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月·大家谈|科普破壁,需要一点锲而不舍的勇气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5 12:40 1

摘要: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来,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

  编者按: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来,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

  【科普月·大家谈】

 作者:李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

  我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的一名普通教师,专业方向是生物化学里的结构生物学。同时我也是一名好奇心满满的科普博主,在全网发布过超过800条生物科普视频、做过上百场科普直播和线下讲座。

  作为科研工作者,以前在邮箱里收到由审稿人发来的论文投稿负面反馈意见时,往往都能让我郁闷几天,但等到开始做科普,我才体会到,“象牙塔”里的生活可以说是岁月静好。因为做科普没多久,我的收件箱里就曾一度收到多封来信,其中绝大多数是质疑的声音,而我那段时间一直在做的,只不过是用视频里科普“地球生命演化史”的故事。

  当时,我百思不得其解。一个讲生物学科普的老师,为何会招来这么大“怨恨”?等我看完几百条留言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只因为我在视频里提了一句“人类是在几百万年前,是从森林古猿一步一步演化而来的”,让很多人“破了防”。有人说:“你才是猴子变的,你全家都是猴子变的!”有人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可别再讲‘进化论’这种歪理邪说了。”甚至还有更过分的言语。

  看完这些,我反而意识到,仍然有很多人对生物学和进化论并不了解。除此之外,也有很多人对科学家做科普有所误解。那么在做科普的时候,当你不可避免被误解时,又该如何自处呢?

  破“心态之壁”——科普就要锲而不舍

  想做好大众科普,不能玻璃心,也不能居高临下、自视甚高,更不要因为被误解就选择放弃,而应该在冷静与克制中找到应对之法。

  而我的对策可以戏称为“不要脸”。

  2024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15.37%,提前完成2025年阶段发展目标,这是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继2020年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人力资源基础之后进一步的显著提升,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不均衡状况已明显改善。但也要看到,仍有许多人没有接触过这些科学知识。

  这让我感觉到责任在肩。于是,我开始在留言区一条条回复读者,一遍遍解读生物知识。没想到,靠着这种劲头,真的打动了一些受众。

  我曾经是一名有二十多年重度口吃的患者,之所以能站上讲台教课,还能在镜头前、电视里、讲座现场滔滔不绝地去做科普,靠得也是这份锲而不舍。

  正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这种“宠辱不惊”的生存哲学点醒了我:我作为一个口吃患者,最害怕的那些来自别人的冷嘲热讽,其实根本不重要。如果一味讳疾忌医,不敢开口,就永远无法战胜口吃。这段经历,也深刻影响到了我如今的科普之路。它让我明白,科学家做科普,首先要破的就是“心态之壁”。如果总端着“专家”的架子,怕说错话、怕被质疑、怕掉价,那就永远无法真正走向公众。

  科普不是居高临下的知识传递,而是平等的,需要像金黄色葡萄球菌一样的坚韧——目标清晰,宠辱不惊。

  破“观念之壁”——科学家做科普不是不务正业

  除了心态上的破壁,我觉得如何突破“观念之壁”,对于科研工作者做科普同样至关重要。

  在我刚开始做科普的时候,面对的第一道坎,就是有人告诉我“科学家做科普是不务正业”,或者直接断言“这家伙肯定是混不下去了,才会跑来做科普的。”当时满脑袋热情、刚刚开始投身科普的我被这么一大盆冷水浇在身上,心里的难受,可想而知。

  但是沮丧了几天之后,我依然恢复了更新,继续把我想说的话一句句说出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缩短科技前沿与社会认知之间存在的鸿沟。

  将高深的科研资源转化为公众能理解的科普知识,将科学发现、科研成果真正下沉到公众领域,打通科学与生活之间的“最后一公里”,这件事不仅是务“正业”,更是新时代科学家肩负的社会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修订和“全国科普月”的设立,正是国家从法律和制度层面为我们破除这一壁垒提供最坚实保障。

  而要让广大民众、科研院所以及顶尖大学的管理层真正形成“科学家做科普是在务正业”的观念,靠的不是口头的呼吁,更要真真切切让他们看到科普产生出来的影响和效益。所以打破观念之壁,必须要借助多方力量,通过对严谨、有益而且有效的科普内容,进行足够广泛且足够深度的传播,才能产生足够巨大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并真正让民众和相关机构、相关领导从心底里认可这件事情的正确性。

  我始终坚持的做法是:要流量,但不能被流量驯化。流量是手段,不是目的。科学家做科普的目的始终应该是传递科学精神。我们不能孤芳自赏,要用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平台去传播。但同时,必须坚守科学底线,不胡说、不炒作。就像我把私信和留言区开发成“科普阵地”一样,用真诚和耐心去转化流量,去影响每一个能被影响的人,虽然辛苦,虽然很慢,却也更有价值。

  在首个全国科普月,我想呼吁更多的科技工作者能拥有更多一点锲而不舍的勇气,走出实验室,勇敢地跳进科普的殿堂。破壁之路,固然会遇到碰撞、委屈,但当你用知识照亮另一个人心灵的时候,那种成就感,足以慰藉所有艰辛。

  最后,我想把这句话献给每一个在科普路上摸索的同伴:面对误解,宠辱不惊,耐心如常;面对流量与传播,敬畏科学,真诚以待,用科学的阳光照亮更远的角落。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