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因嘛,很简单——9月12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和罗永浩在一次直播中就预制菜吵了起来,一个说“不是现炒就是预制”,另一个怼回去:“你那是加工,不是预制!”
“预制菜”这几个字,最近又上了热搜。
原因嘛,很简单——9月12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和罗永浩在一次直播中就预制菜吵了起来,一个说“不是现炒就是预制”,另一个怼回去:“你那是加工,不是预制!”
谁对?谁错?网友吵翻了天。
但争议背后,其实藏着一个餐饮行业的大命题:预制菜到底是不是“背叛美食”,消费者又究竟在怕什么?
先来点数据。
目前中国的预制菜市场,主要还是B端(也就是餐厅)在买单。根据赛迪顾问的数据,B端和C端(普通消费者)预制菜消费比例是8:2,这个比例已经稳定很多年了。
也就是说,我们在外面吃饭或者点外卖时,吃到预制菜的几率远远大于我们在家自己买来做。
而预制菜为什么受欢迎?答案就两个字:省钱。
根据《2022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一家餐厅的成本中,原材料占40%,人力占20%,房租也要10%。合起来超过70%。
可问题是,这些钱餐厅自己根本控制不了。房租涨、人工贵,菜价还时不时波动,利润就被一点点吞掉了。
怎么办?那就只能在“厨房效率”上做文章。
比如:用预制菜可以减少后厨工序,砍掉切菜、配料这些步骤,只留最基本的加热和装盘,节省人工;后厨面积可以更小,人少、空间小,房租也低了;浪费也能减少,不用天天买新鲜食材,保质期长,不怕今天没人点这道菜。
数据显示,使用预制菜的餐厅净利率比传统餐厅高出不少。在这个竞争激烈、生意难做的时代,这就是预制菜的“王牌”。
如果说商家用预制菜是为了“活下去”,那消费者的烦恼就简单多了——我们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而是不想被“套路”。
想象一下:
你走进一家装修不错、价格不便宜的餐厅,点了一道红烧肉,结果上桌一看,色香味都差点意思,一查才知道,这是工厂做好的预制菜,只是加热了一下。
你是不是感觉自己被骗了?
江苏消保委的调查显示:
74%的消费者不知道自己吃的是预制菜;87%的人不愿意在餐厅或外卖中吃预制菜;93%的人希望商家提前告知是否使用了预制菜。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网上会有类似“5999元吃一桌预制菜”的热帖被疯转,大家骂的不是预制菜,而是“明明是工厂货,非要装成大厨现炒”。
说白了,大多数人不是不接受预制菜,而是想要一个“知情权”。
其实,预制菜并不等于“劣质”或者“不健康”。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就明确表示:连锁餐饮企业自建的中央厨房,不算预制菜。
而从行业角度来说,预制菜分为四类:
即配:洗好切好的菜和配料,例如盒马工坊;即烹:提前处理一部分,店里再炒,如麦当劳、肯德基;即热:做熟了冷冻,买回家加热就能吃;即食:像卤味、凉菜,开袋即食。问题是,大众认知里,“预制菜”就和“科技与狠活”画上了等号,谁让过去几年出现了太多负面新闻?
比如,2024年央视315晚会曝光,某些品牌的梅菜扣肉,用的是3元一斤的槽头肉。一时间,预制菜再一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面对质疑,有些企业选择回避,但也有企业选择“开诚布公”。
比如老乡鸡,在被质疑使用预制菜后,干脆把整条供应链都摊开给大家看,甚至开了两个直播间让消费者“云监工”。
他们还发布了一本20万字的《菜品溯源报告》,明确标注每道菜是“现做”、“半预制”还是“复热预制”。
而且,他们并没有借着国家标准“打擦边球”,而是主动承认自己使用了部分预制菜,并承诺持续优化口感和保存方式。
这种“刀刃向内”的做法,其实正是消费者最想看到的:你用预制菜没问题,但请告诉我实情,别让我花了现炒的钱,吃了工厂货。
预制菜是趋势,不是洪水猛兽。
但作为消费者,我们有权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花的钱值不值。
当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可以接受“方便”,但不该接受“欺骗”。
预制菜不是原罪,不告诉你才是。
我们并不拒绝被预制的食物,但我们拒绝被预制的人生。
来源:墨兰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