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选题到申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是如何创优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5 15:33 1

摘要: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作为行业精品,集中展现了新闻领域的前沿探索与创新成果。从多维创新视角解析获奖作品的创优路径,既能明晰新闻价值的实现机制,也能为新闻从业者在内容创新、技术应用和传播策略优化等方面提供参考,助力推动新闻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韩信 郭振茹

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新闻传播边界不断拓展,传统新闻作品的创作模式面临新挑战。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作为行业精品,集中展现了新闻领域的前沿探索与创新成果。从多维创新视角解析获奖作品的创优路径,既能明晰新闻价值的实现机制,也能为新闻从业者在内容创新、技术应用和传播策略优化等方面提供参考,助力推动新闻事业高质量发展。

01

选题创新:探寻时代命题的破题关键

在信息过载的全媒体时代,海量信息包围着受众,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新闻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只有不断推动选题创新,才能吸引受众关注,满足其对新颖性、独特性的需求。

与此同时,社会持续演进,新问题、新现象、新趋势不断涌现,要求媒体以创新选题及时回应,准确反映社会的多样性和动态性,发挥环境监测与舆论引导功能。

(一)重大主题的微观叙事机制

重大主题新闻报道如同时代灯塔,承载着国家与民族发展的核心议题,备受关注。如何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受众听得进、看得懂、愿意看的优质内容,成为新闻从业者亟须破解的关键命题。

第33届中国新闻奖新闻纪录片类二等奖作品《我的回家故事》对此作出了有效回应。作品以湖南籍台湾人段有慧教授的寻根之旅为切入点,将“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具象化为个体的情感经历。

该片以第一人称第一视角娓娓道来,既真实记录了段有慧的回乡旅程,也细腻捕捉了她的心路历程,当段有慧踏上故土乡音自然流露、当与老乡一见如故……这些细节朴实且打动人心,引发跨越地域与文化的深层情感共鸣。这种叙事方式以小见大、以情动人,让重大主题报道更具贴近性和感染力。

(二)隐性热点的首发挖掘

隐性热点的首发挖掘,是指媒体在纷繁信息中主动发现并首次报道那些潜藏于表象之下、尚未引发广泛关注,但具有潜在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话题或事件。媒体精准捕捉并深度报道隐性热点,不仅彰显其专业洞察力与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在信息传播中重塑其权威性与议程设置能力,更可推动小众议题跃升为全民议题,实现媒体影响力的提升。

第34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作品《外卖小哥一通电话,北京这个小区154个单元楼装上新号牌》就是隐性热点挖掘的典范。报道将原本局限于少数居民与外卖从业者的“小众烦恼”升格为关涉全社会的城市治理大命题,引发公众对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与公共服务优化的广泛讨论。北京接诉即办的故事众多,记者能敏锐捕捉“快递小哥”等具有爆款潜质的关键词,从大量案例中精准筛选、深入挖掘,成功将外卖小哥“送”上热搜,也将隐性热点转化为全民关注的爆款新闻。

(三)跨周期议题的持续性介入

跨周期议题的持续性介入,是指新闻媒体对跨越不同时间周期且具有长期影响力和重要性的议题进行持续关注、参与、报道或研究。

山东广播电视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级战略议题进行系统性记录与深度追踪报道。如《黄河滩区脱贫大迁建》《盐碱地上 大豆金黄》《范登铅捐船》《提奥的天鹅地图》等皆获中国新闻奖,作品跨越多种报道形态,涵盖脱贫攻坚、生态修复、民生变迁、国际交流等多个维度,历时多年,积累丰富,以立体化叙事构建时空纵深,形成强大传播效应。

02

形态创新:重塑新闻产品的媒介表达

形态创新指新闻媒体在内容呈现、传播方式、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变革,突破传统新闻产品的形态局限,以适应新的媒介环境与受众需求。通过形态创新,打破传统新闻传播的单向模式,构建受众深度参与的互动场景,在增强受众沉浸式体验与主动参与感的同时,全方位提升新闻产品的吸引力,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一)语言风格革新:从口语化到网感化、情感化表达

