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笔者拿到了一本名为《北京城好石碑》的新书。此书由北京石刻博物馆的资深馆员(副研究员)、被评为“北京最美志愿者”的闫霞老师撰写,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拿到书后,笔者用了三个多小时进行品读,发觉这是一本既有学术价值、又通俗易懂的“北京导览手册”。而且,它以北
近期,笔者拿到了一本名为《北京城好石碑》的新书。此书由北京石刻博物馆的资深馆员(副研究员)、被评为“北京最美志愿者”的闫霞老师撰写,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拿到书后,笔者用了三个多小时进行品读,发觉这是一本既有学术价值、又通俗易懂的“北京导览手册”。而且,它以北京地区的石碑、石刻做切入点,深入细致地讲述了北京城的人与事。全书分“皇城余晖”“御碑风流”“青史有名”“寻碑访古”四个部分,时间跨越了汉至明清的千余年历史,空间涉及了京城内外、京畿大地的相当多区域,可谓是金石碑刻的洋洋大观。
由于作者闫霞老师多年深耕于北京地区碑刻领域,对其工作地——五塔寺北京石刻博物馆的所有藏品都有研究、考证。提到一些藏品的来龙去脉,她更是能信手拈来、如数家珍。所以,如何向广大观众介绍碑刻,如何让不了解碑刻的朋友产生浓厚兴趣,便成为闫霞老师最主要的探究课题之一。按照她的说法,“好古碑”的面世,或是这种探究的一种尝试。
因篇幅所限,笔者只举出一些小例子,让您对本书的精彩内容,多少有些了解。
比如,“好石碑”提到,在五塔寺碑林中立有一组乾隆阅贡院御制诗碑,碑文中一句“莫教冰鉴负初心”,让这里成为知名度很高的网红打卡地。
“好石碑”一书选碑,既要选那些声名赫赫、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也会择一些能与当前热点话题相联系的。比如,近一年颇受关注的“黑悟空”话题,便引出了一通“好石碑”。这就是位于丰台区大井村延寿寺的“敕建护国万佛延寿寺永远传代香火碑”。依照书中的描述:碑阴线刻一幅僧人模样的老者画像,神态宁静安详,似在传经说法,又似在参透禅机,亦佛亦道,妙意横生。“貌古形疏倚杖藜,分明画出须菩提”,画像右侧题记指为“须菩提像”,因此被大家戏称为“悟空师父碑”。
如今,这延寿寺的旧址上,最吸睛的便是一尊体量硕大的铜铸观音菩萨像。根据文物学者的评价:该像是北京现存最高大、造型最优美的同类观音菩萨像。至于其他,在延寿寺旧址上皆已无存。好在,还有一通延寿寺碑,目前被移至北京石刻博物馆保存。有趣的是,此碑还是京城内难得的“悟空师父”碑。
至于铜铸观音菩萨与“悟空师父”何时出现在京城,“好石碑”一书给出了明确地结论:明朝之时,大井是广安门至卢沟桥的必经之路,东距广安门、西距卢沟桥正好各十里。这里原有一座义井庵,后有一僧人募集资金,铸造了高达三丈六尺的观音铜像。万历皇帝得知以后,为讨母亲欢心,下令将铜像送到义井庵供奉,并且拨款重修寺院,赐名为“护国万佛延寿寺”。另据《日下旧闻考》记载:“万佛延寿寺......正殿前有崇祯十三年碑,河南右布政使周锵撰。”据此推测,铜铸观音菩萨像出现自明万历年间,而“悟空师父”碑则来自明崇祯年间。
“好石碑”的探碑脚步,不止于寻得“悟空师父”碑出现的时间、地点。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闫霞老师,且将关注重点放在了该碑的撰文者身上。河南右布政使的周锵,一位被历史烟云遮蔽了太久的人物。查阅史料可知,在河南任职的周锵曾卷入魏忠贤生祠事件之中。
闫霞老师在浩繁的史料中,找到了这样一条记载:“开封之建祠,毁民舍二千余间,创宫殿九楹,仪如帝者,参政周锵、祥符县季寓庸恣为之,巡抚俯首而已。锵与魏良卿善祠成,熹宗已崩,犹致书良卿,为忠贤设渗金像。”如此看来,这周锵却是卷入政治漩涡不能自拔之人。“好石碑”中写道:“悟空师父碑”碑阴题记“都人方伯周公锵命子道洽重摹……”“方伯”原为殷周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指地方长官。明清之布政使亦称“方伯”。周锵曾任河南参政,后升任布政使后称为“方伯”亦无不可。那么,此处的“方伯周公锵”,是否就是在河南任职的周锵呢?仍需更多史料佐证。如此看来,闫霞老师为慎重起见,特意给读者与研究者留下了一个讨论的空间。
此外,“好石碑”题材选取的切入点,也会是一些热播很久的影视作品。比如,在探究西城区拈花寺的一通古碑时,闫霞老师便由撰文者允礼,进而联想到电视剧《甄嬛传》。
随后,“好石碑”就以大量鲜活生动地文字,讲述雍正帝处理兄弟问题上的得与失。涉及允礼的部分,闫霞老师这样写道:雍正初年,在急欲笼络皇亲的用人之际,除允祥得到重用外,允礼也被迅速启用。雍正一朝,允礼深受倚重,累获升迁,先后管理工部、宗人府、户部等事务。雍正去世前,遗命果亲王允礼等为顾命大臣,还特别指出:“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才。”乾隆继位后,允礼又受命“总理事务,解宗令,管刑部”。乾隆三年(1738年)二月允礼逝世,乾隆亲临其丧,赐谥“毅”,因其膝下无子,乾隆特地将自己的弟弟弘曕过继给他。
看过电视剧《甄嬛传》的朋友或许记得,弘曕是被描绘成允礼与甄嬛所生之子。但历史的真相并不如此,只不过弘曕继承了允礼的爵位。
接下来,“好石碑”中详细介绍了雍正帝及允祥、允礼等尊崇佛教的情况。而且,允礼被雍正帝认为是“能彻底洞明者”之一,是其参悟佛教的“禅道密友”。与此同时,允礼工书法,善诗词,颇受其父康熙皇帝书风影响,行书承董其昌遗韵,兼宗“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楷书取法欧阳询与虞世南,其书遒劲有神,潇洒飘逸,融唐代法度与宋人意境,深得雍正帝推崇。正因于此,他的墨宝才会出现在拈花寺的碑面上。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