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要让互联网无处不在,那就只有让运营商在各处建设基站,但这显然是不现实且不具备可行性的。所以,随着科技的进步,就出现了一种设想——将通信设备放在卫星上,发射到天上,通过卫星通信给地面和空中提供网络覆盖。
近日,互联网巨头——美国亚马逊公司宣布,其"柯伊伯计划"首批27颗组网卫星将于4月9日(美东时间)发射升空,为全球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
此举不仅标志着亚马逊正式进入低轨卫星互联网市场,更意味着,低轨卫星互联网领域的“太空竞赛”即将进入更加激烈的新阶段。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统计,地面网络目前只覆盖了全球大概10%的面积,全球有30亿人口至今仍未接入互联网。
而且,当我们乘坐飞机在高空、乘坐船舶穿行在大海上时,也会出现手机失去网络信号的情况。
想要让互联网无处不在,那就只有让运营商在各处建设基站,但这显然是不现实且不具备可行性的。所以,随着科技的进步,就出现了一种设想——将通信设备放在卫星上,发射到天上,通过卫星通信给地面和空中提供网络覆盖。
低轨卫星一般位于距离地表几百公里到两千公里左右的LEO轨道,由于其轨道较低,信号传播时延短,链路损耗小,通过手机直接连接卫星,能够提供接近100Mbps 的连接速率。
不仅如此,星地融合的全域覆盖也是6G时代的大势所趋,6G网络从系统架构、空口设计上就已考虑到了星地系统深度融合的需求。
各方在低轨卫星互联网领域的激烈竞争,是争夺广阔市场蓝海,更是在争夺6G的通信主权。
依据国际电信联盟(ITU)规定,低轨卫星绕地运行所需的低轨空间和频谱资源以“先到先得,永久持有”的规则进行分配,有限资源迫使竞争加剧。
截至2025年3月,行业先行者——美国SpaceX公司已累计发射超过8100颗星链卫星,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460万,预计至2040年“星链”全球注册用户有望达到2.92亿人。
我国从国家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卫星互联网产业,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码。
2020年,国家发改委首次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2021年,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整合统筹国有卫星互联网建设计划;2023年2月,工信部将卫星互联网设备正式纳入进网许可管理范围;2024年,“商业航天”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运营商“国家队”也动作频频,2024年,中国移动斥资8亿元,与中国星网、中国兵工合资成立中国时空信息集团有限公司;同年2月,搭载中国移动星载基站和核心网设备的两颗天地一体低轨试验卫星成功发射入轨。
中国电信主动拥抱移动通信新生态,以卫星应急通信打开商业应用新场景。据其2024年财报显示,2024年中国电信卫星通信收入增长71.2%;手机直连卫星用户数突破240万;支持直连天通卫星功能的手机累计销量超1600万部。
中国联通完成国内运营商首个NR NTN低轨在轨试验,下行速率最高可达11Mbps,上行速率则达到4Mbps,可类比地面 4G 终端。
除了运营商“国家队”以外,中国星网“GW星座” 共计规划发射 12992 颗卫星,目前已经进入批量发射阶段;上海垣信“千帆星座”目前已经完成三个批次组网卫星的发射任务,预计到 2030 年底实现 1.5 万颗卫星提供多业务融合服务;“鸿鹄 - 3”星座计划在 160 个轨道平面上发射共 1 万颗卫星;银河航天、国电高科等企业也均在积极布局互联网卫星星座项目。
在这场卫星互联网领域的“太空竞赛”中,我国正以“国家队+商业航天”的双重引擎狂飙突进。
有限框架内的竞争必然无比残酷,但中国制造最擅长的就是让昂贵消失于无形,让昔日的“贵族玩具”变成“全民标配”。
我们有理由相信,既然过去我们能让5G网络翻越山川、抵达珠穆朗玛,那么不久的未来,我们也必然也能让网络穿越浩瀚苍穹,无论身处哪个角落,都能随时随地保持连接!
来源:通信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