语言风格的变革是新闻形态创新的重要一环。运用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语言,融入网络热词和流行梗,能增强内容的趣味性与传播力,拉近与受众特别是年轻群体的距离。

如第34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类三等奖作品《AI世界 来“湘”见》,在融合多种媒体形式的同时,运用“多巴胺”等网络流行语营造轻松有趣的语境,并结合AI生成的多风格文旅海报,构建出极具美感与想象力的视觉氛围,激发了受众的共鸣与参与热情。

(二)叙事结构转型:从全知视角到用户视角

传统新闻在讲述事件时,常采用“全知叙事者”的视角,能知晓事件的全貌,包括起因、经过、各方人物的行为与动机,甚至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关联细节等。全媒体时代的叙事创新更强调在场感与参与感,通过第一人称叙事、第二人称互动,将新闻事件还原为具体场景,突破线性叙事,构建多线程信息场域,以立体化的信息呈现方式提升作品的感染力与传播力。

第34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类一等奖作品《风雨落坡岭》以被困旅客、列车乘务员、救援队员等亲历者的视角,完整记录了K396次列车因暴雨被迫滞留北京门头沟落坡岭站105小时的脱险全程。作品全程用现场画面与同期声呈现事件,通过对时间线、情感线与故事线的叠加处理,将分散的碎片重组为具有逻辑性和情感张力的完整叙事,使受众仿佛置身现场,实现了情绪的递进式铺陈。

(三)技术融合升级:借助前沿科技构建沉浸式视觉体验

新闻传播的技术手段正在从“辅助性工具”向“叙事性媒介”转变。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可视化等为代表的前沿技术被广泛嵌入新闻生产流程中,将复杂信息转化为动态交互的视觉语言,既能以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呈现新闻事件关键要素,又能通过沉浸式场景构建、多维度数据拆解,增强受众的感官体验与情感共鸣。

(四)语态表达革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对话”

互动语态的革新是媒体赋权受众、建立共创机制的重要体现,通过对传播方式和语言风格进行变革,实现从传统的单向信息传递向与受众双向交流互动转变。

第32届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类一等奖作品《复兴大道100号》采用H5等新媒体形式,通过场景化、互动式的设计,让受众沿着历史轨迹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

作品用长图、H5、SVG交互、线下体验馆等多元形式,搭起与受众的对话桥。线上侧重“能聊能玩”:做足互动设计,进行多维感官体验的前置设计,打磨动态细节、声效,用好H5的AI交互技术应用,让受众体验更顺;线下创新“面对面聊”:设互动体验馆,借动画长廊、裸眼3D视频等新技术带受众“走进”历史,还在交通工具、户外大屏等多元场景落地,构建跨平台跨场景多维传播矩阵。

03

传播创新:构建突破圈层的高效抵达体系

传播创新能突破“信息茧房”,提升传播效果。作品要在传播方面进行创新,建立一种能突破不同圈层限制,让信息更广泛、更精准地到达目标受众的传播体系。

(一)多平台联动的内容组合传播

跨媒介叙事矩阵是指将同一故事或主题内容进行多媒介、多平台的呈现和传播,形成相互补充、协同放大的传播合力。

如第34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二等奖作品《出海游戏遇上三星堆》,搭建“中华文化+出海游戏”传播路径,并在社交平台进行定制化推广,形成多媒介叙事矩阵和多种内容产品组合。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点,作品对游戏内容和传播文案进行了本地化改造,有效提升了传播效果。

(二)传播链的动态优化机制

传播链动态优化是指在传播过程中对渠道、内容、节奏等传播要素进行动态监测与适时调整,以适应媒介环境变化与受众行为演化,提高传播效率和效果。例如,依据平台活跃时段调整发布节奏,依据平台受众偏好定制内容形式(如图文、短视频、长视频等),并根据用户反馈及时调整内容结构或补充细节,确保内容贴近受众兴趣点与关切点。

04

价值创新:拓展新闻的社会效能边界

价值创新旨在通过内容机制与服务模式的系统性优化,赋予新闻更强的现实介入力与社会服务能力,突破传统传播的功能局限,实现从“报道事件”到“解决问题”、从“信息输出”到“公共赋能”的跃迁。

