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刚美国技术垄断!商务部双调查落地 通信协会:守护产业安全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5 14:25 1

摘要:9月13日,商务部的两份公告像两颗精准投下的“信号弹”,炸响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神经中枢。一份指向原产于美国的模拟芯片,启动反倾销调查;另一份剑指美国对华集成电路领域的“歧视性措施”,开启反歧视调查。24小时后,中国通信企业协会掷地有声:“坚决支持,坚决拥护”。

9月13日,商务部的两份公告像两颗精准投下的“信号弹”,炸响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神经中枢。一份指向原产于美国的模拟芯片,启动反倾销调查;另一份剑指美国对华集成电路领域的“歧视性措施”,开启反歧视调查。24小时后,中国通信企业协会掷地有声:“坚决支持,坚决拥护”。这不是一次例行公事的表态——背后是中国通信行业对美国长达数年“技术围猎”的正面摊牌。当美国把半导体变成“地缘政治武器”,把WTO规则踩在脚下,中国终于用最合规的方式,亮出了维护产业链安全的“反制利剑”。这场反击战,到底意味着什么?

商务部的公告里藏着两个关键动作:对美模拟芯片反倾销调查,对美集成电路反歧视调查。这不是拍脑袋的决定——前者针对“价格不公”,后者瞄准“规则不公”,精准击中了美国半导体产业对华博弈的两大要害。

先看模拟芯片反倾销调查。模拟芯片被称为“半导体产业的毛细血管”,从5G基站、新能源汽车到工业控制、医疗设备,几乎所有电子设备都离不开它。全球模拟芯片市场规模超700亿美元,美国企业占据半壁江山(TI、ADI、美信等巨头合计市占率超50%)。但近年来,有迹象显示部分美国企业通过“低价倾销”挤压中国本土企业——2024年中国进口美国模拟芯片均价同比下降12%,而同期全球模拟芯片均价仅降3%,国内相关企业营收增速从2023年的35%跌至2024年的18%。反倾销调查,本质是用法律武器拦住“恶意降价的黑手”,给中国模拟芯片企业(如圣邦微、思瑞浦)留出喘息空间。

再看集成电路反歧视调查。这更是直指美国的“规则双标”。过去三年,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出台50多项针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限制措施:禁止对华出口14nm以下先进制程设备,限制EDA软件、半导体材料对华供应,甚至逼迫ASML停止向中国出口DUV光刻机(成熟制程设备)。这些措施明着是“防技术扩散”,实则是“人为割裂产业链”——中芯国际因无法进口先进设备,28nm以下产能利用率不足60%;华为海思的5G基站芯片只能依赖库存。根据WTO规则,“非歧视原则”是国际贸易基石,美国的措施明显违反“最惠国待遇”,中国启动反歧视调查,正是对这种“规则霸权”的正面回击。

商务部的调查不是突然亮剑,而是对美国“步步紧逼”的必然回应。自2018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打压已经从“精准打击”升级为“全面围猎”,手段之狠、范围之广,早已突破“国家安全”的伪装,露出“技术霸权”的獠牙。

最典型的是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该法案表面是“振兴美国半导体产业”,实则包含多项歧视性条款:禁止接受补贴的美国企业在华扩建先进制程产能,限制对华共享半导体技术。这直接导致英特尔、高通等企业被迫暂停与中芯国际、华为的合作项目。更恶劣的是2024年出台的“半导体出口管制新规”,将限制范围扩大到“成熟制程模拟芯片”——要知道,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球60%,每辆车需要50-100颗模拟芯片,美国此举无异于“卡住新能源汽车的脖子”。

这种“围猎”不仅针对企业,更试图摧毁中国产业链的“造血能力”。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的“实体清单”上,中国半导体相关企业已超600家,涵盖设计、制造、封测全链条。中芯国际被限制进口设备后,2024年研发投入同比下降12%;长江存储因无法获取光刻胶,3D NAND闪存良率停滞在75%。美国的逻辑很简单:用技术垄断逼中国永远停留在“低端制造”,永远做“全球产业链的打工仔”。

更讽刺的是,美国一边喊着“自由市场”,一边却在破坏全球产业链的“共生关系”。全球半导体产业是高度依赖协作的网络:美国设计芯片,台湾制造,中国大陆封装测试,再销往全球。2024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占全球54%,美国企业TI、ADI在中国的营收占比分别达32%、28%。美国限制对华出口,相当于“自己砍断自己的市场腿”——2024年美光科技在中国市场份额从15%跌至8%,高通骁龙芯片在华销量下降22%。这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操作,本质是将技术问题政治化,最终只会让全球产业链“千疮百孔”。

面对美国的“围猎”,中国为何选择此时亮剑?答案很简单:退无可退。

从产业安全看,模拟芯片和集成电路是“工业粮食”,不能被别人捏着命脉。模拟芯片虽不像CPU、GPU那样“光鲜”,却是“无处不在的刚需”:汽车电子占模拟芯片需求的35%,工业控制占25%,5G基站占15%。如果任由美国企业低价倾销,中国本土模拟芯片企业将被“饿死”——2024年中国模拟芯片进口额仍达230亿美元,国产替代率仅25%。而集成电路领域的歧视性措施,更是让中国企业“有订单不敢接,有技术不能用”。中芯国际曾接到某汽车厂商的28nm车规芯片订单,但因设备受限,只能眼睁睁看着订单流向台积电。

