同胞的共同记忆再次唤醒,这种血脉情感的联结和民族精神的共鸣将成为新时代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的坚实力量。两岸同胞只有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梁鑫华,民革中央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民革北京市朝阳区委会主委)

将抗战精神具象化为可感知的艺术语言

2024年底至今年初,我分别受邀担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北京市纪念活动领导小组纪念大会服务保障和广场活动指挥部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专家团队专家。作为民革党员和艺术教育工作者,能够有机会参与服务保障国家重大需求,我在欣喜的同时更是感受到了责任与使命。

我参与指导的方案“众志成城”被采纳,并应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中。9月3日上午,我在天安门广场与5万多名现场观众和亿万国人共同观看了阅兵实况,共同见证祖国的繁荣昌盛与民族的团结合力。

作为中国人我由衷地感到骄傲。纪念大会结束后,我的脑海中一直回荡着万人合唱《歌唱祖国》的歌声,耳边回响着三军仪仗队的铿锵步伐,激荡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纪念大会在设计方面的核心要义就是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激发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聚焦“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主题,我们的指导工作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展开:一是锚定文化根脉,确保广场设计承载国家价值内核;二是严控艺术品质,提升设计的专业高度与美学价值;三是攻坚落地可行性,破解艺术设计的“理想化”难题。最终确保了设计方案的站位高度,以及设计和实施环节的高品质成效。

在整个创作设计过程中,我们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和领会到,在漫长的14年抗战中,面对日本侵略者带来的空前民族灾难,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大旗,最早发出全民族抗战的决议与号召,是坚持抗战和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无数农民、工人、青年学生跟随中国共产党,用锄头、步枪、血肉之躯筑起民族解放的长城。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共产党勇敢站在了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最前列,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历史记忆。

“众志成城”作为实施方案,诠释了“最强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象征全民族奋勇抗战的巍峨长城,将抗战精神具象化为可感知的艺术语言,完美展现和营造了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的国家礼仪空间。

作为一名民革党员,我非常荣幸与艺术界同仁们共同完成了大会服务保障和主题展设计这一历史使命,自豪地见证了国家的庄严时刻。

(邹锋,民革中央画院副院长、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用艺术铭刻历史 铸就精神丰碑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承载着厚重历史与辉煌荣光的特殊年份,举国上下以多种形式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作为一名陶瓷艺术工作者和教育者,我深感文艺在记录历史、讴歌英雄、凝聚民族精神方面肩负着独特而重要的使命。

陶瓷,是传承文明、记录时代的重要载体,其“土与火”的淬炼过程,本身就蕴含着一种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象征,这与抗战精神中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内在相通。作为陶瓷艺术的传承者和创作者,我认为陶瓷艺术在表现抗战主题、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首先是材质的永恒性与纪念性。陶瓷历经千年而不朽,以其为载体创作抗战主题作品,能够将历史的瞬间凝固为永恒的纪念,象征着抗战精神永垂不朽。其次是形式的多样性与表现力。从瓷板画、雕塑到器皿装饰,陶瓷艺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或宏大叙事,或细腻刻画,全面、立体地展现抗战历史的壮阔画卷和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第三是技艺的传承性与创新性。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本身就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这些传统技艺表现抗战主题,既是非遗的活态传承,也是对其内涵的丰富和拓展。

真正有力量的创作,往往诞生于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近年来,我在实践中探索陶瓷艺术如何更好地表现历史主题、传承红色基因。创作《井冈春晖》瓷板画作品时,我通过青绿山水的苍润笔触,既展现祖国山河的壮美,更隐喻中华民族在危难中不屈的生命力。作为民革中央画院副院长、民革江西省委会瓷画院院长,我近年来组织多场红色主题的展览,试图通过红色这一象征民族团结的意象,将抗战时期的家国情怀转化为当代青年可感知的艺术语言。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高校教师,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首先,在于“传承”。不仅要传承陶瓷技艺,更要传承蕴含其中的匠心精神和文化基因,并将这种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引导青年一代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开创未来。其次,在于“创新”。要积极探索“陶瓷+”与“非遗+”的模式,推动陶瓷艺术与数字技术结合,探索建立线上陶瓷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展览馆,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能够沉浸式地体验陶瓷艺术的魅力,并从中感受历史与精神的震撼。再者,在于“交流”。陶瓷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亮丽名片,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绝佳媒介,推动中国陶瓷文化“走出去”,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其中就包括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不畏强权、追求民族复兴的深刻叙事。

八十载光阴流转,抗战的历史从未褪色。它是一座精神的宝库,给予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纪念,是为了更好地铭记与传承。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当自觉肩负起历史赋予的文化使命,用心用情用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优秀作品,用艺术铭刻那段峥嵘岁月,铸就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刘文斌,民革中央画院副院长,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壮阔史诗 精神明灯

9月3日,长安街的阳光格外澄澈,似历史的拂尘轻轻擦过。铁流滚滚,步伐铿锵,战机掠过长空留下了长久的烟霞——在我心中,这不仅仅是一场阅兵,更是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以天地为舞台、以历史为本底、以将士为主体的国家级史诗“演出”。

