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预制菜就没有罗永浩 西贝的手里,有没有足够的法律武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15:37 4

摘要:最近,罗永浩与西贝的“预制菜之争”刷屏网络。一句“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将西贝推上舆论风口。面对罗永浩的公开指责,西贝先是否认、再强调透明,随后又发布致歉信,并承诺整改。但事件的热度并没有完全消退。舆论场上,有人声讨“黑心预制菜”,也有人为餐饮业辩护。

最近,罗永浩与西贝的“预制菜之争”刷屏网络。一句“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将西贝推上舆论风口。面对罗永浩的公开指责,西贝先是否认、再强调透明,随后又发布致歉信,并承诺整改。但事件的热度并没有完全消退。舆论场上,有人声讨“黑心预制菜”,也有人为餐饮业辩护。那么,预制菜到底有错吗?而西贝如果真的选择起诉罗永浩,手里是否有足够的法律武器?

预制菜与人类文明史同步

什么是预制菜,没有标准的定义,冰箱里的隔夜菜算不算预制菜?保质期两年的罐头是不是预制?如果严格追溯,预制菜的历史几乎与人类文明史同步。

从远古时代,人类的首要生存难题就是如何保存食物,猎物要保存,以备冬季;丰年要储存粮食,以备荒年,于是,人类开始探索各种储存手段。烘干、风干、熏制,使肉类和鱼类能保存更久,盐渍、腌制,让食物不易腐败,发酵,又产生了新的风味,如奶酪、酱油;而冰窖、地窖,用自然低温延缓腐坏。

这些技术的本质,其实就是古代的“预制”。没有这些工艺,人类无法积累多余的粮食,也无法建立稳定的定居点和村落,更不可能发展出城市和国家。

换句话说,每一座古代文明的崛起,都站在了“食物储存技术”的肩膀上。

工业化之后的预制革命

进入工业化时代,大量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迁移,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大城市面临一个新问题:几百万乃至上千万人的三餐,怎么解决?仅靠现摘现吃、现杀现做,根本不可能满足城市化的节奏。

于是,现代食品工业应运而生——冷链运输、罐头、速冻、保鲜、中央厨房,不过都是预制菜的形式,如果没有预制化的食品,人类无法在远离农田的地方生活,一座超级城市每天消耗的蔬菜、肉类、粮食,以万吨计,如果没有预制和冷链,供应链完全无法支撑。

二战期间,美国的午餐肉罐头被列入美国援助苏联的军事和民用物资清单,从41年到45年,共有78.3万吨肉类罐头被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抗击法西斯的前线,极大地改善了苏联士兵的食品供应,被士兵称为“罗斯福罐头”。战后,有历史学家认为,预制的午餐肉罐头是二战胜利的一大法宝之一,甚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没有预制菜就没有罗永浩

预制菜的本质,无非是便于储存、运输和标准化,预制菜支撑了超级城市,也成就了罗永浩。

罗永浩是城市化的典型产物,无论是教书,还是创业、直播、做科技产品,这一切都建立在现代城市提供的便利之上。他做手机,不需要自己种粮养牛,因为有人通过预制化、标准化的食品生产体系,解决了他的吃饭问题。

他可以专注于讲课、创业、直播带货,是因为现代食品供应链把大部分人的时间从“养活自己”中解放出来。如果让一个现代创业者像原始农民一样,每天花6小时种地、4小时生火做饭,他还谈何创业?

所以,从宏观角度看,没有预制菜,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罗永浩,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互联网公司。

这不仅是一个食品行业的问题,而是整个现代文明的基础设施问题。

妖魔化的预制菜

“预制菜”不是妖魔,而是现代食品加工工艺的体现。现代餐饮业已经越来越工业化,中央厨房和标准化供应链成为主流做法。预制菜的出现,本质上是为了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标准化,通过集中加工,确保各地分店口味一致;二是效率,降低后厨人力成本,让菜品制作更快、更稳定;三是食品安全,集中生产可在更严格的环境中加工原料,减少交叉污染。

从这个角度看,预制菜是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并无“原罪”。

事实上,全球范围内很多高端食品都依赖类似工艺。法国的米其林餐厅会预先慢煮一些高档肉类,意大利面条也常在工厂半熟加工后再配送到餐厅。我们每天吃的速冻水饺、牛奶、面包,本质上都属于“预制食品”。如果消费者接受这些,就不应一概否定“预制菜”。

预制菜与食品安全

预制菜被抵触,说明我们之中很多人还停留农耕文明的认知当中,把新鲜的、现做的当做食物的最高境界。

实际上,中餐的“食香味形“,用大量油、盐和糖来增强口感,会导致高热量、高钠饮食,增加肥胖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商家为追求卖相和色泽,还可能使用色素或过度油炸,增加有害物质摄入,不利于长期健康。

农家饲养的鸡,比起工业化饲养的鸡来说,其中的健康风险更大;超市里经过检验的蔬菜,比起地里现摘的,其食品安全的风险肯定也要低很多,“现炒现做”并不等于健康,预制菜可以通过工业化方式精准控制营养成分,甚至比“自由发挥”的大厨更加可控。因此,真正需要监管的,不是“预制”两个字,而是食品安全和营养标准。

没错,预制菜本身没有原罪,真正需要抵制的是非法添加。

非法添加剂如超标防腐剂、工业色素、非食用化学成分等,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这属于违法行为,必须严厉打击。而合规的预制菜,只要公开透明、严格标注,控制油盐糖比例,并通过标准化生产保证食品安全,本质上是现代食品工业进步的体现,不应该被盲目排斥。

至于有人喜欢现炒现做,喜欢锅气,市场经济会提供更多更丰富的选择,满足这类人群的需要。

西贝的法律武器是否足够

西贝在回应罗永浩时,曾公开表示将采取法律手段。这一表态,到底有没有法律依据呢?

从法律上看,西贝可考虑的诉讼路径主要有两条。

一是侵害商誉权,指的是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商誉,造成经济损失,二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规定的禁止商业诋毁行为。如果罗永浩的言论被认定为“捏造虚假事实”,导致西贝品牌受损,理论上西贝有权提起诉讼。

然而,打官司打的是证据,西贝老贾可以放话,但官司打起来,却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的证据。

关于“虚假事实”的界定,罗永浩说的是“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这是一种主观感受还是客观事实?如果菜品确实存在部分中央厨房加工、非现场制作,罗永浩的说法就难以认定为“完全虚假”。更何况对于什么是预制菜,并没有标准的定义。

同样,损害结果也需要大量证据,西贝需要证明因这番言论导致客流量、营收或合作关系遭受直接损失,否则很难获赔。在舆论事件中,营收波动受多种因素影响,证明“因果关系”非常复杂。

而罗永浩混迹互联网已经二十多年,尺度把握极其精准,其作为食客的言论,会被法院认定为主观的“评价意见”,而非“事实陈述”,而从过往案例看,餐饮企业起诉公众人物的成功率并不高。

这场官司,恐怕不是老贾不想打,而是确实胜算太低。

这恐怕这才是西贝发致歉信,并承诺整改的真正原因。

来源:法网人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