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都知道,人与人聊天,习惯性反驳、反问、插嘴、追问、打断等,都是很愚蠢的行为。
很多人都知道,人与人聊天,习惯性反驳、反问、插嘴、追问、打断等,都是很愚蠢的行为。
但凡种种,都是“接话”的表现。
别人一开口,说点什么,就让你想到了什么,从而急着表达。
看似很积极的行为,却很容易把人际关系搞砸。
你的主动,恰好迫使对方被动;你的热情,逼着对方冷淡。
因此,与人关系再好,也要有“不接话”的能力。
01
接话之后,会有几个后果。
第一,和你无关的事情,惹到你头上了。
比方说,一群人在开会,上司谈到一个工作难点。你总是针对难点,提出解决的建议。那么你大概率,会变成解决难点的那个人。
还比方说,一对夫妻吵架,你就去扯开他们,还对男人的行为进行指责。如果你也是男人,那么这位丈夫,会以为你和其妻子有什么扯不清的关系。否则你也不会一直站在其妻子这一方说话呀。
如果你到处接话,就等于到处接活。估计你是没有办法做完的,这就让自己非常烦恼。
第二,你的话最多,你也最被人讨厌。
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鹦鹉学舌”。
你接的话,多半是人云亦云。哪怕是鼓励、点赞之类的话。
尤其是你打断人家的时候,人家指不定用恶狠狠的眼色看你。这也是非常没有教养的表现。
从教养来看,你让人把话说完,安安静静地听,都是对的。
第三,别人提出问题,你一开口,你就是“问题”。
看过“邻人疑斧”的故事吧。
有人丢了斧头,而邻居也有一把一样的斧头。邻居之间平时也很熟悉。这反而让邻居变成了怀疑的对象。
同样,在一个小区里,有人问:“谁拿走我晒在楼顶的被子?”
你开口了,那么你就被当成“知情人”。你不说清楚,你就大概率是小偷,偷了被子。
你常常陷入邻居的问题中,你就是百口莫辩。你也最终被邻居排挤,成为问题最大的那个人。
第四,如果有人知道你喜欢接话,就可以故意陷害你。
唐朝的某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娄师德这个人,怎么样?”
狄仁杰回答:“娄师德啊,带兵还没有问题,才能是没有看出来。也没有看他举荐过谁。”
武则天语重心长地说:“之前,我就是听了娄师德的举荐,才提拔你的......”
气氛就僵持住了。
大家还听过“瓮中捉鳖”的故事吧。就是设立瓮的人,被高人下套了,结果自己变成了鳖。
很多人就是话多,绕一个圈,自己绕进去了。
就是很好的亲戚,朋友,一旦你接话了,也会是节外生枝。毕竟没有两个人,三观一模一样;也没有两个人,是对利益毫不动心的。
接话,最容易推己及人,形成以管窥豹的局面。祸害就在其中。
02
对于人际关系,博士梅拉宾在1971年提出一个观点:一个人对他人的印象,约有7%取决于谈话的内容,辅助表达的方法如手势、语气等则占了38%,肢体动作所占的比例则高达55%。
简单来说,就是要“少说,常看,多做”。
别人开口的时候,你就闭嘴。
等别人说完了,你也是简单地说几句,点到为止。
如果是一些没必要的事情,你一直沉默就好了。
自媒体人“橙子”说:“敢于让对方的话掉在地上,我们没有义务烘托气氛。”
你开口,对方对你的恶意,是不会落到你的头上,而是落到地上。砸痛的,是对方。
对方一个人说不停,会觉得很无趣,然后自己识趣。你的目标就达到了。
你要通过观察,察觉到对方说话的真实意图。听话,也要听到弦外之音——这样,你就不会被套路了。
人在群体中,最难做到的,就是冷静,客观。
正如《乌合之众》里描述的,人到群体里,也会变得愚蠢,形成一些群体的愚蠢思维。不一定都是群策群力。
三个臭皮匠,不一定如诸葛亮,往往 还是臭皮匠,甚至是三个勾心斗角的臭皮匠。
你放大自己的格局,从全局来看问题,你的观察,就能够用社会标准,判断也是精准的。
比方说,亲戚犯法了,要你包庇。从人情圈,你应该包庇;从全社会,你应该把他送到派出所去。
你需要表达什么,尽量用行动。
和我同村的表舅,听说亲家割稻子,摔跤住院去了。
表舅没有责怪,也没有评价,而是带着镰刀,把亲家的稻子割完了。
表舅的做法,比给亲家一个红包,说一堆同情,更令人感动。
很多人夸夸其谈,但是什么都不做。这也令人寒心、讨厌。如果默默无闻地做了,还是善意的事情,这就好办了。
丈夫回家,很疲惫,说了句牢骚话,妻子接话,不如一个拥抱,端上一杯热茶。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行动表达真情。
当然,反对一个人的话,更需要行动。比方说,转身走开;不执行;摇头。
03
话不投机半句多,酒逢知己千杯少。
一开口就没有几句话是投机的。就是看起来像知己的人,往往不是知己,而是吃吃喝喝的狐狗朋友。
人与人相处,一句无心话,得罪有心人。何必呢?你不说,对方也不知道你想什么,起码保持了“中立”。
现如今,大多数的关系,都是建立在利益之上,大家为了利益会伪装客套。真正舍去利益,还能友好的人,多半是家人,靠的是默契,而不是喋喋不休。
记住了,如果你要开口说话,你的话起码要比沉默更有用。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来源:布衣粗食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