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贸易战又来医学战?美对华关闭医学数据库,我们自己没有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8 17:54 1

摘要:4月5日,当北京某三甲医院的肿瘤研究院张博士用鼠标点击NIH官网尝试获取项目数据时,页面却弹出了“访问被拒”的提示。这并非网速延缓,也不是张博士点击出错,而是美国政府最新出台的限制政策所致。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4月5日,当北京某三甲医院的肿瘤研究院张博士用鼠标点击NIH官网尝试获取项目数据时,页面却弹出了“访问被拒”的提示。这并非网速延缓,也不是张博士点击出错,而是美国政府最新出台的限制政策所致。

4月2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对外公布文件,自本月4日起将全面禁止中国、伊朗、俄罗斯等相关国家机构访问数据存储库,范围包括人类基因表型数据库dbGaP以及大规模基因数据分析云平台AnVIL等等。

这些平台承载着全球最核心的人类基因组和疾病研究数据,堪称世界科研人员的数据粮仓,而现在却对中国全面关停。对此有不少国内专家埋怨:为何一直呼吁建立的统一临床数据库,进展却如此缓慢?

前不久美国白宫公布了EO 14117总统令,内容涉及防止个别国家访问美国的个人敏感数据和政府相关数据,以及禁止与某些国家、个人进行数据交易。在此行政令基础上,美政府实施了本次封锁政策,将中国地区、俄罗斯、伊朗等国家统一列为数据禁区。

NIH是全球最大生物医学研究机构,旗下运营数据库被称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石。本次封锁令限制的数据库包括SEER,该数据库于1973年建立,数据覆盖全美34.6%的人口,内容包括癌症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以及治疗生存率。

另有储存人类基因、疾病相关数据,涉及遗传罕见病领域的dbGAP基因表型数据库,涵盖2.5万癌症患者基因组数据的TCGA基因图谱。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封锁令针对的不仅是国籍,还包括所在科研机构位置。也就是说,无论访问者是什么身份,只要身处中国一律都将被限制访问。

美国政府为何要突然发动医疗封锁?这背后其实源自于政策逻辑。特朗普高度重视生物医学,将此视作战略竞争领域,在他的认知内,生物医学就是美国最高科技代表,也是美国封锁制裁最锐利的剑刃。

毫无疑问,美国的医疗数据封锁将对我国科研造成重大影响。比如跨国合作上的打击,如果中国学者课题组与海外团队合作共享了NIH数据,那么4日过后,我方将彻底无法访问相关数据,一些项目也将因此被迫终止。一切依赖dbGaP 或 AnVIL获得数据的研究都将陷入困境,导致数据不仅难以走出来,而且还进不来。

从实际科研需求分析,中国学者对于美国公开数据库和临床数据是高度依赖的。2024年复旦大学基于TCGA数据库发现了新亚型肺癌,并计划于今年启动多国临床试验。但美利坚的一纸政策却完全推翻了复旦大学的计划,现在他们因无法获取对照数据而难以开展试验。

坐拥全球最大肿瘤样本库的上海瑞金医院,旗下60万份样本中顺利完成基因测序的仅有15%以下,国内各大医院之间的数据共享率堪堪仅有28%,反观美国却高达68%

受冲击最深的当属精准医疗领域,深圳一基因检测公司表示,旗下源于MIH数据开发的跨种族变异数据准确率高达92%,现在却暴跌至78%。华大基因的国际基因库虽然储存足足有400PB数据,但能用于科研调用的数据占比不足30%

被予以厚望的阿里健康,所搭建的肿瘤数据库覆盖病种,也只占到了美国的1/4。国产替代数据库不仅储量匮乏,而且准确率似乎也远不及美国。

这则封锁令可谓直接改写了国际科研合作规则,中科院和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紧急启动了数据中立区,打算通过第三方服务器托管敏感数据。

计划很完美,但在实际操作中,只要涉及美国方面的基因数据依然是无法调用,除非获得美司法部特批。一个帕金森病的跨国研究项目,也因此被迫延误长达8个月之久。

中国此前牵头提出的"十万人基因组计划"原本在今年就该顺利接入全球数据库,如今在美国封锁下却不得不被迫转向东南亚与非洲样本。据统计,这导致我国研究成果在《自然》《细胞》等国际顶尖期刊的接受率暴跌17%。

美国的一项封锁令,至少揭露了两大现象。第一是全球科研合作的脆弱性,过去这些数据库对全球免费开放,有效促进了国际科研合作。但如今个别国家对数据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他们可以随心所以的暂停知识共享,去削弱任意一个国家在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竞争力。

第二就是中国生物医学的致命弱点,比如显而易见的技术代差,中国生物医学论文多达42%的图表数据都来自于NIH数据库,清华大学在《自然》杂志发表的阿尔兹海默病研究,近九成的数据样本都来自于AnVIL。

再比如人才断层,我国八零后科研人员普遍崇尚“拿来主义”,自主建库能力极为薄弱。国内诸多资历深厚的临床医生早有预料美国会采取数据封锁行动,因此肿瘤专家们早在五年前就呼吁大力开发国产数据库,但始终都面临着经费和管理上的问题,导致国内至今未能建立起肿瘤生物样本之类的数据库平台。

其实早在2020年,国务院就将“数据”列为第五大生产要素。在后续的《“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中,国家更是出台“数据二十条”,全面推动数据市场化,打算将数据转型为资产。

但五年时间转眼而逝,以医疗方面为首的各类数据发展依然缓慢。尽管互联互通工作开展了数年,表面上看上层建立了全民健康平台,下层突破了科室之间的孤岛效应,但各大医院之间却依然是相互独立,互不相扰,老百姓看病还是局限于单个医院之内。

因此中国医学数据库在实现商业化之前,首先要突破的问题就是“共享”。2023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赵宏将医疗数据所面临的各类问题,用八个字进行了总结,那就是:不愿共享、不敢共享。

对于医院彼此之前,各家标准互不相同,支撑业务数字化的数据库结构也各不一样。因此即便是同个区域,三级医院和基层医院提交的数据质量却是良莠不齐,相差极大,若是按照统一标准进行采集也十分困难。

再比如产权与分配,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并不能很好界定医疗数据的归属所有权。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院校、机构,在长期业务中都积累了大量健康医疗资源,都是医疗数据的持有者和控制者,这导致数据权属根本无法定义。

目前关于医疗数据的归属权问题,社会上就分出了两大派别。第一派认为医疗数据所反映的是个人健康情况,因此理应归属患者个人。

第二个观点认为医疗数据是由医院进行采集,医院还同时负责储存保护,因此应该属于医疗机构。还有少部分认为,医疗数据所有权在于患者,控制权在于医院,管理权在于政府。

只能说这些最基础的归属权问题解决不了,国家数据库就很难有长足的积累和进步。近两年国家数据库也在积极推动相关监管机制的建立,我们不妨将这件事情交给时间来解决,相信一个完善全面的医疗数据共享时代即将来临。

信息来源:

新浪财经:美国对中国关闭核心生物医学数据库 科研受阻引发担忧

中网咨询综合:美国对中国关闭核心生物医学数据库,科研合作受阻,中国科研界面临挑战

第一财经:美国突然对中国关闭核心生物医学数据库!影响哪些领域

来源:说宇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