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李秋教授:烛照儿科四十载 仁心化雨育青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9 09:15 1

摘要:“近15年,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培养的专业儿科医师,撑起全国儿科专科医生的半壁江山。”3月15日,从全国两会现场返回重庆的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李秋教授,眼中闪耀着自豪的光芒。

“近15年,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培养的专业儿科医师,撑起全国儿科专科医生的半壁江山。”3月15日,从全国两会现场返回重庆的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李秋教授,眼中闪耀着自豪的光芒。

温婉、干练,身为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李秋,从事儿科教学近40年,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荣获国家卫健委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首批重庆市医学领军人才、重庆市首席专家、重庆英才·名师名家等荣誉称号;主持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编/译参编著作18部(包括国家级儿科学第七、八、九版教材),培养博、硕研究生150余人,带领团队成员屡创佳绩。

“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李秋教授的座右铭。她如一名燃灯者,用爱与责任铸就教育的辉煌。

2023年李秋教授领衔获得的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小儿科大使命:培养高素质儿科医学人才的重医实践》,是李秋教授30余年来,与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我国最早的四大儿科系之一)从事医学教育几代人共同努力凝结的璀璨结晶。

创新——

花三个月时间备3节课 用情景剧教学模拟罕见病患者

李秋的教学生涯如同她的科研之路一样,极擅长创新。

时光的指针拨回20世纪90年代中期,那时的李秋博士毕业不久,担任内科教研室教学副主任。

面对儿科临床示教病人难找的教学难题,她陷入沉思:患者年纪小,表达能力有限、家长心疼,尤其是罕见病教学实例更是十分有限。

于是,李秋一头扎进图书馆,翻阅国内外教学论文。一周后,她创新性地提出“情景剧教学”。课堂上,学生们分别化身家长、医生、患者。矮小蜷缩的“患者”蹒跚出场,焦灼的“家长”连珠炮式提问,严肃敬业的“医生”耐心解答,一幕幕场景生动有趣。

时至今日,李秋仍记得当时学生们惟妙惟肖的表演。在这场知识的“情景剧”里,学生们不再是被动接受医学知识,而是主动探索,提前查阅疾病知识、精心分配角色、深入研究诊疗方案,更学会了站在患者和家长的角度思考,共情性与同理心悄然滋长。

“情景剧”教学方式很受欢迎,效果也很好。但李秋并未满足于此,她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研思维融入教学,设计出问卷调查,定期对比分析教学效果。这一创新方法《改良“模拟病人”在儿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获得2004年重庆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作为重要内涵荣获2005年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至今仍在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沿用。

如今,李秋又与时俱进带领团队提出新的教学项目——“虚拟患儿”。医院也于2022年成功获批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标准化儿童患者模型关键技术与应用》。

原来,我国儿童总数约2.26亿,但儿科医师仅有11.28万,千名儿童拥有的儿科医生仅为0.53名,且我国儿科医疗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农村、乡镇基本没有儿童专科医师配置。在李秋的指导下,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成功申报“虚拟患儿”科研项目,研发出肺炎、腹泻等800余个虚拟患儿模型,以数字化还原真实医疗场景,目前已在27个省市区线上培训使用,惠及上千家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和患者,极大缓解西部儿科培训资源的紧缺。

创新,只是李秋教学的一个特色。

扎实、认真、因材施教……是学生对她的评价。

曾经,李秋为备好免疫学的前3节课,花了3个月时间。她笑言:“要把免疫学的理论和基础讲透彻,必须搭建高屋建瓴的知识框架。读博时都没完全搞懂的原理,为给学生讲好这几节课,我彻底钻研理解了儿科临床免疫学的基础体系和图谱。”

而让博士生肖寒记忆深刻的是:在讲免疫学的时候,李秋老师会从希腊语的字母讲起:“免疫学一词来源于拉丁文‘immunis’,在古罗马时期,它最初是‘豁免’的意思,常被用于描述免除兵役或者赋税……”

李秋常常用讲故事、浅显有趣的语言给学生讲解深奥的医学知识,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比如,老师说‘科研就像剥洋葱,越剥越深入;诊断就像爆木工花,越宽越漂亮’——意思是对诊断不能片面,越全面才不容易误诊、漏诊。”

这样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深刻的医疗思维,如同一颗颗智慧的种子,播撒在学生们心中。

爱心——

“医生就是要有仁爱之心,要聪明,要廉洁淳朴忠良”

李秋的微信头像,是一位小患者送给她的画。

画里,李秋眉眼温柔,满含爱意地注视着这位小女孩。这个头像,李秋已用了数年。

提起这位小患者,肖寒不禁笑出声:“她像‘人形挂件’一样跟着导师。开会、上课、查房……一开始我们都以为她也是李老师的学生。”后来才知道,这位名叫恬恬(化名)的小女孩,是2014年来找李老师看病的小患者。

当时,恬恬患紫癜性肾炎,还合并有感冒发烧。李秋所在的肾脏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西南最大的儿童肾脏病诊治中心,年专科门诊达60000人次。忙得还没吃午饭的李秋为小女孩加号看病,不仅如此,还全面检查了恬恬的整体健康情况。

