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视情绪价值为玄学!三层逻辑拆解,教你做成用户离不开的生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5 14:59 1

摘要:2024年年底,Jellycat这个靠 “软得像云朵” 的玩偶走红的品牌,在年轻人圈子里圈粉无数。面对它,有人觉得价格虚高、不值一提,也有人为抢到心仪款式而欢呼雀跃,热度居高不下。

2024年年底,Jellycat这个靠 “软得像云朵” 的玩偶走红的品牌,在年轻人圈子里圈粉无数。面对它,有人觉得价格虚高、不值一提,也有人为抢到心仪款式而欢呼雀跃,热度居高不下。

包括2023年上海,一家精品香薰店上架了一款“助眠故事香薰机”,售价300元。对比之下,同一品牌的功能款香薰机只卖100元。

尽管功能相差不大,但前者的销量却高出三倍。原因很简单:它能播放海浪声,包装上还有一句话“在你睡不着的时候,我陪你听海”。

这类产品的爆火,让 “情绪价值” 频繁出现在各类营销场景中。

但也有不少人依然将其视为“玄学”“伪命题”。难道“感觉”真能变成生意?“情绪”可以量化?

心理学中有个重要概念叫 “情绪感染理论”,它指出人的情绪会被外界刺激所 “传染”,比如色彩、声音、形状等元素,都可能影响人的情绪状态。

而这一理论在产品设计领域,被系统地转化为 “情感化设计三层次”,即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

这套理论由苹果公司早期用户体验顾问唐纳德・诺曼提出,在他看来,如果一个产品能在“看见它”的那一刻就让人产生好感,用起来又顺手,最后还能让人记住它,那么它就具备了情绪价值。

以视觉设计为例,2024年发布的小米加湿器Pro,在外观上采用了圆润边角,并用雾面白色替代高光塑料。

不少用户反馈,这种 “柔和感” 让使用时的安心感大大提升。

原因在于:圆形比方形更容易激发安全感,低饱和度的颜色更容易让人放松。

再看行为层。2020 年微信更新 “消息撤回” 功能时,特意加入了 “3 秒内撤回对方无法看到” 的机制。

很多人认为这只是技术细节,但它它精准解决了用户发错消息后的尴尬与焦虑。

到了反思层,用户对产品的情感投射就更明显了。

Jellycat的用户会为玩偶写日记、买衣服,甚至带它一起旅游。

这些看似 “孩子气” 的行为,本质上是用户与产品建立了深度情绪联结的体现。

有人认为,情绪体验过于主观,难以复制和标准化。但产品设计的本质就是在不确定中寻找共性并解决。

比如GitHub的404页面设计。当用户输错网址时,页面会出现一只可以“跳跃”的小恐龙小游戏。这种幽默化设计,缓解了用户的挫败感,也提升了品牌的亲和度。

这些案例说明,情绪价值不是摸不着、抓不到的 “虚东西”,而是有具体方法可依、可落地执行的设计策略。

很多时候,用户并不是在为功能买单,而是在为“被理解”买单。

Takeaway在2024年夏天的一次小更新中,加入了一个细节:每当下雨时,系统会提醒用户“骑手正在冒雨为您送餐,请耐心等待”,同时发一条短信给骑手:“雨天路滑,请注意安全”。

这条提醒的技术含量不高,但却让用户和骑手都感受到了尊重与关怀。

在电商平台,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讲故事,而不是讲参数。

泡泡玛特不是在卖盲盒,而是在卖“抽到隐藏款”的惊喜;汉服品牌不是在卖衣服,而是在传递“同袍认同”。

这些情绪价值的实现,往往遵循一个共同路径:

找到用户的情绪痛点用设计细节回应这些情绪让用户参与进来,产生情绪共鸣

这正是情绪价值落地的核心逻辑:它是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情感桥梁,能被识别、被设计、被验证。优秀的产品不仅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人愿意留下来。

当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功能早已不是唯一的竞争点。真正让用户反复使用、反复购买的,往往是那一点点“被理解”的感觉。

毕竟,能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冰冷的参数,而是产品里藏着的 “人味儿”。

来源:男科医生磊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