阅兵式行进的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防形象,更是向四海传播的华夏文明仪仗。每一支受阅部队皆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象征着中华民族宁折不弯脊梁的“狼牙山五壮士”英模部队、战略智慧与血性胆气相交融的“平型关大战突击连”代表等,这些名字已不再是冰冷的编号,而是每一页都由热血写就、每一章都闪耀着精神光芒的鲜活诗行,是民族精神的具体化身。我们极其荣幸,我们见证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的重大历史时刻的荣耀前所未有,我们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前所未有,我们履职尽责的历史机遇前所未有,我们面向新征程的必胜信念前所未有。

当镜头扫过观礼台上那些白发苍苍的抗战老兵时,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一双双布满皱纹微微颤抖的手,依然行着标准的军礼。这一刻,方寸荧屏仿佛变成了时空隧道,让我们与那些烽火岁月里的民族脊梁产生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我忽然想起,2024年,当我站在全国政协“委员通道”时,眼前浮现出话剧《上甘岭》谢幕时的画面,全场演员与观众齐声合唱《我的祖国》,老战士的军功章在人们的泪光中闪烁,演员们脸上的妆早就哭花了……而这首歌唱不完,我们的谢幕就完成不了。我在“委员通道”曾感言:“人民筑就了我们舞台上的高原,英雄就是高原上的高峰,而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我们最壮阔的舞台。因为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

阅兵式缓缓落下帷幕时,我心中的文化明灯却更加明亮。作为文化产业的执业者、文化事业的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我看到了最为壮阔的“演出”,这是凝聚人心的文化表达。这场阅兵式更让我坚信:自己所在的演出行业,绝不仅仅是娱乐项目,更是庄严的文化事业;文化不仅是产业,更是传承与发扬民族精神的载体。我将带着感动与感悟,继续在文化战线上贡献自己的力量,用更多优秀的作品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用文化传递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带着对祖国最深厚、最崇高、最神圣的情感,奋斗新时代,进取新征程!

每个人都是盛世长卷中的幸运笔触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作为一名用画笔记录时代的艺术工作者,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一场国防力量的展示,更是一部恢宏壮丽的流动史诗,是科技与艺术在长安街上完成的伟大融合。

当受阅部队以刀削斧劈般的直线列阵于东长安街时,我仿佛看到一座用钢铁与信念铸就的移动长城。迷彩绿、浪花白、天空蓝——这些色彩不再是简单的颜料,而是民族尊严的视觉象征。战士们挺拔如松的身姿,构成了一道道比任何古典雕塑更富有力量的立体线条。

空中护旗梯队掠过天际的瞬间,直升机旋翼划出的弧线与飘扬的旗帜形成绝妙的构图。那面巨幅国旗在苍穹中绽放的红色,比我调色盘上最鲜艳的朱砂还要炽烈。而当战旗方队浩荡而来,每一面饱经战火的功勋旗帜都在阳光下泛起历史的金光,这些褶皱里藏着的英雄故事,胜过任何一幅史诗油画的厚重笔触。

最令人惊叹的是装备方队的现代美学——流线型的导弹载具、棱角分明的装甲战车,这些国之重器不仅展现出工业设计的极致追求,更在行进中创造出机械与美学完美结合的动态艺术。空中梯队的编队飞行更是精妙绝伦,预警机引领的机群在碧空留下银彩色轨迹,宛如以天空为画布创作的巨型装置艺术。天安门广场临时观礼台整体设计为三个“人”字,形成“三人为众”的视觉效果,突出团结协作的主题。它朴实又艺术地把我们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千人军乐团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奏响乐章时,我忽然意识到:整场阅兵就是一场恢宏的交响乐。徒步方队的节奏是坚定有力的低音部,装备阵列的轰鸣是震撼人心的中声部,空中梯队的呼啸则成为划破长空的高音部。观众眼中闪烁的泪光,正是其中最动人的光泽。

作为画家,我深知安全是创作的基石。在纪念大会中,我看到的不仅是尖端装备,更是一个民族用科技与艺术共同编织的安全屏障。生活在这样的国度,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幅盛世长卷中的幸运笔触,在和平与尊严的守护下,尽情描绘生活的绚烂色彩。

当最后一架战机飞出天际,我默默收起心中的画板。纪念大会给予我的不是简单的视觉冲击,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信——在这里,最坚硬的钢铁与最柔软的艺术相拥,共同守护着世间最美好的生活。

(舒勇,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湖南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执行主席)

不惟昭武更宣文

当合唱团和军乐团奏唱起《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四首歌曲的时刻,观礼台上无人不是心潮澎湃。历史的沉痛、现实的自豪以及未来的笃定,在歌声中叠加,凝聚成无数的热泪。

当阅兵车返程途中一个个方队持续高喊出“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时刻,相信观礼台上、电视机前和网络平台上的所有人,感受到的不仅是威武,更是一种普天下人类长久的期盼与共同的信仰。

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这一刻,中华文明独特的“和平”性质,中华文化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理念,再一次响彻了全世界,文明的气象与武备的力量交相辉映,展现了负责任大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的担当与胸怀。

此次纪念大会,不仅仅是对苦难的追忆和对胜利的缅怀,也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武力展示,更根本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彰显。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尤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文化自信”,创造性提出“第二个结合”,使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和优秀遗产再次全面焕发出崭新的活力。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强大,更根本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此次纪念大会是军事力量的展示,其内核更是中华文化的彰显,是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中华文明的闪耀。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应该深刻领会这一精神,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叶培贵,九三学社中央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团结报2025年9月13日五版

来源 _ 团结报

本期编辑 _ 王佳雯 肖雨霏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

·

·

来源:团结报党派e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