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李绅的《悯农》诗,我们从小背诵,它提醒我们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凝聚着农民的辛劳与汗水。我出生在西北农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小时候曾和父母一起下地劳作,深知一粒米、一个馒头背后要经历多少道工序,多少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李绅的《悯农》诗,我们从小背诵,它提醒我们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凝聚着农民的辛劳与汗水。我出生在西北农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小时候曾和父母一起下地劳作,深知一粒米、一个馒头背后要经历多少道工序,多少人的付出。播种、灌溉、施肥、除草、收割、晾晒、脱粒、加工,每一个环节都浸透着汗水。正因如此,我格外珍惜粮食,无法容忍任何形式的浪费。
回想起六七十年代,人们生活艰难,常常饥不果腹,能吃饱饭已是莫大的幸福。那时粮食极其珍贵,家家户户精打细算,从不浪费一粒米。如今生活富裕了,物质条件极大改善,但随之而来的却是铺张浪费之风,尤其是在婚宴、寿宴、升学宴等大型宴席上,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一桌桌精心烹制的菜肴端上来,宾客们象征性地动几筷子,便原封不动地被倒入泔水桶。女人们为了保持身材几乎不动筷,男人们也因应酬频繁胃口不佳,整盘整盘的肉菜被丢弃,令人痛心。
上周我参加了一场豪华婚宴,一桌饭菜标价2800元,烟酒1000元,饮料糖果200元,合计4000元,这还不包括头一天晚上的宵夜宴。而礼金收入在不同地区差异巨大,发达城市或可收回成本,但在西北小城,礼金往往仅够支付部分开销。新人家庭为此背负沉重经济压力,甚至举债办宴,只为“面子”风光。这些钱本可用于购房、育儿、教育储备等更实际的地方,却在一顿饭中化为乌有。
婚宴浪费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折射出社会风气的浮躁。盲目攀比、追求奢华,使婚宴偏离了本意——分享喜悦、传递祝福。年轻人在这种氛围中容易形成错误价值观,重形式轻内涵,忽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要改变这一现状,需多方合力。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倡导节约,对浪费严重的行为予以引导或约束。酒店应优化菜单设计,减少固定套餐,提供分餐制或小份菜选择,并主动提供环保打包盒,温馨提醒宾客打包剩菜。新人及家庭更应转变观念,理性办宴,以真诚待客取代铺张排场。
我每次参加宴席,只要饭菜尚可,都会主动打包带走。有人笑我“抠门”,可他们不曾经历饥饿的滋味。珍惜粮食,是对劳动的尊重,是对资源的敬畏,更是对文明的守护。让我们从每一场婚宴做起,让喜庆不再伴随浪费,让节俭成为新风尚。幸福的婚姻,不在于宴席的奢华,而在于彼此的珍惜与担当。莫让婚宴变“剩宴”,让节约之风吹遍每一个角落,让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光芒。我们每个人都应成为文明餐桌的践行者,用实际行动守护来之不易的丰收果实,让每一餐都充满感恩与尊重。唯有如此,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生活才能真正富足。
来源:灵儿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