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代从事西式外交的官员产生于科举之途,他们是如何“适应”外交官这种全新的“职业”的?承担外交职能的总理衙门、外务部及驻外使馆脱胎于传统政治体制,它们又是如何建立并运作起来的?
晚清外交史奠基之作修订再版
回答近代外交官是如何诞生的问题
在人与制度的互动中追溯近代外交体系的形成
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
(1861—1911)
修订版
李文杰 著
精装,560页,定价:98.00元
ISBN:9787108081322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5年8月
内容简介
近代从事西式外交的官员产生于科举之途,他们是如何“适应”外交官这种全新的“职业”的?承担外交职能的总理衙门、外务部及驻外使馆脱胎于传统政治体制,它们又是如何建立并运作起来的?
作者从清代档案中钩稽总理衙门、外务部及驻外使馆数百名官员的履历资料,考察其出身、选任、升迁、去向、群体演进等系列问题,采用“定量分析”的方式,展现出晚清外交人员从产生、发展到所谓“职业化”外交官群体形成的全过程,并揭开总理衙门、外务部与驻外使馆这一系列晚清外交机构的官员选用、人才培养、权责分配等制度问题。透过人与制度的互动,解释清末民初的外交表现,为今后的晚清外交史研究奠立了重要基础。
作者简介
李文杰
1982年出生于湖北汉川,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历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外交史与近代边疆的教学研究。著有《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日暮乾清门:近代的世运与人物》《辨色视朝:晚清的朝会、文书与政治决策》。
目 录
向上滑动阅览
再版序言
导言
上编:总理衙门时期(1861—1901)
第1章 制度的渊源
一 礼部与理藩院
二 总督、巡抚与海关道
三 总理衙门
四 驻外使馆
第2章 总理衙门大臣
一 权责与局限
二 职能
三 选任途径
四 任职缘由
五 日常运作与权力更迭
六 任期与离署
第3章 总理衙门章京
一 权责与职能
二 考试与选拔
三 仕途、生计与保奖
四 升迁与去向
五 任期与身份背景
六 章京个案研究:杨宜治的故事
第4章 总理衙门翻译官与吏员
一 总理衙门的翻译官
二 总理衙门的吏员
附 总理衙门翻译官题名考
第5章 驻外公使(上)
一 庚子前的使才保举与公使选任
二 保举之后各方权力的影响
三 各国使差的内在特点
四 庚子之前使臣的群体分析
五 升迁与去向
第6章 驻外外交人员(上)
一 参赞(上)
附 参赞题名考(上)
二 领事官(上)
三 翻译官
四 随员、供事与学生
下编:外务部时期(1901—1911)
第7章 外务部设置与外交改革
一 改革之议
二 外务部的成立与制度改革
三 外务部制度的完善
四 1907年驻外使馆的改革
第8章 外务部官员
一 外务部大臣
二 丞与参议
三 司员的来源
四 司员的去向
第9章 驻外公使(下)
一 庚子后的保举与选任
二 保举之外的人为因素
三 庚子后使臣群体分析
四 公使成长的个案:以汪大燮为例
第10章 驻外外交人员(下)
一 参赞(下)
附 参赞题名考(下)
二 领事官(下)
三 通译官
四 书记官
结论
专家推荐
近代从事西式外交的官员产生于科举的道路,他们是如何“适应”外交这种全新的“职业”的?这些官员多达数百人,总体把握他们的构成情况,了解他们处理事务的基本思路,理解清朝外交机构的运作方式与特点,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须花费很大的力量来注意小人物;同时从西方的观念,从传统的、儒学的精神上,从清代官制的角度去理解。李文杰的著作很好地完成了这两项要求,是超越前人的,是关于晚清外交的优秀历史学著作。
——茅海建
这是一本厚重实在的书,作者从清代档案中钩稽总理衙门、外务部及驻外官员的履历资料,考察其出身、选任、升迁、去向、群体演进等系列问题,构建并展现出晚清外交人员从起源、发展到所谓“职业化”外交官群体形成的全过程。“外交官”是一个研究薄弱的群体,本书有着非常实在的贡献,为今后的晚清外交史研究奠立了基础。全书文字清晰、文风朴实,属于有多少依据说多少话,这在今日的学术著作中也是不容易见到的。
——罗志田
读者推荐
扎实、清晰,从制度与人物出发,考察晚清的总理衙门和外务部,尤能发现从译署到外部这一过程背后的制度逻辑,这需要从浩如烟海的奏摺上谕中探寻,实在不易。不仅是晚清外交史的必读书目,也是一本很好用的工具书。无论是初具近代外交部性质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还是改组后西式的外务部,或是常驻各国使馆,都是中国传统所无,而拜西方列强之所教。然而,清朝对外人所教制度,并非得其精髓,予以复制。新式的外交机构从一开始,就是从传统的母体中生长,此后逐渐改造、纠正,最后落地生根。
——豆瓣网友@春秋
详瞻厚实,佩服之至,作者厉害的绝不仅是史料功夫,更是制度分析时那种单刀直入,一针见血的爽脆。
——豆瓣网友@Mantus
