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过这场跨界并非单向的,而是影石和大疆之间的正面进攻。大疆在民用无人机市场份额高达90%,地位稳固,但它也已把技术触角伸向全景相机和扫地机器人。而影石的核心业务正是全景相机,如今则反手进入大疆的无人机腹地。
做全景相机的跑去做无人机,做无人机的跑去做扫地机器人,做扫地机器人的跑去做新能源……
科技消费品牌的品类跨界,堪称“劈叉式”跨界,比当年快消日化老板跑去搞地产可“野”多了。
8月中旬,影石发布首款全景无人机“影翊A1”并开启公测,公司股价连续两日涨停,创历史新高,总市值突破千亿。
据悉,影石创新自6月11日正式登陆A股以来,股价已经暴涨了500%。此次无人机发布,更是迅速成为资本市场与行业热议的焦点。
不过这场跨界并非单向的,而是影石和大疆之间的正面进攻。大疆在民用无人机市场份额高达90%,地位稳固,但它也已把技术触角伸向全景相机和扫地机器人。而影石的核心业务正是全景相机,如今则反手进入大疆的无人机腹地。
但问题在于,就连小米都折戟的、近乎被垄断的无人机市场,影石为什么切入,又凭什么切入?是想为资本市场讲一个更大的故事,还是十年积累确实给了它跨越的实力和底气,亦或是梁静茹给的“勇气”?
01、垂直切入,抓住全景运动相机的蓝海
创立于2015年的影石Insta360,最早期的崛起踩准了传统运动相机的需求空白。
按照“焦糖布丁”理论(即JTBD,Jobs To Be Done),消费者购买某个产品,并不是想要这个产品本身,而是想通过它来完成某件事情,实现某个具体的目标。所以比起产品本身的特性,产品开发更应关注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真实需求。
有个经典的例子是,大多顾客在早上买麦当劳的奶昔,不是因为“爱喝奶昔”,而是因为他们在开车通勤的路上,需要找一份吃起来方便,既能填饱肚子,又能打发无聊的食物。
同样地,用户购买运动相机,也并非“想拥有一台相机”,而是希望用它来记录和分享自己滑雪、潜水、骑行等运动的完整画面。当时的相机市场,存在许多尚未被满足的需求痛点。
比如2015年前后,三星、理光虽然都推出了全景相机,但因为素材大,传输到手机并进行拼接,需要等待很长时间。“GoPro是运动相机,但它不全景;三星和理光是全景相机,但是它不运动。”影石创始人刘靖康的这句话,点出了影石当时抓住的市场缺口。
2016年,影石推出VR全景相机Nano,将Wi-Fi传输改为直接连接手机,能够实现即拍即得,就解决了全景相机原本传输慢的问题。
而影石首创的“隐形自拍杆”,则进一步弥补了运动相机的不足。当时团队洞察到,滑雪爱好者想要记录自己的滑行,但传统运动相机更多是第一视角,额外请一位跟拍摄影师又成本过高。隐形自拍杆则通过鱼眼镜头和人工智能算法,让自拍也能拥有“第三视角”的沉浸式跟拍效果。
图源:影石Insta360
在细分场景上,钓鱼爱好者的“预录模式”、骑行群体的“防风音频收录”,也都是精准匹配的设计。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对用户使用场景的深度洞察:别人解决不了的麻烦,影石用极致的创新去化解。
据悉,影石内部做需求创新的部门,会做市场和消费者洞察,关键是找出消费者的实际诉求,对这个部门的考核“不是输出多少报告,而是有多少产品创新的来源依据来自于报告”。
影石的营销策略,也与其“用户需求至上”的产品思路一脉相承。
我们会发现,许多博主的视频中都会露出Insta360的产品水印,潜移默化地传递给用户相关的设备信息。去年夏天我们提到过“拍摄设备热”背后的网红经济,影石正是抓住了这样一批有着“自媒体梦”的用户们。所以在营销上,影石的关注点也在内容创作上,一方面是合作大量KOL进行内容产出,另一方面鼓励更多的普通用户加入,以UGC实现更广泛的传播。
正如影石亚太市场负责人朴薪卫所说,让“创意的产品内容”为品牌代言,其中最关键的是“培育和挖掘本地创作者”。
影石曾与马来西亚观光局合作,邀请20位亚太地区的创作者,共同前往马来西亚兰卡威岛进行为期5天5夜的旅程,累计发布超过1000条社交媒体内容,打造了近300万人次的曝光。
而 #NoDroneNoProblem 话题挑战,则吸引用户使用Insta360 X3、X4和隐形自拍杆,拍摄酷似无人机视角的画面,仅在TikTok上观看就超过 2.389亿次。
图源:TikTok
此外,影石还成立Insta360 Awards,以现金激励的方式吸引用户使用影石产品拍摄视频并进行社交分享,至今已收到来自全球创作者的超2万个作品。
这种打法很快转化为全球性的市场优势。
今年4月影石Insta360 X5上市当天,纽约快闪店掀起了排队潮,许多消费者甚至凌晨3点就已经开始排队,#纽约市民凌晨排两条街长队买中国相机# 的话题还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
数据显示,2024年,影石在“全景运动相机”市场的份额达到81.7%,远超理光的8.6%和大疆的6.6%。影石运动相机的销量甚至超越了运动相机的鼻祖GoPro,也成为全球第一。短短十年间,影石完成了从跟随者到行业领军者的跃迁。
