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辰对话特别节目《点亮文明的烛火》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5 15:04 1

摘要:本期节目首次以沉浸式游园剧与专家对谈相结合的形式,在中国科技馆“华夏之光”展厅实景录制,带领观众步入一场穿越千年、连接中外的科学文化之旅,见证科学与文明之光的交汇与传承。


金色九月,欢乐科学。首个全国科普月如约而至,中国科技馆与央视频联手推出《北辰对话》科普月特别节目——《点亮文明的烛火》。

本期节目首次以沉浸式游园剧与专家对谈相结合的形式,在中国科技馆“华夏之光”展厅实景录制,带领观众步入一场穿越千年、连接中外的科学文化之旅,见证科学与文明之光的交汇与传承。

本期节目由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担任话题召集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高博主持,并邀请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孙小淳、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演员张晓龙三位跨领域嘉宾,围绕“中国古代科技之光如何照亮现代创新之路?科学精神如何跨越千年完成传承与对话?科学传播如何借助艺术形式直抵人心?”三大命题,展开深度探讨。

对话先贤

一场追光千年的故事

由中国科技馆原创的《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游园剧是本期节目的核心亮点。张晓龙化身“追光者”,引领观众穿越至1054年的北宋,见证司天监官员杨惟德观测并记录“天关客星”的历史瞬间,再现苏颂研制水运仪象台的艰难与坚持。剧中不仅融入近代天文学家哈勃对蟹状星云的研究,更衔接今日中国“拉索”(LHAASO)观测站捕获超高能伽马射线的重大突破,构建起一场横跨中外、纵贯千年的科学对话。

郭哲馆长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沉浸式体验,在这个舞台上让观众跨越千年与先贤们相遇,感受科学探索永恒魅力。”

从星象之谜到科学家精神

对谈环节,嘉宾们首先化身“科普推荐官”,从“蟹状星云”“天关客星”“司天监”“拉索”等关键词出发,深入浅出解析这些科学概念与其背后的文化渊源。

孙小淳教授从天文史角度梳理了从客星记录到现代天体物理的衔接,他指出:“中国古代虽无‘科学’一词,但格物致知、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早已蕴含科学的种子”;赵冬梅教授则从历史维度指出,宋代虽无“科学”一词,却有着“技术的闪光和科学精神的追求”,她特别强调,宋代的精神内核是“创新、自由和宽容”,这正是古今创新文明一脉相承的底色;张晓龙分享参演感受时说:“我不是科学家,但通过这部剧,我感受到了苏颂的坚持、杨惟德的严谨、哈勃的热情,以及当代科研人员的使命。”

当谈到“拉索”时,郭哲馆长强调:“拉索不仅是中国的大科学装置,更象征着一代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与坚持。拉索的‘海子山精神’代表的是在极端环境下的热爱、坚守与协作,这正是当代科学家精神的重要组成。”

艺术赋能科普创新

让科学润物无声,照亮未来

推出《文明的烛火》游园剧,是中国科技馆在科普形式上的又一次重要突破。通过戏剧、场景还原、互动体验等方式,打破传统展览的边界,让观众在沉浸中感受科学之美。

嘉宾们一致认为,科普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与科学文化的播种。赵冬梅教授指出科普既要有硬核的研究基础,又要是与时俱进、喜闻乐见的,“你把他留住,你占有他的那么一点时间和注意力,这个就特重要。以丰富可感的形式去接触到受众,我觉得这个是特别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张晓龙分享参演感受时说:“这部剧在观众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从此它就发芽了,从此它就接受到了光,它也要用自己的光照亮别人。”孙小淳教授说:“这部剧让我们离开了星图上的纸上谈兵,让我从研究的角度也得到了启发。我觉得我们做科普就要把这种行动中的科学传递给观众,这才是传播科学精神中最最关键的地方。”

郭哲馆长总结道:“科普和科学创新、科技创新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在今年的全国科普月,我们以‘欢乐科学’为主题,致力于打造轻松、沉浸的科学体验,让孩子们远离应试压力,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科学魅力。”他引用赵冬梅教授《大宋之变》中的观点强调,“正如历史由无数偶然碰撞而成,科普工作正是在无数这样的科学瞬间中点亮心灵,塑造未来。”他进一步阐述,“我们希望通过艺术化的形式,实现跨越古今中西的对话。科学传播除了知识,更是一种精神与价值观的传递——那种虔诚、质朴、充满家国情怀的精神,才是真正推动文明进步的烛火。”

接力光芒,照亮未来

科学精神的永恒传递

每一束光都是过去的回响,也是未来的起点。正如郭哲馆长所言:“华夏之光从远古照耀至今,我们肩负着接力传承的使命。以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双翼驱动,凝聚成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持续力量——这正是华夏之光在新时代的深远内涵。”我们皆是追光者,唯有同行,方能致远。

本期《北辰对话》不仅是一场节目,更是一次科学文化的深度体验、一场科普创新实践。它用沉浸式的体验、科学的思考和艺术的语言,在全国科普月之际,为公众点燃了一把不熄的文明烛火。

供稿:中国科技馆

责编:齐莉 胡安妮

审核:张敬一

终审:郭哲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