《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新旧两版实拍图
初版后记
文丨李文杰
2000年9月的一天,在我进入大学后的第一节历史课上,年轻的荣新江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史研究的四把钥匙:职官制度、目录学、年代学、历史地理。他告诉我们,这是老系主任邓广铭先生的教导。十多年过去了,课堂上具体细节已然模糊,但这“四把钥匙”却牢牢地印在了脑海中。
邓广铭先生与学生讨论问题
左二至左四:荣新江、李孝聪、张小舟
与中国古代史领域不同的是,长期以来,近代史研究是以大事件作为下一级学科的划分标准: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讲起,到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终结。古代史学科内作为通代钥匙的职官制度,在近代史的体系内是缺席的,以至于有诸如“兵部尚书李鸿章”(兵部尚书可作为直隶总督加街)、“国民政府总统”之类的讹误。在以重要大物和事件为关键词的近代史学界,制度固然应对不了所有的疑问,但若少了制度,许多问题怕也无法得到清楚的解释。制度是一个框架结构,结构造就相应的功能;制度又有边界,边界限制大的能动性;制度还有自己的理路,从而形成独特的演进规律。这本小书,就是一个尝试,讲的是有关外交的职官制度。
在我们的学科内部,近代史因与当下距离太近,长期以来不被视作真学问,或至少是不那么正常的学问。一方面,它时常遭遇社会的过度关注,被精心涂抹妆扮;另一方面,曲谨之士又往往绕而行之。我在北京大学求学和在华东师大工作的十五年间,见证了近代史研究的“正常化”。身边诸多师长的努力,使得近代史慢慢归于平淡,恢复它的史学本真。有幸在自己的学术成长期置身其中,如蒙时雨春风。
李文杰为学生讲解清代文庙规制
初入史学门槛,经常听到血气方刚的同龄学子品评学问,喜欢将学者和学科排列“高下等第”——或巍立云端,或堕入泥壤。史学界的列位前辈大师,俨然高峰兀立。在陈义甚高的评论间,泥壤自不屑贴近,高山却又无法企及。学子身处其间,往往容易迷失原初的判断,无法去看清方向与门径,对学问也只能敬而远之了。2005年8月的一天,导师茅海建吩咐还是硕士一年级的我,陪同来访的政治大学唐启华教授参观遵化东陵。在咸丰帝定陵的长长甬道上,两位老师海阔天空,讲起各自的研究心得,谈到国内与国外、前辈与当世学者的学问。我听到最多的关键词,是档案、史料,是朴实、守拙。在老师那里,我逐渐明白,学问有其高深处,但路径却并不复杂,是材料的、史实的、说明的。读史料集、跑档案馆,从原始材料出发,由点滴解析入手,谨慎前行,持久用功,成为我努力去问学的基本方向。自信心也在细微的操作中,逐渐树立了起来。
我是典型的“八〇后”,正是遭遇“读小学时大学不要钱、读大学时小学不要钱”的那群人。我们经历着史无前例的社会剧变,读着历史又见证历史。前辈们说,你们的环境前所未有地好;同辈们却说,我们的压力与日俱增。的确,我们身处的时代,竞争与机会共存、挑战与压力并长。物质条件逐渐充实、学术资源日益开放,然而“激励”太多,大心也随之荡漾不定。单纯地读书作文、长久地安于其位,竟是那般不易。就我个大轨迹来看,从高中、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到寻找教职、任教于高校,十多年一路走来,看似一步不曾耽误,实际上却多次遭遇险境,自认颇不轻松。
稍有偏差,人生恐早已被拽向另外的轨道。我心里明白,一路有幸得到诸多前辈师长或明或暗地提携帮助,也幸有同辈友朋的鼓励共勉,オ得以维持至今。惟有化作绵绵动力,坚持不怠。
李文杰整理《杨宜治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这本小书是在我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幅度变动很大,增加了一些章节,另一些则进行了重写。这些工作,都是我在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聘期内完成的。那里给年轻学人三年的时间专心研究,对学人干预之少、条件之宽松,在国内研究机构中恐仅此一例。这也是不得不说的。
2015年12月30日于华东师大闵行校区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本书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三十周年纪念版
(8种)
2014年丛书20周年之际,曾启动精装再版,迄今已13种
2024年精选8种修订再版,以为三十周年纪念
作者拟撰写学术史性质的“再版前言”,回应作品出版以来的诸多反馈,介绍对论题研究的推进与新见
丛书新版封面
推荐阅读
蹇蹇录
甲午战争外交秘录
〔日〕陆奥宗光 著
〔日〕中塚明 校注
赵戈非 王宗瑜 译
平装,251页,定价:41.00元
ISBN:9787108061058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1月
