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北省连续三天甩出重磅文件的时候,省府官网服务器可能都在颤抖。当随州、宜昌、荆州、十堰、荆门等12个地市的国土空间规划接连砸向公众,眼尖的人发现了个诡异现象——这些红头文件里,襄阳的名字像中了邪似的反复蹦跶。这年头连城市规划都搞饭圈文化了?湖北各市组团给襄阳打
湖北省连续三天甩出重磅文件的时候,省府官网服务器可能都在颤抖。当随州、宜昌、荆州、十堰、荆门等12个地市的国土空间规划接连砸向公众,眼尖的人发现了个诡异现象——这些红头文件里,襄阳的名字像中了邪似的反复蹦跶。这年头连城市规划都搞饭圈文化了?湖北各市组团给襄阳打call的架势,活脱脱上演了现实版《一个都不能少》。
仔细翻看3月31日至4月3日的批文,武汉和襄阳这对CP简直成了固定搭配。随州规划里写着"对接襄阳都市区",宜昌文件强调"加强与襄阳协作",荆州十堰荆门更是集体把襄阳写进协作名单。最绝的是十堰市规划,直接赤裸裸标注"加强与襄阳等中心城市协作",连武汉这个正宫娘娘都不带提了。这种全省联动给襄阳抬轿子的阵仗,连当年武汉搞光谷都没享受过这等待遇。
有人可能要问:襄阳凭什么?翻开湖北省的战略底牌,答案就藏在三个地理密码里。第一层是鄂西北的棋盘,襄阳正卡在武当山与大洪山的咽喉要道,像把铁锁扣住陕豫鄂三省交界。第二层展开南襄盆地地图,这座2800年古城恰好是江汉平原与中原大地的转换枢纽。最狠的是第三层布局,顺着汉江划个圈,襄阳直接成了串联中西部七省市的活棋眼。这种三位一体的战略纵深,活脱脱就是湖北版的三体文明。
别看现在襄阳还顶着"非省会城市"的帽子,历史上的高光时刻能把武汉都衬成小弟。三国时期刘表坐镇襄阳遥控九省,诸葛亮在这儿写出隆中对规划天下三分。唐朝皇帝们开会讨论迁都,襄阳和长安洛阳同台PK。清朝地理学家顾祖禹更是在《读史方舆纪要》里放话:"论天下必争之地,襄阳排第一;论东南门户,武昌算老二;论两湖重镇,荆州当老三。"这排位搁现在,相当于给襄阳发了张永久VIP卡。
当代湖北的这波操作,暗合了国家战略的明修栈道。当长三角、珠三角已经卷成麻花,中部崛起就成了破局关键。武汉这个"中部地区中心城市"要北上,襄阳就是跳板;要西进,襄阳就是桥头堡。更绝的是省给襄阳的定位——"中西部非省会城市龙头",这相当于在成都西安郑州的包围圈里,硬生生撕开个口子。难怪连十堰这种汽车工业重镇,都要在规划里抱紧襄阳大腿。
有意思的是,这场区域协作大戏里还有个隐藏主角宜昌。作为"宜荆荆"都市圈的扛把子,宜昌在襄阳市的规划文件里竟也成了协作对象。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布局,活像武侠小说里的左右互搏。省的算盘打得精:武汉带着襄阳向东看,襄阳扯着宜昌向西走,整个湖北就像拉满的弓弦,箭头直指中原腹地。
翻看这些规划文件,每个城市都像被注入了特定程序。随州负责衔接武汉都市圈与襄阳都市区,十堰专注与襄阳深度捆绑,荆门则要同时对接武汉襄阳双核。这种精密的分工协作,让人想起乐高积木的拼接原理——每个模块独立存在,组合起来就是超级战舰。而襄阳,就是这艘战舰的涡轮引擎。
当其他省份还在搞省会独大的单核模式,湖北已经玩起了双核驱动的黑科技。武汉是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的科创大脑,襄阳则要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心脏。这种错位发展就像阴阳太极,武汉的"光"与襄阳的"车"相互缠绕,在长江经济带上旋转出新的增长极。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襄阳的复兴之路暗藏玄机。省文件中"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细品之下颇有深意——既要当鄂豫陕渝四省交界的盟主,又要做汉江流域的话事人。这种跨省域的影响力布局,分明是在下一盘大棋。当襄阳古城墙上的砖石还在诉说三国往事,现代版的"隆中对"已在规划图纸上悄然成型。
最耐人寻味的是文件中反复出现的"2035年"这个时间节点。掐指一算,这正好踩着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鼓点。湖北这波操作,怕是要在中部崛起的大戏里抢C位。当襄阳都市区与武汉都市圈完成合体,当中西部非省会城市找到突围路径,长江经济带的战略纵深才算真正打通任督二脉。
看着这些规划文件,突然想起诸葛亮《出师表》里的名句:"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两千年后的湖北,用现代版的"出师表"给出了解题思路——不搞零和博弈,不玩内卷消耗,而是用区域协作编织发展网络。当十堰的汽车零部件遇上襄阳的新能源整车,当宜昌的磷化工对接荆门的石油化工,湖北的产业版图正在演绎新时代的合纵连横。
这波操作最骚的地方在于,它既符合顶层设计的国家意志,又藏着湖北人的小心机。国家要中部崛起,湖北就打造双引擎;国家要区域协调,湖北就搞多圈联动。而那些看似重复的"加强与襄阳协作",实则是给千年古城安装现代引擎的螺丝钉。当这些螺丝钉全部拧紧,蛰伏已久的楚文化巨龙,或许就要一飞冲天了。
来源:自由的灵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