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别塔的噪音狂想:800台收音机铸就一部跨越时空的噪音交响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5 12:45 3

摘要:在巴西艺术家席尔多·梅雷莱斯(Cildo Meireles)的创作生涯中,“巴别塔”(Babel)堪称一部耗时悠久的“收音机交响曲”,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像是一场对人类沟通与信息时代的幽默而深刻的讽刺。

在巴西艺术家席尔多·梅雷莱斯(Cildo Meireles)的创作生涯中,“巴别塔”(Babel)堪称一部耗时悠久的“收音机交响曲”,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像是一场对人类沟通与信息时代的幽默而深刻的讽刺。

早在1983年,梅雷莱斯便萌生了这个大胆构想:建造一座由数百台二手收音机堆砌而成的圆形高塔,象征圣经中巴别塔的语言混乱与人类沟通的永恒困境,他将这座塔戏称为“incomprehension的塔”(即“不理解之塔”),意在突出在噪音洪流中,人们如何难以真正交流。

这位出生于1948年的巴西概念艺术家,早年深受达达主义(Dadaist)艺术的影响,这种艺术形式以颠覆性和隐晦方式挑战权威,让他能在巴西军政府统治时期创作出既激进又不易被禁的作品。 从1968年开始,他从绘画转向互动式安装艺术,强调观众的感官参与,而“巴别塔”正是这一理念的巅峰之作。

梅雷莱斯花了整整11年时间,四处搜罗这些“时光机器”——从1920年代的笨重阀门老式收音机,到更现代的袖珍型号,总计约800台。他将这些收音机视作“radio的考古学”,有意将最古老、体积最大的古董机置于塔底,仿佛承载着历史的尘埃和回音,而顶部则堆叠着较新、较小的机型,渐趋轻盈,隐喻着科技进步下沟通的脆弱与断裂。

每台收音机都被精心调至不同的电台频率,让塔身在安装后嗡嗡作响,交织出全球百余种语言的喧闹合唱——从新闻播报到音乐,从政治辩论到广告推销,形成一种压倒性的“噪音诗篇”。有趣的是,梅雷莱斯在搜集过程中,曾亲自走访旧货市场和二手店,甚至从朋友和陌生人手中收购这些“被遗忘的宝贝”,有些收音机还带着原主人的使用痕迹,如划痕或贴纸,增添了个人历史的趣味层。

2001年,这座高达7米、直径3.5米的巨作终于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落成:底部层层叠加着那些沉甸甸的古董收音机,而顶部则渐趋轻盈。

梅雷莱斯亲手监督组装过程,确保每台收音机如活物般连接电源和天线,避免任何一丝静默打断这永不休止的对话狂欢——据说,在首次组装时,他甚至测试了每台机器的音量平衡,以模拟真实世界的“信息过载”。 这座塔的灵感直接源于《创世纪》中的巴别塔故事,那里的人们因语言分裂而无法合作,但梅雷莱斯强调,即便不了解圣经背景,观众也能从这件作品中感受到现代社会的荒谬:手机、社交媒体和广播的泛滥,让真相常常淹没在杂音里。

如今,这座塔不仅是视觉奇观,更是听觉的迷宫,邀请观者驻足聆听——走近时,你可能听到英语、法语、葡萄牙语甚至更偏僻的方言交织成一片,偶尔还会捕捉到突发新闻或流行歌曲的片段,让人既兴奋又困惑。正如梅雷莱斯所言,它提醒我们,在信息洪流中,真相往往淹没在杂音里。更酷的是,这件作品在泰特美术馆的维护也成了一项“艺术”:馆方团队需定期除尘和检查,而在疫情闭馆期间,他们终于有机会在空荡荡的展厅中“倾听”这份难得的寂静。 2013年,泰特美术馆与私人收藏家合作永久收购了这件作品,确保它继续“广播”着对当代世界的批判与幽默。

来源:Tonyecc6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