本书系日本前外相陆奥宗光所撰外交回忆录。陆奥宗光是日本明治时代极为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他主导的日本19世纪末期的外交思路和外交方式,被后人称为“陆奥式外交”。本书主体内容涉及甲午战争前后,即从朝鲜东学党起义到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这一时段内的日本外交活动。陆奥宗光本人作为当时伊藤博文内阁的外相,参与几乎所有的重大外交决策。在这本回忆录中,他围绕自己的亲身经历,细致入微地记述了日本与英、法、美、德、俄等国,以及与清国和朝鲜的外交往复,包括彼时外交文书的具体内容,驻外大使的密电和政府高层会议上的言语交锋等等机密内容,以及如何在中日(马关)谈判中运用各种手段,逼迫李鸿章签订不平等条约,为日本攫取巨大利益的细节。书中虽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虚饰自矜的色彩,但总体而言,仍是研究那段历史绕不开的珍贵史料。
近代的尺度
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增订本)
茅海建 著
精装,378页,定价:65.00元
ISBN:9787108062222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6月
两次鸦片战争实为中国历史之转折,传统的国家进入了近代的世界。作者由此考察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军事:清朝的军费、兵力、装备、训练水平,以披露西方新敌面前的“天朝”旧容;考察了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外交:广州入城、西礼觐见、公使驻京以及叶名琛外交思想,以说明“天朝”观念下的外交失矩;考察了两次鸦片战争中的若干重要战例:虎门之役、吴淞之战、浙东之战、三次大沽之战,以测算近代尺度丈量下的实距,说明传统国家在适应国际社会的过程中榫卯不合的种种痛楚。
本书与《天朝的崩溃》构成姊妹篇,先后初版于90年代中后期,也是作者近代史研究的代表性作品。
义理与事功之间的徊徨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及其时代(增订本)
杨国强 著
杨国强著作集
精装,231页,定价:79.00元
ISBN:9787108080721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5年7月
面对西方世界磅礴东来,一路摧折,曾国藩以理学名臣之姿开启洋务运动,成为一代精神领袖;李鸿章以事功为目的倾力洋务,却缺乏道德立身的境界;张之洞则由清流转入洋务,不懈地为斯文一脉延命。在取新卫旧的共有旨义下,前后相连的三人徊徨于义理与事功之间、卫道者与革新者之间,也徊徨于中西两个历史过程之间。
此次新版汇集了近代史家杨国强绵延三十年的史学思考,增加张之洞两篇专文——《世路跌宕中的“先人而新”和“后人而旧”》和《张之洞与晚清国运》。以传神精湛的文字和力透纸背的论史之功,带领读者在纷繁的奏章、日记、信件中洞察人心,进入曾、李、张真实的精神世界。进而透过三人的徊徨人生,述说内外交困下儒学中人的忧患困惑与国家权力的下移、传统政治秩序的变迁,剖开晚清变革的内在逻辑与历史悖论,深思近代中国何以在中与西、新与旧的撕扯中走向支离破碎,经历了由变局入危局,又由危局至残局的曲折五十年。
晚清的士人与世相
杨国强 著
当代学术
精装,468页,定价:72.00元
ISBN:9787108058942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5月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晚清中国因中西交冲而发生历史大变局,在回应西潮逼来的漫长过程里,传统文化养育出来的士人,作为七十年间回应西潮的主体,效西法图自强,深深卷入历史变迁的过程,一代一代地在古今中西之争中为民族寻路,因之而有前后相继的思想潮流和社会变革,与儒学相依的传统士人自身也发生了节节嬗蜕。
本书汇积了作者对晚清士人及他们那个世界的思考、理解和解释,围绕着科举制度下的功名与富贵、世运盛衰中的学术变趋、晚清的清流与名士、十年新政与社会解体等主题,通盘解读近代化过程中的士人和社会,融深刻的洞察于历史叙述之中,很富于思想启发。
增订本新补一文,论甲午乙未间清流的重起和剧变,这是作者近年对晚清士人世界再考察的力作,依然贯彻了透过士人看世相的切入角度。
两头不到岸
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
杨国强 著
精装,721页,定价:128.00元
ISBN:9787108074584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11月
近代史家杨国强教授最新力作。他以隽永的文笔带领读者走入20世纪初年的历史场景,重现晚清末期至民国初年这一过渡时代的思想、政治与社会:数千年来的历史中国在层层分解中走向支离破碎;时人以变应变、各自恢张的新法和西法在现实中国却一败涂地。这期间,科举停置、变法立宪、辛亥鼎革及新文化运动等重大议题次第登场,以前所未有的广泛程度造就了一种“速成的现代化”。作者透过这一段历史的矛盾、错杂、人物之多变和世事的纷乱,寻究这种激变、剧变挟前所未有的烈度和深度造成断裂、脱节、摧折乃至四分五裂的由来、内涵和结果。
