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接把效率提升了10到100倍。没错,你没看错,是100倍。这篇于2025年9月8日发表在《先进光子学》上的研究,可能真的要给AI的未来,带来一片“光明”了。
就在大伙儿一边享受AI带来的便利,一边为电费单发愁的时候,佛罗里达大学的一帮工程师,掏出了一块用光来跑AI的芯片。
直接把效率提升了10到100倍。没错,你没看错,是100倍。这篇于2025年9月8日发表在《先进光子学》上的研究,可能真的要给AI的未来,带来一片“光明”了。
这次研究的领头大佬,佛罗里达大学半导体光子学莱茵斯特聘教授Volker J. Sorger博士都直言不讳:“在接近零能耗的条件下进行关键的机器学习计算,对未来的人工智能系统来说是一个飞跃。这对于未来几年持续提升人工智能能力至关重要。”
“用光来计算”,这个概念其实早就有了,叫光子计算 (Photonic Computing)。但一直以来,这玩意儿大多活在理论和科幻小说里,想把它真正做成实用的AI芯片,比登天还难。但佛罗里达大学的这支团队,硬是把这事儿给干成了。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简单来说,就是把一种叫“微型菲涅尔透镜”(Fresnel Lenses) 的神奇玩意儿,给集成到了硅芯片上。
这种菲涅尔透镜,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被压扁了的传统透镜,结构特别清奇,能用极少的材料达到同样的光学效果。而芯片上的这些微型版本,宽度只有头发丝的几分之一。它们的核心任务,就是利用光的傅里叶变换特性,来执行前面说的那个耗电大户——卷积运算。
整个流程堪称艺术:先把图像这类机器学习数据在芯片上变成激光信号,然后让这束激光穿过微型菲涅尔透镜阵列,在光的维度里瞬间完成计算,最后再把处理完的光信号变回数字信号。一套丝滑小连招,就把最耗电的活儿给干完了。
正如该研究的共同作者、Sorger团队的研究副教授Hangbo Yang博士所强调的:“这是第一次有人将这种类型的光学计算放在芯片上并将其应用于人工智能神经网络。”
NVIDIA的H100 GPU,这可是当前AI领域的顶级装备。但它的“饭量”也相当惊人:峰值功耗700W,在61%利用率下,一年吃掉的电,顶得上一个普通美国家庭一整年的用电量。一个数据中心里成千上万块这么个玩意儿凑一块,耗电量堪比一座小城市。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现在我们来看看佛罗里达大学的新秀。
表:不同卷积计算方式的性能对比
这张表可能有点技术,我们来看个更直接的。
表:光子芯片与传统电子芯片性能对比
看到没?功耗效率直接提升了100倍!这意味着用同样的电,能干100倍的活。光有效率还不行,准不准才是硬道理。研究团队用经典的MNIST手写数字数据集对它进行了“考试”,结果显示,这块光子芯片的识别准确率达到了约98%,跟传统电子芯片一个水平。更绝的是,就算人为给输入信号加上10%的干扰,它的总准确率依然能保持在95.3%。这说明这哥们不仅能干,还特别皮实,抗干扰能力一流。
这块芯片还能“一心多用”。研究团队利用一种叫做波分复用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的技术,让不同颜色的激光同时穿过芯片处理不同的数据流。Yang博士是这么解释的:“我们可以让多种波长或颜色的光同时穿过镜头,这是光子学的一个关键优势。” 这就相当于给数据流开了个VIP多车道,各色光线各跑各的,互不干扰,效率直接拉满。而传统电子芯片想干这事儿,就得堆更多的核心,功耗和复杂度蹭蹭往上涨。
这项技术的影响,绝对不只是省点电费那么简单。它可能会彻底改变AI行业的玩法。首先,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将大大降低,电网的压力也能松口气。其次,低功耗让强大的AI在手机、物联网设备等“边缘”设备上运行成为可能。最后,它为训练更大、更强的AI模型铺平了道路,同时还大大减少了AI技术的碳足迹,堪称“绿色AI”的典范。
这么牛的技术背后,是一支顶级的“梦之队”。领军人物Volker J. Sorger博士和Hangbo Yang博士都是光电和集成光子电路领域的大神。
Volker J. Sorger博士
Hangbo Yang博士
这也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佛罗里达大学、佛罗里达半导体研究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以及乔治华盛顿大学等多家机构的强强联合。甚至连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Office of Naval Research)都掏钱资助了这项研究,可见其战略价值。
事实上,整个光子计算赛道都已经风起云涌。据统计,2025年该领域的投资额已高达89亿美元,有23家公司在提供商业化的光子AI解决方案。比如Lightmatter公司的Passage光子芯片,能效也比传统处理器优越45倍。这说明,用光计算已经不是一个实验室里的“独苗”,而是一个正在爆发的产业趋势。
佛罗里达大学这块用光来跑卷积的芯片,用一种极其优雅的方式,绕开了传统电子计算的能耗瓶颈,把效率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用光计算的时代,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来得更快。
参考文献:
来源:不秃头程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