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远征西域是李世民下的一盘大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11:32 1

摘要:我们总以为人是历史的编剧、导演,但其实,历史的发展也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比如,唐朝在攻灭东突厥之后为了钳制西突厥、远扬大唐国威、威服四夷,让天可汗的称号实至名归就必须将势力范围向西域延伸,于是就有了大唐对高昌和龟兹之战。同时,唐朝用兵西域也是出于商业层面的考

文 / 子玉

我们总以为人是历史的编剧、导演,但其实,历史的发展也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比如,唐朝在攻灭东突厥之后为了钳制西突厥、远扬大唐国威、威服四夷,让天可汗的称号实至名归就必须将势力范围向西域延伸,于是就有了大唐对高昌和龟兹之战。同时,唐朝用兵西域也是出于商业层面的考虑,为了保证通商道路的畅通。

贞观四年(630),唐朝任命李大亮为西北道安抚大使,安抚西突厥部落散处伊吾的部众,这是唐朝经营西域的开始。随后,伊吾城主入朝于唐,以所属七城内附于唐,唐以其地为西伊州。当年,汉武帝曾经与匈奴争夺此地,以其地理优势牵制匈奴,如今,这里也成为大唐经营西域的前沿阵地。

同年,高昌王麹文泰也入朝于唐,龟兹王苏伐叠也派遣使者入贡。由此就形成了西域诸国都纷纷主动要求内附的潮流,比如,康国就在贞观五年(631)要求内附于唐。

至于西域诸国请求内附的目的,一是为了从唐朝那里得到一定的经济利益,二是他们看到了大唐在攻灭东突厥过程中的强大实力,想站队唐朝。

但是呢,唐朝因为还没有恢复国力,所以当时也无意于将势力范围继续延伸,用唐太宗当时的话来说就是:“劳百姓以取虚名,朕不为也。”

确实,如果唐朝当时接受了西域诸国的内附,一旦对方有难,就必须得发兵救援,而现实情况又是,中原王朝用兵西域的成本非常之高,这对大唐来说本身就是负担。所以太宗当时的做法也是很务实的。

贞观八年(634),随着唐朝国力的上升以及对吐谷浑的军事征服、扫清了通往西域道路上的障碍之后,唐朝就有了进一步经营西域的想法。

但是呢,唐朝当年拒绝西域诸国内附的态度却使他们大都站队了西突厥,就像西汉时期一样,西域诸国必须在大汉和匈奴之间二选一,如今的西域诸国面对的也是这种二选一的情况。既然大唐无意经营西域,那么西域诸国自然就会倒向西突厥。因为,相比大唐,西突厥的压力就在眼前。

其中,高昌国就是典型。高昌国位于今天新疆吐鲁番东,处于汉朝时车师前国的旧地,采用中原王朝的官制,其国有二十一座城,都城为高昌,他们的国王叫麹伯雅,曾经被隋炀帝拜为左光禄大夫、车师太守,封弁国公。

武德二年(619),唐朝在灭掉凉州的李轨之后,麹伯雅又派遣使者入贡于唐。武德六年(623),麹伯雅去世之后其儿子麹文泰继位,并遣使通知了唐朝。接着就有了贞观四年(630)麹文泰的入朝。

随后,在唐朝释放出暂时无意经营西域的信号之后,麹文泰就又倒向了西突厥。

贞观六年(632)七月,焉耆国王突骑派遣使者入贡于唐,但却遭到了高昌国的军事打击。贞观十三年(639),麹文泰又阻遏西域那些想朝贡于唐朝的王国,还与西突厥连兵攻伐站队大唐的伊吾。

唐朝呢,此时也只是口头上进行谴责,然后又要求其大臣阿史那矩前往唐朝商议此事,但麹文泰根本就不放阿史那矩前去。由于高昌一再表现出不配合唐朝的态度并拒绝入朝,所以太宗就正式决定对高昌用兵。

至于高昌国的态度为何如此强硬,一个是因为他们已经站队西突厥,最重要的是,唐朝离西域太远,麹文泰觉得唐朝不会用兵西域。

只是,麹文泰还是没有理解太宗所佩戴的“天可汗”的称号的重量和力度。当年十二月,太宗以吏部尚书侯君集为交河行军大总管,以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为副将,率军远征高昌,同时,侯君集还派遣使者约焉耆与唐军合兵,焉耆表示同意。

此时,麹文泰还是不相信唐朝有攻打高昌的实力,认为,唐朝距离高昌七千里,沙漠三千里,地无水草,寒风如刀,热风如烧,唐军不太可能主动挑战这种恶劣气候,同时,他也认为唐朝根本不具备隋朝当年的实力,所以,麹文泰作出了这样的判断:“今来伐我,发兵多则粮运不给;三万以下,吾力能制之。当以逸待势,坐收其弊。若顿兵城下,不过二十日食尽必走。”

然后呢,高昌就可以进行追击,根本不值得忧虑。

麹文泰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唐朝 图源/剧照

但是呢,麹文泰根本理解不了太宗的意志,也根本不了解大唐此时的实力和影响力,更不懂侯君集这位能战胜各种恶劣气候、能打硬仗的悍将,属于是低估了唐朝的实力又高估了自己。

所以,当贞观十四年(640)麹文泰在听说唐军已经快到达高昌时就一时焦虑得不知如何是好,很快就给愁死了。麹文泰死后,他的儿子智盛继位。

侯君集呢,此时也并没有乘高昌国丧而对其发动猛攻,而是先攻下了田城,俘虏男女七千余口。接着,唐军就来到高昌城下,将城给围了起来。

智盛呢,此时必然是惊慌失措,于是赶紧派人向侯君集解释:“得罪于天子的人是先王,我呢,刚刚即位,还望尚书可怜!”

