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和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陕西历史博物馆汇聚了来自不同文明的文化,建构出了陕西独有的醇厚博大。不管何种族群,不管来自何方,不管血脉如何,不管信仰差异,只要你踏上了
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和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陕西历史博物馆汇聚了来自不同文明的文化,建构出了陕西独有的醇厚博大。不管何种族群,不管来自何方,不管血脉如何,不管信仰差异,只要你踏上了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就自然而然会被她所感染,成为她身体肌肤中的一分子。无数铃声遥过碛、天马又衔苜蓿花,而我们正跟随着那匹身驮白练的骏马,走在或将要走在奔赴长安的路上,相信那里一定有一个浪漫唯美的故事在等待着我们的到来。
摩羯纹金杯摩羯纹金杯侈口、浅腹、圈足,整个杯体造型为四瓣海棠花形。杯内底中心锤揲出凸起的摩羯戏宝珠纹,底纹为錾刻的细密水波纹,水波纹外饰一周联珠纹,联珠纹外又錾刻一周花瓣纹。杯内壁以花为栏形成四个区间,每一区间内錾刻一阔叶折枝花,折枝花两侧刻对称的花草,折枝花及花草上部沿杯口内侧錾刻有花瓣纹。圈足外侧也錾刻一周花纹。
这件金杯从造型看,应是对波斯萨珊式银器的模仿和改造。在3世纪至8世纪,伊朗高原流行一种杯口呈长椭圆形、器壁呈多曲花瓣状的杯子。由于这一时期伊朗高原主要是由波斯萨珊王朝统治的,这种多曲长杯便被视为典型的萨珊式器物。多曲长杯多为八曲或十二曲,口沿和器身呈变化的曲线,宛如一朵开放的花朵,这种造型独特的器物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喜爱,并沿着丝绸之路向东逐渐地传播开来。这种多曲长杯在4世纪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主室顶部的壁画上就出现过,山西大同北魏城址中也曾出土过一件银的八曲长杯。截至目前,已发现的属于唐代的这类长杯更是多达几十件,有金、银、玉、玻璃等各种质地。
在唐王朝统治区域内发现如此之多的萨珊式器物,应与萨珊与唐王朝的密切往来有关。据统计,萨珊与唐王朝通使达到29次,其中包括萨珊灭国后其余部及后裔等仍以萨珊名义多次进行的通使。唐永徽二年(651),萨珊国王伊嗣俟三世与大食人(阿拉伯人)争战,兵败逃至吐火罗斯坦被杀,萨珊王朝终结。其子卑路斯在咸亨年间(670-674)带领部从流亡到长安,被唐高宗册封为右武卫将军。仪凤二年(677),唐高宗还应卑路斯的请求在长安醴泉坊建立一座波斯寺。这位末代波斯王子一直在长安客居至死,他的随行部从也多定居中土。从文献古籍中看,当时来华的波斯人为数不少,其中就包括能够“广造奇巧”的手工匠人。这些波斯人不仅带来了自己的产品,还在中土广为制作包括多曲长杯在内的萨珊器物。北魏至唐代初期的多曲长杯,仍带有萨珊式多曲长杯内部有凸出棱线的特征。这种风格与中国传统器物光滑的内壁不同,使用功能也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优美的形态和使用上的缺陷在观赏与实用之间产生了矛盾,为此,唐代工匠减少长杯分瓣内曲的数量,淡化内壁凸起的棱线,加高器足和器身使之更具稳定感。经过不断的改进和调整,中晚唐时期出现了如摩羯纹金杯这种四曲高足状的长杯。这种风格的多曲长杯表现出了不同于萨珊式长杯的面貌,并最终成为唐代的创新作品。
这件金杯的主题纹饰摩羯,则来自古印度文化。摩羯,梵文称makara,是古代印度神话中一种长鼻利齿、鱼身鱼尾的神异动物,被尊奉为河水之精、生命之本,有吞噬一切烦恼的法力。它的形象来源于鲸、象、鱼、鳄等动物。从公元前3世纪中叶开始,摩羯纹就出现在古代印度的雕塑、绘画艺术当中,在佛教寺院建筑的塔门中更是常见。两晋时期,随着佛教经典的汉译,摩羯纹被介绍到了中国。大藏经《一切经音义》卷四十对摩羯的解释:“摩羯者,梵语也。海中大鱼,吞一切。”摩羯纹最早见于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宋摹本),摩羯相伴在洛神所乘的六龙云车两侧。陕西西安北周粟特人安伽墓中也发现有雕刻的摩羯图案。这些早期的摩羯纹基本保持了威猛的印度原生形象,巨口、长鳍,利齿、目光凶猛、长鼻上卷。至唐时期,摩羯纹饰或造型大量出现在中国的建筑、陶瓷,尤其金银器上。这时期的摩羯纹比起古代印度的摩羯纹,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除了单一摩羯鱼形象外,出现了首尾相接的两摩羯追逐嬉戏以及摩羯戏珠纹样。摩羯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在中晚唐时期的金银器上摩羯增添了龙角和双翼结构。本文中这件金杯上的摩羯纹就带有双翼、头上长有分叉角,这种形象显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鱼龙变化”因素。华夏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风调雨顺对农业经济至关重要,因而产生了对水的崇拜。鱼是水中最为常见的动物,自然地被奉为主雨之神。雨从天降,所以雨神需要有飞天的能力。远古先人们便创造性地为鱼装上了鸟翅,使之能升天、降雨,继而衍生出了家喻户晓的“鲤鱼跳龙门”故事,并自汉代一直传颂至今。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鱼龙变化”故事与古代印度摩羯纹相结合,使中国人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也具有了吉祥、祈福的新寓意。辽宋时期,摩羯的长鼻子逐渐变短、消失,中国化的龙头鱼身摩羯纹已经完全替代了印度的摩羯纹。
无论是源自萨珊的多曲长杯还是源自印度的摩羯纹,传入中国后都经过了从模仿到创新的演变。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其母体本来的特征有所减弱,但却反映了外来文化在中国的融合和发展。开放的唐朝,政府的宽容政策和广泛的多边交流,使人们学习和模仿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并以极大的自信和独立性进行改造、创新。这件摩羯纹金杯便清晰地反映了唐代工匠通过模仿和改造,将外来器物和纹样变成中国化风格器物的发展轨迹。
摩羯纹金杯的发现地点西安市太乙路,是唐长安城东市所在地。作为国际性大都会的唐长安城设有东市、西市两大城内商业贸易区。据史料记载,当时东市有货财220行,其中就有金银行,专门经营金银器,故推测这件金杯可能是金银行的遗留物。
本文收录于《盛世文化的半壁江山——陕西历史博物馆》,作者:赵青。
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