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克枪击案嫌犯落网,嫌疑人遭警官父亲“大义灭亲”将其控制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11:50 1

摘要:柯克不是普通的演讲者,他是美国最大保守派青年团体“美国转折点”的联合创始人,长期坚定支持前总统特朗普,在保守派青年群体中影响力不小。

2025年9月10日上午11点52分左右,美国犹他谷大学校园内发生了一起震惊政界的枪击案。

美国保守派核心人物查理・柯克正在这里开展演讲活动,子弹突然射向他,最终他没能挺过这场袭击,当场身亡。

柯克不是普通的演讲者,他是美国最大保守派青年团体“美国转折点”的联合创始人,长期坚定支持前总统特朗普,在保守派青年群体中影响力不小。

老实讲,这样一位有明确政治立场且活跃度高的人物遭遇枪击,很难不让人立刻联想到政治因素。

现场目击者事后回忆,凶手作案后动作很快,没做过多停留就迅速撤离。

后来调取的监控画面显示,凶手最后从校园一栋建筑的屋顶跳下逃走,整个过程透着一股早有准备的意味。

案发后,联邦调查局和犹他州地方执法部门第一时间投入追捕行动。

本来想尽快锁定真凶,可初期工作并不顺利,他们先后拘留了两名嫌疑人问话,一番调查后却发现这两人都与案件无关,追捕行动暂时陷入了僵局。

就在外界对案件进展议论纷纷时,9月11日,前总统特朗普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透露出一个关键信息:嫌疑人已经被拘留。

这个消息很快得到了官方证实,当天,联邦调查局局长和犹他州州长考克斯专门在犹他谷大学召开记者会,正式公布嫌犯身份是22岁的犹他州本地青年泰勒・罗宾森。

罗宾森能这么快落网,他父亲的选择起到了关键作用。

执法官员后续透露,警方公开嫌犯照片后,罗宾森的父亲一眼就认了出来。

换作有些家属,可能会因为亲情犹豫,但他没有,反而立刻找朋友帮忙联系执法部门,把线索提供给了华盛顿县警长办公室。

在父亲的劝说下,罗宾森最终选择了投案自首。

说实话,要是没有这位父亲的理智和配合,追捕行动大概率还得拖延一段时间,甚至可能出现更多变数。

除了亲属提供的线索,监控画面和各类佐证材料也让罗宾森的作案轨迹变得清晰。

犹他谷大学的监控显示,罗宾森早在案发前4小时就开车到了校园附近,这说明他提前踩过点,作案绝非临时起意。

更关键的是,9月11日早上调查人员接触他时,他穿的衣服和监控里凶手的穿着完全一样,那是件黑色长袖上衣,胸前印着疑似美国星条旗的图案,这和联邦调查局早前公布的画面信息完全吻合。

调查人员还找到了其他重要佐证,在群聊平台Discord上,罗宾森留下了涉及作案手法的留言,还提到自己作案后换过衣服;他发给亲属的信息里,也隐晦暗示了自己犯了罪。

案发现场的涉案枪支旁,还留有没发射的子弹,上面刻着极具挑衅性的文字:“嘿法西斯!接住(子弹)!”“正在看着这些文字的你,就是同性恋!(狂笑)”。

这些细节拼在一起,基本能确定罗宾森的作案意图,而他的亲属提供的信息,更让动机指向了政治对立,亲属说,近几年罗宾森的政治倾向越来越强烈,对保守派人物很反感,枪击案发生前的一场家庭聚餐上,他还特意提到柯克要去犹他州,说柯克“充满仇恨且散播仇恨”。

巧的是,罗宾森落网这天,刚好是“九一一”恐袭事件24周年纪念日。

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柯克遇刺案有了更多反思意义。

当天,特朗普在五角大楼的“九一一”纪念仪式上提到了柯克,称他是“这一代的巨人”“自由的捍卫者”,还宣布要为柯克追授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最高的平民荣誉。

特朗普还说,柯克的葬礼定在下周末,他会出席,而他下周要去英国访问,9月16日才离开华盛顿,为了参加葬礼特意调整行程,也能看出他对柯克的重视。

不过这次特朗普的表态和之前不太一样,他没再痛斥激进左翼,反而说柯克生前是“非暴力倡导者”,希望大家用非暴力方式回应这起事件。

本来想,他可能还会延续之前的强硬态度,但后来发现,在“九一一”这个反思仇恨的日子里,这样的表态其实更符合当下的社会情绪。

战争部长赫格塞斯在纪念仪式上也提到了柯克,说“如同九一一的逝者,你将永垂不朽”;副总统万斯则没参加纪念仪式,而是陪着柯克的夫人埃丽卡,一起把柯克的灵柩护送到凤凰城。

华盛顿国会山庄外的草坪上,纪念“九一一”近3000名遇难者的美国小旗中,前排单独立了一面,专门用来悼念柯克,这样的安排,也算是对柯克的一种特殊认可。

纽约市长亚当斯在纪念活动上说的话,我觉得很有道理。

他说:“驱使两架飞机撞向世贸中心的仇恨,也正是射穿柯克脖颈的子弹背后的情绪。

如果我们不在九一一纪念日停下片刻告诉自己:我们身为美国人,我们身为人类,能够比那些人更好,我们就只能从此坠入黑暗深渊。

”确实,不管是“九一一”恐袭还是柯克遇刺,背后都藏着极端的仇恨情绪,要是不警惕这种情绪,社会只会越来越乱。

而且柯克遇刺案,也不是美国近期唯一的政治暴力事件。

哈姆林大学暴力项目研究中心有数据显示,从2021年初到现在,美国已经发生了5起政界人士遇刺或遇袭未遂的事件,其中2024年底总统选举期间,还出现过两次针对特朗普的袭击。

这个频率,是1960年代有记录以来最高的。

很显然,美国的政治两极化已经越来越严重,而且这种对立已经从口头争论变成了实际的暴力行径。

比如2023年10月,佐治亚州共和党议员汤姆・普莱斯在亚特兰大郊区的竞选集会上差点被枪击,警方调查发现,嫌疑人因为不满普莱斯的移民政策和保守派立场,提前通过社交媒体跟踪他的行程,准备实施暴力。

2024年3月,加利福尼亚州民主党众议员萨拉・雅各布斯在旧金山的选区办公室外,还遭遇了有人投掷燃烧瓶,现场留下了“反对左翼政策”的纸条。

这些事和柯克遇刺案放在一起看,就能发现美国的政治对立已经到了很危险的地步。

柯克遇刺案看着是一起单独的暴力事件,但往深了想,其实是美国政治两极化的一个缩影。

从柯克演讲时遇袭,到罗宾森在父亲劝说下自首,再到“九一一”纪念日里全社会对仇恨与暴力的反思,整个过程里,有受害者的政治身份、嫌犯的极端立场,也有政界的回应和社会的焦虑。

哈姆林大学的研究数据,还有近年那些政治暴力案例,都在说明一个问题:美国的政治对立已经突破了“文明讨论”的边界,开始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要是想改变这种情况,光处理柯克遇刺这一个案子肯定不够。

得从根本上缓解政治极化,疏导那些极端情绪才行。

如此看来,纽约市长亚当斯说的“身为美国人的核心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非暴力的坚守”,其实点出了关键。

要是做不到这一点,美国以后怕是还会发生更多类似的悲剧,到时候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损失,整个国家的民主制度和社会凝聚力,都会受到更严重的冲击。

来源:琴溪之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