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市榆阳区:“引雁”破局 “育雁”成势 “雁阵”领航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9 09:50 1

摘要:近日,在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乡程翔家庭农场养殖场,杨镇通穿梭于羊舍之间,仔细查看种羊的饲养情况。近年来,杨镇通不仅自己把羊子养殖产业做得风生水起,还积极与周边养殖户沟通,开展技术服务、咨询和培训,免费上门提供优质种源,带动周围村庄300多户村民一同发展壮大羊子养

近日,在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乡程翔家庭农场养殖场,杨镇通穿梭于羊舍之间,仔细查看种羊的饲养情况。近年来,杨镇通不仅自己把羊子养殖产业做得风生水起,还积极与周边养殖户沟通,开展技术服务、咨询和培训,免费上门提供优质种源,带动周围村庄300多户村民一同发展壮大羊子养殖。

“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作为榆阳区首批“头雁”之一,杨镇通以实际行动诠释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的担当。在榆阳区,像杨镇通这样的“头雁”故事还有很多,得益于榆阳区在全省率先发起的产业带头人“头雁”培育项目,该项目力争破解乡村振兴中“人才短缺”这一核心难题,助力区域产业振兴、共同富裕迈上新台阶。

“引雁”破局,浇灌乡村人才“希望田”

榆阳区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的过渡地带,乡村产业涵盖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然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人才短缺和产业带头力量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2022年3月,农业农村部与财政部联合印发《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实施方案》。榆阳区迅速响应,将其纳入全区人才工作重点,并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署校地合作协议,计划利用5年时间,在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等领域,选育300名以上产业带头人,每村至少培育一名“头雁”。

榆阳区紧紧围绕产业振兴,在乡镇基层精心遴选出47名干得好、有潜力、能带动产业发展的带头人,确定为首批“头雁”项目培育对象。2022年6月7日,该区首期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训班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班,标志着“头雁”项目正式落地实施,进入实质性培育阶段。

针对“头雁”学员年龄、文化、行业的差异,榆阳区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特色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需要,创新推出“理论教学+返岗实践+成果答辩”三段式培训模式。在理论教学“大讲堂”中,学员奔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接受定制化课程,由高校教授、党政领导、行业专家联合授课。在返岗实践“大练场”上,学员带着课题回到岗位,在高校专家+本土能手“双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制定产业发展计划,并赴省级示范企业交流互访,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在成果答辩“大考场”中,学员提交实践报告并公开答辩,评审结果与政策支持、资金奖补挂钩,确保学以致用。

“‘三段式培训’让我们边学边干,导师全程跟踪指导,效果立竿见影。”榆阳区旺兴家庭农场负责人万堆林感慨,培训回来后,他引入全套农机设备,实现了农场全程机械化,引进六种不同品种的马铃薯进行大棚和大田种植,探索出马铃薯与辣椒倒茬种植的模式,大棚马铃薯平均售价比普通马铃薯高50%,每棚收入可达5000元。

“育雁”成势,筑牢产业发展“新高地”

在巴拉素镇沙地西瓜大棚,“西瓜大王”郭双牛通过手机直播指导农户梳果。这位曾经的普通农民,经过“头雁”工程的淬炼,如今已成为拥有200亩示范基地的技术带头人。他的蜕变,得益于榆阳区打造“头雁”育后服务体系。

2024年,养殖大户王艳平获得免息贷款20万元,鸡子养殖规模从2000只扩大到3.2万只,并带动198户农户发展养鸡产业,户均增收6000元。近年来,榆阳区从产业扶持、金融支持、职称评定、专家服务等方面出台配套措施,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头雁”发展壮大产业。对带动能力评定为一类、二类、三类的“头雁”,每年分别给予奖励,并提供500万元以内的创业贴息贷款。

同时,该区搭建“一站一联盟一基地”帮带载体,全方位帮带“头雁”加快成长。建立5个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专家工作站,每个工作站每年安排1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柔性引进专家人才,为“头雁”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决策咨询等专业指导服务,破解“头雁”产业发展难题。成立“头雁”发展联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36名专家团队“一对一”“多对一”到产业一线帮扶指导“头雁”,促进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传播应用,助力“头雁”产业转型升级。“头雁”白小平、左建平率先推广草莓、葡萄、香瓜等现代温室大棚多元化果蔬种植模式,2024年,带动180户群众种植芝麻香瓜,亩产达4000斤,亩均产值3万元。

经过培育和政策支持,榆阳区“头雁”不仅成为技术能手,更是产业组织者,他们通过“直接带动、服务拉动、辐射联动”等模式,将小农户嵌入现代化产业链。

鱼河镇鱼河村种植大户常成,以每亩600元价格流转村集体土地1500亩种植水稻,为周边135户农户提供“耕、种、收”托管服务3000多亩,平均每亩助农增收700元;

青云镇郑家川村“头雁”郑志雄,依托本村城郊近郊优势,带领村民将全村324孔废弃窑洞统一流转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打造“栖心川上”精品窑洞民宿文化旅游,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20万元;

申雅君是榆阳区第一期培育出的“头雁”,2023年,建立南瓜和向日葵试验示范种植基地,采取“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与78户脱贫户建立合作关系,按入股金额5.5%实行保底分红,每户每年可分红1100元……

一个个特色产业在“头雁”的带领下,不断壮大,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

目前,榆阳区已组织开展“头雁”培训4期,培育“头雁”200名,农村“田教授”“土专家”队伍不断壮大。

“雁阵”领航,带动乡村振兴“加速跑”

近日,在大河塔镇白南沟村,村党支部书记谢艳军和村民一起检修农机,确保今年春耕能大展宏图。参加“头雁”培训后,谢艳军转变过往“单打独斗”的理念,整合了全镇各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小农户的农机,为全镇的高粱种植产业做农机社会化服务,深翻带种植服务面积突破15000亩,有效盘活了大河塔镇的撂荒地。

2023年以来,榆阳区69名“头雁”、100多种“榆阳好产品”亮相农高会,在全国打开展示榆阳形象新窗口。同时,汇聚校地智慧,开辟出“头雁”赋能“集体+伙场+数字”三大经济新路径,助推317个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200多个新型经营主体和初加工企业培育壮大、带动3000多名农户增收致富,形成“乡村振兴、头雁领航”崭新局面。

乡村振兴不是“造盆景”,而是要“育森林”。如今,一场由人才驱动的乡村振兴实验,正从“头雁振翅”走向“雁阵齐飞”。2025年,榆阳区将举办两期“头雁”培训,100多名新学员将分散在全区各个乡镇,带动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赋能乡村振兴。届时,榆阳区“头雁”培育数量将达到300多名,意味着每村拥有1名产业“CEO”。

榆阳区委书记李忠宏表示,下一步,榆阳区将培育更多的“头雁”,为服务“三农”事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推动全区形成“群雁”高飞的蓬勃发展局面。

来源:旅游小超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