而在上市以来首份财报中,影石创新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7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1.17%;实现净利润5.2亿元,同比增长0.25%,增速较此前两年明显放缓(23年、24年净利同比增长分别为103%、20%)。
图源:中国证券报
影石创新表示,营业收入同比增加主要是公司持续开拓市场、不断推出新品、线上线下销售持续扩大所致。对于短期利润增速放缓,主要缘于公司主动加大战略性投入,特别是在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市场布局。
尤其是研发费用翻倍,同比增长超100%,主要投向多传感器感知避障导航系统、新一代一体化全景相机、新一代穿戴式相机及智能飞行机器人(无人机)等在研项目。“增收不增利”的背后,是影石为未来创新产品和业务“积蓄势能”。
02、延伸全景优势,“搅局”无人机赛道
其实在影石官宣进军无人机市场之际,大疆也推出了全景运动相机Osmo 360,对标影石Insta360 X5,这也意味着,影石与大疆在各自擅长的领域,终于迎来正面交锋。
图源:大疆
创始人刘靖康发朋友圈称,五年前做这个决策(做无人机)时就预想过大疆会做全景相机“抄家”,但即便以此为代价也选择启航。
刘靖康其实从不吝啬对大疆的欣赏,他将大疆视作领跑马拉松的“魔鬼教练”,跟随其后也会跑得更快。同时他也坦言做无人机的动机:一是公司的使命愿景驱动,二是看到有大量的客户需求未被满足,有机会可以创造市场增量,三是该业务会牵引公司成长,锻炼十二边形能力。
正如开头所说,无人机赛道长期被大疆牢牢把控,其不仅市场份额高,还成为无人机的代名词,形成几近绝对的垄断。据第三方数据显示,大疆在2024年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超过70%的份额。
图源:无人机之家&方正证券研究所
尽管还有极飞、亿航等专注行业应用的玩家,以及小米、追觅等尝试跨界进入的品牌,但在这一领域,由于技术门槛极高,飞控、图传、避障、云台等复杂系统缺一不可,新进入者往往难以撼动现有格局。
图源:大疆
如果说硬件技术是大疆的产品壁垒所在,那么影石切入的突破口,则在多年积累的全景能力以及软件处理上。
其实纵观科技消费品属性的品牌,品类延伸策略多聚焦、共用“核心技术”。
正如戴森的品类延伸是核心技术的延伸,从吸尘器起步到后来的吹风机、空气净化风扇、加湿器等,都共用了戴森核心技术——“数码马达”;大疆推出扫地机器人DJI ROMO,产品差异化卖点源自“飞控技术”——视觉感知、精准定位和路径规划技术......
影石的无人机产品同样延伸了“全景技术”带来的创作方式。影翎A1采用“双鱼眼镜头+AI拼接算法”,实现“先拍摄后取景”功能,突破了传统无人机强调景观拍摄的思路,让用户可以用无人机自由捕捉画面,再在后期选择最佳视角;叠加“8K高清全景”与“智能隐形拼接技术”,影翎A1进一步保证了画面纯净与细节表现。
AI的加入,也让影像处理变得更加容易,满足初学者用户即时上手和产出的需求。这些软实力恰恰是竞品相对薄弱的地方。
图源:华安证券研究所
另一个极为关键的点在于,影石面临的不仅是技术门槛,更是“大疆=无人机”的品类心智。
提到大疆无人机,我们总会想到专业的拍摄人员,或是摄影发烧友、“技术控”,即便不是必需,但有的人甚至有专门的无人机驾驶证。大疆无人机追求极致、专业、电影感,塑造的品牌形象也聚焦在“专业影像”上。
影石就转换思路,从降低入门门槛入手,核心出发点是让更多普通用户能够轻松拍出沉浸式影像,满足他们的创作需求。
不管是249克的轻量化设计,还是配合VR眼镜实现的“像鸟儿一样飞行”的沉浸体验,都在强调强调参与感和创作自由,让无人机成为日常创作工具,而不仅仅是专业设备,正如其广告短片中所说:“飞行零基础,没关系,你的指向就是它的方向”。
图源:影石Insta360
如果去比“稳”,比“飞控”,打的是大疆的“优势长板”,最后品牌会陷入被动,大疆牢牢掌握这块“技术心智”。因此,这种以场景和体验为核心的切入方式,使影石能够在硬件上无法直接超越大疆的情况下,重新建立与用户的连接。
根据媒体对影石前员工的采访,影石是一家“披着硬件外壳的软件公司”,软件能力和用户洞察是影石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所以在与大疆的竞争当中,影石能够基于体验和定位的差异化优势,提供给用户更加独特的解决方案。
03、以技术与场景创新,打造“创作者工具生态”
从全景相机到运动相机,再到无人机,影石的每一次跨界,表面上是产品延伸,实际上在构建“创作者工具生态”。也就是说,它不只在追求单一产品的领先,而是通过技术与场景创新,持续降低创作门槛、提升沉浸体验,形成独特竞争力。
图源:影石Insta360
其成长路径背后的逻辑可以概括为三点:
首先是依托敏锐的洞察能力,发现巨头忽视的“场景空白”,并用产品创新去填补这个空白;其次,凭借软件和算法能力打造护城河,让复杂技术服务于用户创作,形成覆盖拍摄、创作、分享的完整体验链;最后是用企业文化和价值叙事留住核心人才,实现可持续的创新。
刘靖康曾在采访中表示,影石选择成为“产品创意先行”的公司,“先做更好的产品,再做更大的生意”。这也揭示了影石走到今天的关键:性能是基础,而真正决定破圈的,是对用户场景和创作体验的深刻理解,以及由此驱动的持续创新能力。
来源:品牌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