不过,智盛虽然表了态却没有实际行动,于是侯君集就对使者说:“既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那就打开城门表态吧。”

结果是,“智盛不出”。

好吧,侯君集直接就将其在攻灭吐谷浑过程中的强悍作风向高昌输出,当时的战况是,“飞石雨下,城中人皆室处以避之”。

而且,高昌的盟友西突厥在听说侯君集领兵前来之后,可汗直接就领兵西走千余里,前往可汗浮图城声援高昌的西突厥叶护也以城投降了唐军。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高昌被唐军所灭就是必然。此战,侯君集下高昌二十二城,八千四十六户,人口三万七千七百,地东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而且,侯君集还将高昌之前所夺的焉耆三城还给了焉耆。

可见,唐军既是以力制人,也是以德服人,其中以德服人的具体表现不仅是归还了焉耆的故城,还有之前没有趁高昌国丧发动猛攻的大国作风。

九月,唐朝以高昌之地为西州,可汗浮图城为庭州,接着又在交河城设立安西都护府,并留兵镇守。

也就是说,唐朝在将势力范围推进至西州的同时又以庭州为经营天山北路的前沿阵地。唐朝经营西域的战略属于逐次推进。

于是,唐朝的疆域又进一步延伸,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皆为州县。

值得一说的是,侯君集虽然能打,但由于私取高昌珍宝所以并没有得到赏赐,薛万均也因为奸通妇女没有被赏赐,唯独行军总管阿史那社尔因为清廉、守纪律,太宗以高昌宝刀和杂彩千段对其进行了赏赐。

但是呢,仅仅是搞定高昌还不足以支撑大唐对西域的经营,要想经营西域,大唐还得继续向西域渗透,于是就有了大唐对龟兹的军事打击,不过呢,大唐不管是对高昌还是龟兹用兵都是有理有据,有绝对的大义名分。

这里先介绍一下龟兹的相关情况。龟兹东邻焉耆,属于汉朝时的三十六国之一,他们的国王姓白,其地以农耕和畜牧业为主,其中,良马、肥牛和美味的葡萄酒是他们的特产。文化方面是信佛。

李渊在建立唐朝之后,龟兹王曾经派遣使者出使唐朝,贞观四年(630)也曾入贡大唐良马,但在之后却站队了西突厥。和高昌一样,也是受大唐当时无意于经营西域的态度的影响。

贞观十八年(644),唐朝的安西都护郭孝恪在讨伐焉耆时龟兹还一度派兵帮助焉耆。贞观二十一年(647),因为龟兹浸失人臣礼,于是太宗就正式决定对龟兹用兵。

十二月,太宗命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为使持节昆丘道行军大总管,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副大总管,与安西都护郭孝恪等将兵十余万进讨龟兹。同时,太宗又命铁勒十三州以及(东)突厥、吐蕃、吐谷浑各率兵配合唐军作战。

被征服的胡人也常常配合唐军作战 图源/剧照

对于龟兹的情况,太宗显然是非常了解的,知道其国事是由大将羯猎颠和国相那利作主,于是就特意交代先搞定这两人。

十月,阿史那社尔引兵自焉耆之西直趋龟兹北境,准备对龟兹发动突袭。当时,龟兹大震,许多城池的守将直接是弃城而走。

当唐军先锋伊州刺史韩威和右卫将军曹继叔到达多褐城时,龟兹王诃黎布失毕与国相那利和大将羯猎颠率五万军队迎战。

两军大战,唐军大败龟兹军,逐北八十里。

十一月,唐军又拿下了龟兹的都城。闰十二月初一,唐军又擒获了龟兹王诃黎布失毕与大将羯猎颠。

虽然国相那利之后又收集龟兹国兵以及西突厥援兵万余回军袭击唐军,并杀死了唐将郭孝恪,但在唐将曹继叔和韩威赶来之后,龟兹却再一次遭遇大败,被唐军斩首三千级。不久,那利又引兵准备夺回都城,但却再次被唐军击败,被斩首八千余级。

那利在逃亡的过程中被龟兹人执拿献给了唐军。此战,唐军破城五座,加上之后降服的城池共计七百余座,虏男女数万口。接着,阿史那社尔又向龟兹宣扬了大唐的威德,然后立龟兹王诃黎布失毕的弟弟叶护为王。

由于龟兹是西域的大国,所以其被灭之后就极大地震慑了西域诸国,于是,西突厥、于阗和安国就争相向唐军献军粮和驼马。

唐军班师之后,太宗在对龟兹王诃黎布失毕、国相那利和大将羯猎颠进行批评之后将他们释放,然后拜布失毕这位前龟兹王为左武卫中郎将。

将被降服的胡人首领任命为唐将是太宗的一贯做法。

在搞定龟兹之后,唐朝又将安西都护府移往其地,自此,怱岭以东诸国莫不慑服。唐朝正式实现了其以怱岭为国防线的战略目标,然后就可以以安西和庭州为基地解决西突厥问题。

同时,唐朝和西域之间的商道也被打通,由于唐朝与西域的商业交流是以武威为中心,所以此后武威的繁荣根本不亚于内地的荆州和扬州,而又在幽州之上。

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唐军在平定龟兹内乱之后又以其地为龟兹都督府,以布失毕的儿子素稽为龟兹王兼都督,于阗、焉耆、疏勒、龟兹四镇皆隶属于安西都护府。

自此,唐朝在西域的影响力达到了巅峰。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谢谢!

来源:子玉史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