(一)解题型报道的闭环机制

解题型报道的闭环机制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新闻生产模式,其核心在于构建“曝光—追踪—解决—反馈”的完整闭环。

第33届中国新闻奖新闻专栏类一等奖作品《一访定心》是践行该机制的典范。2022年,栏目共收集线索1000余条、案例300多个,播出报道269期,涉及问题239个,采访市民917位,协调职能部门387个(次),已解决问题219个(次),矛盾化解率达92%。

以“媒体报道+信访落实+共治共建”模式,在政府、部门、媒体和百姓之间架设沟通、理解的桥梁,有效提升了新闻在公共事务治理中的实际效能。

(二)新闻产品的公共服务赋能

新闻产品的公共服务赋能是指将新闻报道与民生服务整合,拓展新闻的社会效能边界。

第34届中国新闻奖应用创新类二等奖作品《“星城”移动服务》即体现了这一理念。该产品集资讯浏览、社交分享、舆论监督、政务服务于一体,为市民提供个性化、智能化、便捷化服务。通过将新闻与公共服务相结合,新闻产品不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载体,还成为服务民众的重要平台,增强了用户黏性,强化了媒体的公共属性与社会价值。

05

申报策略创新:强化评奖“证据链”构建

随着中国新闻奖评审标准的日趋细化和专业化,如何强化“证据链”构建,为作品的创新性与引领性提供扎实支撑,成为提升申报成功率的关键路径。

(一)建立多维证据链体系

多维证据链体系强调从传播力与效果性两个维度出发,呈现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与受众响应度。一方面,通过微博热搜、KOL(关键意见领袖)转发、政策引用、教学应用等指标展示作品的传播广度与深度;另一方面,通过问题解决率、制度影响、用户行为改变等数据体现作品的现实介入效果。

第33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类一等奖作品《新千里江山图》在申报推荐表中以数据说话:话题#新千里江山图 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微信公众号文章不到半小时阅读量达10万+,视频全网播放量超过6.6亿,被网友和众多网站、机构账号等热评热转。这些可量化、可追踪的数据不仅精准匹配了中国新闻奖对作品传播广度与深度的评审要求,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成功实践。

(二)注重过程性材料呈现

过程性材料呈现是在申报中通过还原作品创作的全流程细节,凸显创新过程的系统性和专业性,让评委们透过“结果”看到“过程”中的用心与专业,从而增强作品的可信度与说服力。这类材料通常包括采访手记、编辑会商记录、技术开发日志等,以凸显创新过程的系统性和专业性。

第33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小田变大田”引出“农田四变”》在推荐表中写道:具体采访中,记者以“还原改革现场”为主线,深入不同地形地貌的10多个村庄,追踪寻访20多位改革亲历者和推动者,积累梳理了近10万字基础素材,从中总结“小田变大田”改革的动因、难点、经验和效果。这些过程性材料凸显了采访的深入性和系统性,也佐证了报道内容的真实性与专业性。

(三)强化差异化定位陈述

在推荐表“创新说明”部分,强化差异化定位陈述,通过对逻辑的清晰梳理,让作品的创新点与独特价值脱颖而出,避免在众多申报作品中“同质化”,让评委们快速抓住作品的核心优势。

采用“痛点识别—创新方案—行业影响”三步法进行精准陈述:第一步“痛点识别”,须精准锚定行业或领域内的普遍问题,明确痛点,才能让后续的“创新”有针对性;第二步“创新方案”,要紧扣痛点说明作品的突破之处;第三步“行业影响”,则要结合传播数据与行业反馈证明创新的实际价值。

06

结 语

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真正的创新须精准锚定三重坐标:党和政府的关注点、人民群众的痛点难点、行业发展的突破点。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将创新扎根于时代需求,构建具有范式革新意义的作品。

参评单位可建立“创新雷达图”自评体系,从选题锐度、技术融合度、传播穿透力、社会效能值四个维度进行量化评估——既看内容是否切中要害,也看技术应用是否深度赋能,更看传播能否“破圈”、能否产生实在社会价值,确保创新具有可持续性与行业引领性。

(韩信: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副主任;郭振茹: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编辑)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5年8月号,原标题为《多维创新视角下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创优路径解析》。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