晚清高官在民国
刘江华 著
平装,441页,定价:69.00元
ISBN:9787108080516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5年8月
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大清帝国遽然覆灭,然而王朝的落幕并非终点,它为新生的民国留下了一群“遗老遗少”。这些曾经位高权重、风光无限的前清高官,如今却沦为时代的“边缘人”,后半生的面貌也湮没于历史之中。
本书讲述的便是这样一群人的故事,选取14位具有代表性的晚清高官,用史实再现他们的民国人生,讲叙他们如何见证历史的剧变、如何重新做出政治选择、如何在新与旧之间彷徨沉浮、如何在遗憾与困顿中重建生活——从“与时俱进”、入仕民国的李经羲、张镇芳、唐绍仪、伍廷芳,到“独善其身”、选择归隐的奕劻、那桐、张人骏,还有“与民国为敌”、奔走复辟的善耆、溥伟、升允……
他们的命运沉浮,超越了个体生命的悲欢离合,更是清末民初社会变革的缩影,为被主流叙事遮蔽的民国史勾勒出另一条脉络,让后人重新审视那个多线复杂、新旧更迭的过渡时代。
清朝最后的120天
刘江华 著
平装,592页,定价:88.00元
ISBN:9787108069740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7月
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大幕揭开,到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封建帝制的终结,计有120余天。这120天虽然转瞬即逝,但也惊心动魄,浓缩了3000年封建王朝、300年大清帝国分崩离析的最后记忆。
本书是对清朝最后120天的史实重建,以清宫档案等一手史料为基础,沿着清政府获知武昌起义的时间链条,勾画其覆灭前的历史光景。作者从多个维度细致而具体地交代了武昌起义后的清政府在军事、财政、外交、中枢运转上的应对得失,再现清廷从匆忙处置到无奈退位的历史进程,用具象化的写作还原了辛亥革命这个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重大事件。
权势转移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罗志田 著
精装,410页,定价:79.00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4月
本书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全书跨越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学科藩篱、通过探讨近代大变局中传统的中断与传承、中西文化竞争的特异,思想衍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等各层面的多元互动,揭示近代中国社会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丰富特性。随着四民社会的解体和经典的隐退,出现了民国之中“国进民退”的倾向。这些演变既产生了众多问题,又遮蔽了不少问题,当时就造成读书人的困扰,迄今仍在影响我们。
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系列
(函套 全三册)
姜鸣 著
精装,1070页,定价:171.00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8月
收录姜鸣所著晚清政局与人物系列三种:《天公不语对枯棋》《秋风宝剑孤臣泪》《却将谈笑洗苍凉》。将严谨的史学考证、细致的田野调查和生动的描写手法相结合,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公车上书、马嘉理事件、甲申易枢、辛丑议和、绑架孙中山等进行重新解读;围绕李鸿章、张佩纶、慈禧太后、珍妃、恭亲王、醇亲王、翁同龢、左宗棠、胡雪岩、康有为、严复、吕耀斗等不同社会阶层的代表展开再次研究;以皇家宫廷、园林庭院、胡同街巷、滨海城市,乃至云南边疆的村落为舞台,复现清末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地理和社会生活的微小细节与宏观图景,着力在晚清这一历史转折节点上,发掘蛰伏、隐含在那个时代的“现代化”萌芽。
姜鸣秉承“以散文的笔法写论文,以论文的严谨写散文”,文字通俗大方、富有感染力,对历史的解读和研究严肃而深沉。同时极重视发掘新兴材料——档案、奏折、日记、影像、诗歌、报纸,乃至海外的报刊资料,信手拈来,在重叠交织的海量史料中,串联起清晰明朗的历史线索。为展现这些新兴史料,书中搭配了大量的图片,这些“老照片”也让作者笔下的历史更加立体化。
来源:三联书店三联书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