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超50个项目被取消!为何中国悄然赢得全球绿色竞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10:17 1

摘要:全球清洁氢能行业正站在一个充满矛盾的十字路口。一边是英国石油、澳大利亚Origin能源等巨头缩减投资,过去18个月全球至少有50个项目被取消或延期的现实;另一边则是氢能委员会报告显示的超过500个成熟项目、1100亿美元投资承诺的强劲势头。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

全球清洁氢能行业正站在一个充满矛盾的十字路口。一边是英国石油、澳大利亚Origin能源等巨头缩减投资,过去18个月全球至少有50个项目被取消或延期的现实;另一边则是氢能委员会报告显示的超过500个成熟项目、1100亿美元投资承诺的强劲势头。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恰恰揭示了一个新兴行业从概念炒作走向理性成熟的自然过程。

行业确实遭遇了短期挫折。

战略调整(占取消产能48%)、需求疲软(13%)及成本高企是项目推迟或取消的主因。澳大利亚能源公司Origin退出亨特谷氢能中心项目,理由是这种替代燃料的市场存在不确定性。福特斯库金属集团(Fortescue)不仅放弃了位于格莱斯顿的价值1.5亿美元的PEM50绿色氢项目,还退出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的80MW氢能项目,尽管这些项目已经获得了最终投资决定。这些挫折清晰表明了行业在初期发展阶段面临的挑战。

然而,若因这些调整而看衰氢能未来,则忽略了更大的图景。全球氢能需求在2024年仍保持了2%的增长,达到近1亿吨,虽然低排放氢仅占全球供应量的不到1%,但其年增长率达到10%。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30年,低排放氢产能仍有望达到3700万吨/年,那些已获得最终投资决定的项目预计到2030年将扩大五倍以上。

中国正成为全球氢能部署的强劲引擎。

中国已承诺的可再生氢产能达19吉瓦(相当于160万吨/年),约占全球总量的55%。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作为全球最大光伏供电可再生氢能项目,年产约2万吨绿氢,其所有设备均实现国产化。中国石化通过价值链全整合,将100%产能自有承购至旗下塔河炼化厂。中国在电解槽制造能力上也占据全球近60%的份额,虽然其每年超过20吉瓦的制造能力远超当前需求。

中国以330亿美元承诺投资和全球50%的可再生氢产能,构建起独特的竞争优势。三北地区集中了全国80%的绿氢项目,内蒙古单个区域就布局了105个项目,利用风光资源实现电解槽年利用小时数超4000小时。 技术路线上,碱性电解槽已实现工业化验证,PEM电解槽功率密度突破4kW/L,海水制氢中试装置为沿海地区提供新方案。 更关键的是应用场景创新——吉林大安的风光制氢合成氨项目、氢基竖炉直接还原铁技术,让绿氢在化工、冶金等难减排领域找到商业化突破口。 这种"资源-技术-场景"的三维协同,使中国氢能发展跳出了单纯技术追赶的窠臼。

再看其他国家氢能部署情况。

欧盟2025年秋将启动的氢气联合采购平台,试图通过27国需求整合降低20%的绿氢成本; 日本则通过《FCV·HDV燃料电池技术路线图》,将2040年燃料电池车目标提升至270万辆。 而美国政策反复成为最大变量——"大而美"法案可能提前7年终止税收抵免,直接导致伍德赛德等企业撤资。 技术层面,中国已建成全球51%的可再生氢产能,70MPa IV型储氢瓶、5吨/天液化系统等突破,构建起"制-储-运-用"全链条能力。 这种政策确定性与技术可靠性的正反馈,正在重塑全球氢能产业格局。

当前360万吨/年的约束性采购量,与2030年800万吨的潜在需求之间,横亘着成本与基础设施两大障碍。 但中国氢能重卡已实现800公里续航,每公里氢成本与柴油车持平; 欧盟计划改造1.3万公里天然气管道为氢能管网; 日本川崎重工的液氢运输船虽曾起火,却为跨国氢贸易积累了宝贵经验。 当74%的企业保持或增加投资意愿,97%的行业领袖视其为脱碳关键方案时, 氢能的真正考验或许不是技术突破,而是如何让钢铁厂、化工厂等终端用户,愿意为每公斤贵2-3元的绿氢买单。这需要碳定价机制、绿氢认证体系等制度创新的配合,也是下一阶段产业爆发的关键变量。

来源:妖精不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