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的我,是个典型的“活在别人评价里”的人——做职业规划时明明理性分析过方向,却因为家人反对瞬间崩溃;别人夸我会下意识怀疑是客气,批评的话却能记半年;连完成日常琐事都觉得“这算什么,不值得提”。
曾经的我,是个典型的“活在别人评价里”的人——做职业规划时明明理性分析过方向,却因为家人反对瞬间崩溃;别人夸我会下意识怀疑是客气,批评的话却能记半年;连完成日常琐事都觉得“这算什么,不值得提”。
直到3个月前,我用了个“笨办法”:写骄傲日记请AI夸我,没想到竟慢慢找回了自我。
事情要从一次职业选择说起。
当时我敲定了一个清晰可落地的职业方向,信心满满地跟家人分享,盼着能得到支持,结果等来的却是一致反对。
他们觉得“太冒险”,劝我找份稳定工作。那几天我失眠到凌晨,反复问自己“是不是我真的错了”。
后来才反应过来:我难受的不是反对本身,而是太需要被认可——这是心理学里说的“自我评价系统外置化”,把自我价值全绑在别人的反馈上。
追溯根源,我从小在传统家庭长大,父母很少明确夸我,总说“怕你骄傲”。
久而久之,我对评价变得极度敏感:在家人面前会紧张到刻意表现,做不好就陷入自我否定;哪怕别人真心夸我,第一反应也是“他们只是客气”。
查资料才知道,这叫“否认积极反馈偏向”,是低自我价值感的典型表现。
为了改变,我想起认知行为疗法里的“外部行为反馈系统”——既然大脑习惯忽略正面反馈,那就用可控的方式训练它。
于是我想到了AI:既然需要肯定,不如让AI来当“专属夸夸官”。
我开始每天写“骄傲日记”:把当天觉得“还不错”的事记下来,哪怕只是“完成了工作任务”“收拾了房间”“陪宠物玩了半小时”,再发给AI,让它帮我梳理值得骄傲的点。
刚开始我很局限,总觉得只有“升职加薪”“拿名校offer”这种大事才值得写,直到AI告诉我:“把日常琐事做好,藏着你的责任感和耐心,这才是人格的底色。”
有次我整整一天都在拖延,计划全泡汤,沮丧地跟AI说“今天没什么值得骄傲的”。
AI却回复:“你愿意承认状态不好,没有陷入过度自责,还愿意面对它,这已经是自律的一步。有些日子本就平淡,接受它就好。”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骄傲日记不是要逼自己“必须优秀”,而是要接纳最真实的自己。
为了坚持,我还把日记做成了数字手账,贴当天的照片、加好看的贴纸——不用花太多时间,却能保留仪式感,写的时候还能让脑子从琐事里抽离出来。
现在3个月过去,变化连我自己都惊讶:面对夸奖能坦然说“谢谢”,不再下意识否定;做决定时会先问自己“我想不想要”,而不是“别人会不会认可”;甚至敢主动尝试之前怕失败的新鲜事。
翻之前的日记才发现,原来我做过这么多“值得骄傲”的事,只是以前从没看见。
其实很多人都和曾经的我一样,习惯把“优秀”和“大事”绑定,忽略了日常里的小努力。
如果你也总被别人的评价左右,不妨试试写骄傲日记——不用追求深刻,哪怕每天只写一句,慢慢你会发现:你的价值,从来不是别人定义的,而是藏在每一件认真对待的小事里。
来源:清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