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高悬的口号,是俯身给农村老人掖紧的被角,棉絮里裹着塬上槐的温;不是张扬的旗帜,是塞进寒门学子书包的诗集,纸页间印着泔河的波。
【散文诗】文/任天义:乾州暖歌——致乾县慈善家协会的赞歌
晨露播善
从乾陵的第一缕晨光里拾级,你们把善意碾成晨露,洒在乾州的黄土塬上。
不是高悬的口号,是俯身给农村老人掖紧的被角,棉絮里裹着塬上槐的温;不是张扬的旗帜,是塞进寒门学子书包的诗集,纸页间印着泔河的波。
最早接住朝雾的,是环卫工的竹扫帚——你们把加绒的手套,轻轻拢住他们冻得发红的指节,让每片扫过街巷的落叶,都载着暖意落回树根;
最久守着街心的,是交警的白手套——你们把解暑的凉茶递向烈日下的岗亭,把御寒的暖炉塞进寒风里的哨位,那杯冒着热气的茶,比红绿灯更能安妥路人的心。
善意是塬上刚冒芽的草,沾着晨露,便往每道需要暖的褶皱里钻。
步履织暖
你们的脚印,叠在老兵家的青砖阶上——摩挲着他胸前泛光的军功章,把绣着“八一”的棉衣,轻轻搭在旧军装的肩头,让峥嵘岁月里的寒,都被掌心的温度焐化;
你们的身影,映在现役军人的家书里——隔着山海寄去慰问的信笺,把家乡的小米、乾州的醋,裹进“致敬最可爱的人”的包裹,让哨所的风,都带着故土的甜。
也会叩响学者的书桌前——为伏案攻关的专家拂去手稿上的尘,把助研的心意,悄悄放在堆满典籍的案头,让智慧的光,不因清贫少了半分亮;
更记挂着腊月的门楣——当春联染红农村的矮屋、职工的宿舍,你们扛着米面走过结冰的田埂,提着油盐踏进逼仄的楼道,把“过年好”的问候,和炉火一起,添进贫困户的年味儿里。
没有惊天的响动,只有“再问问张大爷的药够不够”的惦念;没有炫目的排场,只有“李老师的科研经费有着落了吗”的挂怀。乾州的风有时烈,但你们走过的路,都织着暖。
春声传薪
被暖过的老人,把你们的名字刻在拐杖头,说“这是乾州的好人,让我冬天不冷”;
受助的少年,在作文里写“要做像他们一样的人,把光传给更暗的地方”;
环卫工扫街时,会特意绕开你们种下的树苗,说“这是善意长的芽,得好好护着”;
老兵给孙辈讲军功章的故事时,总不忘加一句“是协会的人,让爷爷知道,有人记着我们”。
善意从不是独流的河,是你们引了乾陵的泉,让水流漫过田埂、街巷、书桌、哨所,漫过更多人的心间——
接过手套的环卫工,会帮晚归的孩子提书包;收到暖炉的交警,会给流浪的猫狗留碗热汤;被资助的学者,把研究成果种进家乡的田;受慰的军人,把守护的誓言,写得更沉、更实。
乾陵的碑刻着千年的故事,而你们,正用一颗颗滚烫的心,为乾州写就新的慈善之歌——
不是石上的文字,是人心间的惦念;不是定格的雕塑,是代代相传的暖。
风会记得,你们为环卫工拢手套的弧度;云会记得,你们给岗亭送凉茶的脚步;塬会记得,你们扛米面踏过的雪痕;岁月会记得,你们把“慈善”两个字,写成了乾州大地上,最动人的诗。
这暖,是晨露润过的草,是冬炉燃着的火,是千万颗心攒起的光,从春到冬,从晨到暮,一直亮着、暖着,照着这片土地上,每一个需要被温柔以待的生灵。
慈善协会座机号:029-38972899
任天义:笔名,碧溪。1956年生,陕西乾县人,大学文化,中华全国新闻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陕西日报特约记者、评报员,咸阳日报.周末刋责任编辑等。2005年9月在盛世中华第六届征文获金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国家领导接见合影留念。2024年6月在全国古树公园征文中获散文三等奖,同年10月在北京第九届“风雅古韵怀”大赛中获大奖。创作获国家北京有关部门和省市奖50多次。
来源:8854690142176碧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