在为恬恬进行心脏检查时,李秋发现了很细小的心脏杂音。

“声音很小,几乎听不见。”恬恬说,正是这位医术高超的李秋教授为自己筛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及时避免了这颗“定时炸弹”的爆炸,自己才能健康快乐地长大。

“她会发光、发热,让我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动力。”在恬恬的心中,善良、有爱心的李秋教授就像一座灯塔,引领着她的成长。于是,恬恬成了李秋的“铁杆粉丝”,总是第一时间关注李秋的动态,搜集李秋的相片做成相框送给她。

“李老师常常关心我的身体,也时常教导我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报效祖国。”如今,恬恬已成长为校级三好学生和校级优秀干部,还积极投身护理志愿服务。这份忘年的友谊,让彼此都觉得很温暖。

在李秋看来,医学是严谨的教育,除了医术精湛,更需要人文关怀。“敬畏心、同理心、好奇心、仁爱心、责任心”,这“五心”是李秋教授在医学人文课程中反复给学生强调的。

为什么学医?

李秋坦言源自她的姐姐:“那时姐姐在重庆内江下乡当知青,自学医学知识做‘赤脚医生’。”自己正是从姐姐身上,体会到悬壶济世的成就和满足。

“‘医乃仁术’是医学的基本原则。”李秋认为,医学不是技术,而是人文艺术,病人是有血有肉的个体而不是“损伤的机器”,需要医者全面的关怀。

在教学中,李秋常常把复旦西迁至渝建设重医的“西迁精神”、国家战略和政策导向等融入教学,开展思政课程。用中华传统美德熏陶学生,如晋代名医杨泉所言——“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外科之父裘法祖之言:“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等等。

“李老师强调做医生要德才兼备,德更在才之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肾脏科阳海平副主任说,李老师常常教导我们一个细节——听诊器要捂热或者隔一层衣服再为患者检查,这深刻诠释着“医者仁心,师者厚德”的内涵。

正是这颗仁爱之心,让李秋深受患者爱戴,行医多年从未发生过一起医患纠纷。

引领——

带领团队实现国家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创建西部儿童CKD管理网络

李秋不只是一名教师、医生,还是连任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

自2003年以来,先后担任渝中区政协副主席、渝中区第十六届、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市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常委,民盟重庆市委副主委,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关于进一步完善乡村医生保障机制的建议》《关于完善救助流浪儿童的建议》《关于新形势下推进儿科诊疗服务能力建设的建议》……20余年的履职经历,李秋积极为民生发声,共提出190多件议案和建议,广泛关注儿童健康、西部医疗、农村卫生、乡村教育等领域的问题,所有建议均被采纳、推广和工作改进。

“做医生不能局限于管状视野,更要有网状立体思维。”李秋常这样教育学生。她认为,医学既具有专业性,也有社会性,正是丰富的履职经历让自己拥有更为广阔和立体的视野,将医生的职责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从而实现更大的价值。

如今已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肾脏科主任的王墨教授,也是李秋的学生,“自李老师2006年至2024年任副院长、院长以来,带领儿科学院成功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唯二)、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儿科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单位‘三驾国家级马车’齐头并进,医疗、教学、科研都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儿科学院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高素质儿科医师培养基地,2024年高质量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儿科专业发展正式与国际接轨。

更让王墨敬佩的是李秋老师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继发肾小球疾病和紫癜性肾炎是我国儿童CKD(慢性肾病)最为常见的病因,约占总发病量的1/3。李秋老师不会因为是常见病而忽视,反而追根溯源,带领团队创新发现慢性肾病的免疫与遗传新机制,研发出‘肾病综合征复发风险评估panel’,并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儿童CKD生物样本数据库和西部儿童CKD管理网络,切实推动我国开展儿童CKD筛查。”

如今在重庆,一张覆盖所有县级医院的慢性肾病早筛网络已悄然成型,可实现“患者平稳期就地随访、危急期快速转诊”,为西部儿科医学事业做出卓越贡献。

“教育、科研就是要解决临床中的问题,结果要应用到临床中去才能体现出价值。”李秋教授目光坚定地说,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础,希望自己能依托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的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带动西部医疗机构,整体提升西部地区的儿科服务能力。”

“李老师就像提灯人,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阳海平充满感情地回忆,当初自己硕士毕业,曾短暂地去深圳工作过两三个月,但很快发现母校的平台、团队和资源才是实现梦想的舞台。如今,重回母校的阳海平,已成长为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的骨干教师。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身为师者、医者,从教近40年的李秋教授桃李满天下,培养的学生覆盖重庆、云南、贵州、四川、武汉、山东、湖南、杭州、广州、深圳等20余个省市,为我国儿童健康事业输送了大批品学兼优的儿科人才。

心怀大爱的种子,播撒出满园的芬芳。漫漫光阴中,李秋教授用饱含爱与责任的音符,谱写了一曲曲深情的赞歌,激励着无数后来者笃定前行,追逐心中的梦想。

责任编辑:黎昕

来源:医药导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