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魔术师”到“引路人”:AI可以这样重构课堂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9 09:10 1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赋能已然成为教育领域最为火爆的话题。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与豆包等AI工具“神交”已久,近期刚好有一次区级公开课机会,我满怀期待将AI“植入”《昆虫记》阅读推进课的教学中。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赋能已然成为教育领域最为火爆的话题。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与豆包等AI工具“神交”已久,近期刚好有一次区级公开课机会,我满怀期待将AI“植入”《昆虫记》阅读推进课的教学中。

最初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网上“AI复活教科书人物”的爆款视频。为了达到视频的“燃爆”效果,我计划先用AI技术让作者法布尔开口自我介绍,这一定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在下课前再用文生视频技术生成一段昆虫世界的动画,让整节课在学生的惊叹声中完美落幕。我对自己的构想能取得成功充满信心,在备课阶段花费了大量时间研究如何使用AI工具生成更精美的动画效果。

第一次磨课时,当AI生成的动画视频在屏幕上播放出来,学生的确极其配合地发出了惊叹之声。我满心欢喜,暗自盘算这节课将如何带着酷炫的AI元素在区级公开课中精彩亮相。然而在评课环节,教研员孙老师的一番话却击中了我:“探索AI赋能教学固然值得鼓励,但这节课的AI赋能只是表面功夫,看着热闹,但对学生的学习却没有多少实质性帮助。”我听后自是无比失落,但调整好情绪后开始意识到:自己确实陷入了“为用而用”的误区,只是把AI当成了课堂的华丽装饰,并没有真正助力学生的学习。好在距离公开课还有时间,我决定推翻原有的设计重新构思。

深夜伏案重读《昆虫记》,法布尔的一段话让我灵感乍现:“你们这些身上或长着螫针或披着鞘翅的朋友们……请你们站出来说一说,我与你们的关系是多么亲密,我是多么耐心细致地观察你们,多么认真严肃地记录下你们的活动。”法布尔的呼唤让我醍醐灌顶——何不让学生与法布尔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深入探究昆虫世界的奥秘?于是,我设计了四个递进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跟着法布尔学习观察。

活动一:学生分组完成观察计划。各小组精读《昆虫记》中法布尔观察昆虫的段落,共同制订“观察计划”,并据此提出反思质疑与探索求证方法。小组讨论时,指导学生向豆包提问,获取灵感与信息,同时提醒学生对AI提供的内容进行筛选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

活动二:小组展示观察计划。各小组代表分享成果,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提出疑问或补充资料,同时引入法布尔智能体,让学生与这位“昆虫大师”跨时空交流,解决观察中的疑惑。

活动三:总结法布尔观察经验。引导学生结合《昆虫记》与“观察计划”,举例阐述法布尔的观察方法,如野外观察与家中饲养观察的不同运用,以及观察大孔雀蝶时借助家人协助等细节。

活动四:制作“新型昆虫”展示卡。利用AI技术生成《新型昆虫:海珠微瓢虫》的新闻报道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随后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观察方法,借助AI查询新型昆虫信息,完成展示卡,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命名头衔。

公开课那天,虽然台下坐满了听课教师,但学生在AI工具的协助下丝毫没有怯场,讨论异常热烈。特别是制作“新型昆虫”展示卡时,学生小杨结合AI提供的资料大胆地提出疑问:“绿蝈蝈夜间活动与白天有何差异?食物偏好是否会改变?”他站得笔直,眼神坚定,俨然是一位正在进行学术讨论的小专家。

公开课结束,学生的精彩展示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孙老师欣慰地点评道:“这节课最出彩的不是会说话的AI智能体,而是像法布尔那样观察和思考的孩子们。”我也从学生明亮的眼神中惊喜地发现:当技术成为撬动思维的支点,学生会绽放出超越工具本身的生命力。

这节公开课的重生也是我教学理念的重构。曾经,我以为AI是课堂的“魔术师”,要用炫目的效果吸引学生、惊艳评委;如今,我发现它更像是“引路人”,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路径。我坚信:真正的AI赋能不是让课堂变得有多惊艳,而是当技术退场时,学生眼中的好奇之火依然在燃烧,就像法布尔在荒石园里留下的那些观察笔记,穿越百年依然能点燃学生探索世界的热情。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教育集团〉龙城创新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09日第11版

作者:谢静如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