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肛门周围也长“毛”?若是刮掉“屁屁毛”会怎样?能刮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5 15:03 2

摘要:人身上长毛,是件稀松平常的事。可当你某天洗澡低头一看,发现肛门周围也有一圈短短的毛,多少有点“尴尬”。更有人开始动起了小心思:这毛有啥用?刮不刮得掉?刮了会不会出事?

人身上长毛,是件稀松平常的事。可当你某天洗澡低头一看,发现肛门周围也有一圈短短的毛,多少有点“尴尬”。更有人开始动起了小心思:这毛有啥用?刮不刮得掉?刮了会不会出事?

问题听着挺小,但细想起来,背后其实藏着不少讲究。肛门毛到底是多余的“装饰”,还是有它的“责任”?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说说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部位。

人类全身上下,几乎所有的毛发都不是白长的,包括你不怎么关注的肛门毛

这部分的毛发,有个专业的说法,叫做“会阴毛”或“肛周毛”,大多是短而密集的绒毛,位置隐蔽,存在感不强,但作用却不小。

1.减少摩擦

人在走路、蹲下、上下楼梯时,大腿内侧和臀部会相互摩擦,肛门周围的毛发能起到缓冲作用,减少皮肤直接摩擦所带来的破皮、红肿。

2.维持局部清洁

虽然听起来有些反直觉,但毛发能帮助阻挡部分汗液、分泌物的扩散,减少细菌“趁虚而入”的机会。尤其在天气闷热、出汗多的情况下,这层“屏障”其实挺重要。

3.帮助气味释放

别急着皱眉,这是有逻辑的。人体会在腋下、阴部等部位分泌信息素,而毛发能帮助这些气味的挥发和传播,虽然现在大家不太靠这个找对象了,但从进化角度看,这是实打实的功能。

4.温度调节

肛周部位本身皮肤薄、血管丰富,毛发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温,虽然作用不如头发明显,但在寒冷环境下,它确实能减少局部热量散失。

5.心理感受层面

对一些人来说,肛门毛的存在与否,影响着他们对于身体清洁、舒适程度的主观感受。刮与不刮,往往是种“习惯+心理”的选择。

刮,当然能刮。可刮完之后,是不是就“清爽无忧”了?未必。刮除肛门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清理”行为,它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甚至有些后果,可能你根本没预料到。

肛周皮肤本就娇嫩,毛发一去,摩擦和衣物接触更直接,红肿、瘙痒、刺痛感可能接踵而至,尤其是在天气热、走动多的时候,感觉会格外明显。

刮毛后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毛发倒长”或“毛囊炎”。刮刀划过皮肤后,容易形成细小创口,细菌一旦趁机而入,就会出现红点、脓包,甚至化脓感染。

很多人以为刮了毛更容易清洗,其实可能适得其反。少了毛发的“抓附力”,一些粘稠分泌物容易直接接触皮肤,清理起来更棘手,卫生纸反而不容易擦干净。

长期反复刮毛,会破坏肛周的皮脂膜,让皮肤变得敏感、干燥,甚至轻轻一碰就出血。而且一旦形成小伤口,在肛门这种“高菌区”,感染几率非常高。

很多人刮毛时会搭配使用剃毛膏、酒精棉片等产品,这些东西如果选材不当,很容易引起接触性皮炎或过敏反应,尤其是本身皮肤就容易敏感的人,风险更高。

虽然这算是“视觉错觉”,但确实存在。毛发新长出来时是“断面”,比原本的毛尖要粗,看起来更黑更密,让人误以为“越刮越多”,心理上更不舒服。

刮与不刮,其实没有绝对的对错,更多是看你自己的生活习惯、身体状况和舒适度。但如果你真的想处理肛门毛,或者已经刮过,那以下这些建议,或许能帮你少走点弯路。

别在夏天高温时操作,汗多、菌多,感染风险高。

使用专门的私处剃毛工具,别用大面积的剃须刀。

刮前一定要把皮肤清洁干净,最好是洗澡时操作。

刮完后用温水冲洗,不要马上用香皂或酒精擦拭。

保持刮毛区域干燥清爽,可以穿透气的棉质内裤。

毛发长出来时不要用手抠挠,以免造成二次感染。

如果发现红肿、刺痛持续几天,建议及时就医排查。

温馨提醒

肛门周围的毛发,不是“多余的摆设”,它和腋毛、鼻毛一样,默默承担着保护身体的任务。我们常常因为“看不见、摸不到”,就误以为它没什么作用,甚至觉得碍事。

可一旦把它去掉了,才发现有些“多余”,其实是身体给你的周全安排。当然,个体之间的生长差异天差地别,有人毛发稀疏,有人则浓密得像“种了草”。

这都属于正常现象。是否要修剪、清理,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决定。但前提是——了解它、尊重它、别轻易动刀。

身体的每一个结构,哪怕再不起眼,也有它存在的逻辑。别被外表误导,更别为了“美观”而牺牲健康。你可以不喜欢它,但别随意“处理”它。

参考文献

1.刘志红,王晓光. 《人体毛发分布特点及其生理功能》.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18,47(12): 1106-1110.

2.黄丽,周立群. 《人体局部毛发的功能与清除行为分析》.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0,34(6): 622-625.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陈医师讲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