从企业权益看,中国企业早已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华为2024年研发投入超2300亿元,在5G基站芯片领域实现100%自主可控;中芯国际通过“N+1”工艺,在没有EUV光刻机的情况下,将14nm良率提升至95%;圣邦微的运算放大器芯片性能已追平TI同类产品。这些企业用真金白银的研发投入证明:中国有能力突破技术封锁。美国的打压,本质是怕中国“站起来”,怕失去“技术垄断的超额利润”。此时反制,既是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更是为技术创新“清障”。

从国际规则看,中国的调查完全符合WTO框架。WTO《反倾销协定》明确规定,成员国有权对“低于正常价值销售”的进口产品发起调查;《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TRIMs)禁止成员方采取“歧视性投资措施”。美国的芯片限制措施明显违反TRIMs的“国民待遇原则”,中国启动反歧视调查,是“用规则对抗规则霸权”,让世界看到:中国不是“规则破坏者”,而是“规则维护者”。

中国通信企业协会的声明,看似是“行业表态”,实则是“国家-行业-企业”协同反制的信号。协会会员涵盖华为、中兴、三大运营商、中芯国际等产业链核心企业,其“积极组织会员企业配合调查”的承诺,意味着一场“全行业数据战”即将打响。

具体来看,协会将牵头做三件事:一是收集证据。组织企业梳理美国模拟芯片的进口价格、成本构成、市场份额数据,形成“反倾销调查卷宗”;二是提供行业数据。统计中国集成电路企业因美国限制遭受的损失(如订单流失金额、研发延误成本),为反歧视调查提供“实锤”;三是协同应对。建立“企业-协会-政府”沟通机制,确保调查过程中企业诉求能及时上达,政府决策能精准落地。

这种“抱团作战”的模式,曾在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中发挥重要作用。当时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组织500家企业应对美国301调查,最终促使美国取消对部分电子元件的加征关税。此次通信协会牵头,背后是“产业链共同体”的共识:面对技术霸权,没有企业能独善其身,只有“攥指成拳”,才能打破围猎。

有人担心,中国的反制会加剧“中美科技脱钩”。但通信协会声明中这句话值得玩味:“倡导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与国际合作实现可持续共赢发展”。这清晰传递出信号:中国反制的是“歧视性措施”,不是“开放合作”;要的是“公平竞争”,不是“闭门造车”。

事实上,中国从未想过“关起门来搞研发”。2024年,中国半导体进口额仍达4200亿美元,是全球最大半导体市场;中芯国际、长电科技等企业仍在积极引进国际人才(2024年引进海外专家超1200人);华为与意法半导体、英飞凌的汽车芯片合作项目仍在推进。中国反对的,是“美国只想要中国市场,却不想给中国技术”的“单向开放”;要的是“你卖我芯片,我也能卖你设备;你共享技术,我也能共享市场”的“双向奔赴”。

这场反击战,更像是“重建全球产业链秩序”的开始。当美国把半导体变成“地缘政治武器”,全球产业链的“信任基础”已被破坏:三星不敢向中国出口先进制程设备,怕被美国制裁;ASML犹豫是否向中国出售DUV光刻机,怕失去美国市场。中国的调查,本质是用“规则反制”告诉世界:只有回到“开放、公平、非歧视”的轨道,产业链才能安全;只有放弃“技术霸权”,企业才能安心合作。

无论反倾销还是反歧视调查,都只是“战术防御”。真正打破技术围猎的,永远是“创新硬实力”。通信协会声明强调“坚定支持会员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在模拟芯片领域,中国企业已开启“逆袭”:圣邦微的电源管理芯片进入特斯拉供应链,2024年营收突破80亿元;思瑞浦的信号链芯片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市占率达15%,超越ADI。在集成电路制造领域,中芯国际28nm成熟制程产能已达全球12%,足以支撑新能源汽车、工业控制等“主战场”需求。这些进步证明:只要给中国企业时间和空间,就能在技术上追上来。

但也要清醒看到差距:美国在半导体设备(应用材料、泛林集团市占率超70%)、EDA软件(Synopsys、Cadence、Mentor占全球95%市场份额)仍占绝对优势。中国要做的,是把反制赢得的“时间窗口”转化为“创新加速度”——加大基础研究投入(2024年中国半导体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仅8%,美国为15%),突破“卡脖子”技术(如光刻机光源系统、离子注入机),培育本土设备、材料企业(如北方华创、中微公司、沪硅产业)。

商务部的调查公告,通信协会的支持声明,本质是中国对“技术霸权”说“不”的勇气,对“公平竞争”要“理”的底气。当美国试图用“芯片法案”筑墙,用“实体清单”划线,中国正用WTO规则为笔,以产业链实力为墨,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版图上写下“非歧视”“共发展”的中国方案。

这场反击战没有赢家通吃,只有“合作共赢”一条路。美国企业需要中国市场(TI、ADI在中国赚走30%的钱),中国需要全球技术(半导体是全人类智慧结晶),全球产业链需要稳定(没有哪个国家能包打天下)。唯有放下霸权执念,回到开放轨道,才能让半导体产业真正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引擎”,而非“地缘政治的战场”。

中国的调查已经启动,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一个全球产业链重建公平秩序的起点,一个技术创新回归合作本质的起点。未来已来,钥匙握在每个尊重规则、拥抱开放的人手中。

来源:科技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