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班里来了“多动症”孩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5 10:02 3

摘要:如今事件有了后续——“多动症”学生离校接受治疗,该班其他学生除一人因病请假外,均已返校,课堂秩序恢复正常。

近日,#数十位家长因“多动症”学生拒绝孩子上课#话题上了热搜,引发热议。

如今事件有了后续——“多动症”学生离校接受治疗,该班其他学生除一人因病请假外,均已返校,课堂秩序恢复正常。

问题看似暂时化解,但一个普遍性的教育难题依然悬而未决:当班里来了“多动症”孩子,我们该如何保障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我只是控制不住自己”:被误解的ADHD

校园里,总有那么一些“特别”的孩子:他们上课坐不住,小动作多,时而行为“出格”;做事慢,心不在焉,常常走神发呆;易冲动,情绪起伏大,爱与同学起冲突……有一种可能,他们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受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困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动症”。

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ADHD患病率达6.4%,相当于约每50个孩子中就有3个患者。尽管社会对儿童精神健康的关注日益提升,但对ADHD的误解仍普遍存在。

误解一:“多动就是没管教好”

事实上,ADH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符的注意力分散,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和情绪冲动,常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但智力基本正常。

该疾病主要与遗传因素相关,环境可影响表现,但并非“管教不力”所致,过于严厉的管教反而可能加剧孩子的焦虑和对抗。

误解二:“好动+不专心=多动症”

ADHD的核心症状确实包括多动和注意力缺陷,但并非符合这两点就是患病。儿童天性活泼,注意力时长也与年龄、兴趣等相关,多数好动行为属于正常现象。

真正的ADHD是跨场合、持续性存在,且明显影响到学习、社交等能力,需经专业评估才能确诊。

误解三:“安静的孩子不会得”

ADHD不只“多动”一种类型,其中,注意力缺陷型的孩子往往外表安静,思绪却常神游天外,陷入杂乱无章的境地,以至于难以完成需要组织、统筹、持续关注的任务。

患病女生更多表现为此类,因症状“隐蔽”,很容易被忽视,或被误解为“懒散”“不用心”。

误解四:“能专注娱乐,就不是ADHD”

“孩子看电视、玩手机,一坐就是俩小时,专注得很,怎么会是ADHD?”实际上,这属于“被动注意”,无需孩子刻意调动专注力;而学习则需要“主动注意”,自发屏蔽诱惑和干扰,持续将注意力集中在目标上。

ADHD患者不是没有注意力,而是注意力调控失衡——他们可能在感兴趣的事上极度专注,但在需要自律的任务上困难重重。

“各有各的难处”:随班就读的现实困境

通常来说,“多动症”等特需儿童入学有三种方式,按症状从轻到重,依次是:随班就读、特教学校、送教上门。

随班就读作为融合教育的主要形式,被写进《“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政策强调“探索适应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成长的融合教育模式”。

融合教育,常被视为特需儿童融入社会的重要起点。但现实中,往往存在“融而不合”的尴尬。

“一心想融入,但不易被接纳”

进入普通学校,像其他孩子一样学习交往,是很多特需儿童家庭的心愿。研究也表明,融合环境有助于这类儿童学习、社交等技能的发展。

但患儿常因无法自控的“异常行为”遭遇排斥。除了此次事件,2024年#多动症男孩欺负同学,46名家长请愿让其转学#一事也曾登上热搜。涉事男孩告诉父母,他是因为很想和同学一起玩,才与他们打闹。

“不是不接纳,实在是困扰太多”

面对特需儿童融入普通班级的问题,每个家长心里都藏着善意与无奈的拉扯——为人父母,大多能共情特需孩子成长的不易,也愿意包容、接纳他们因疾病产生的一般性行为问题,但如果孩子频繁干扰课堂,甚至屡屡对同学造成身心伤害,容忍度便会大大下降,甚至演变为难以调和的冲突。

比如,“46名家长请愿”一事,正是因“多动症”男孩经常无故殴打、辱骂、恐吓同学,屡教不改,令集体环境陷入紧张。

“有心解决困扰,无奈力不从心”

老师常常陷入两难:既要维护所有学生的受教育权,又要保障课堂秩序与学生安全,现实中常常难以两全。

加之,普通教师往往缺乏特教专业知识和干预技巧,遇到问题,难以科学有效地应对。况且,日常教学任务早已让老师分身乏术,同时面对四五十个孩子,很难兼顾特需孩子的个性化需求。

如此一来,“随班就读”很容易变成“随班就座”,甚至“随班就混”。而教师的无力感、其他家长的焦虑感、特需孩子的无助感,也在这样的困境中悄然积累。

走向“随班成长”:从排斥到接纳,从安置到培育

如何让“随班”不止于“就座”,而是真正实现“成长”?这需要家庭、教育系统与社会合力推动。

靠近一点,理解更深,走向“双赢”

对ADHD孩子来说,早干预、早治疗至关重要。家长应摒弃“长大自会好”“吃药会变傻”等错误观念,积极借助心理疏导、行为训练及医学干预等改善症状。

对普通孩子而言,融合教育何尝不是一堂生动的“生命课”?学会包容、尊重差异、培养同理心,这些都是珍贵的成长礼物。

很多ADHD患者在支持得当的环境中,不仅可融入集体,还能发挥专注优势,成为杰出人才。演员李国麟、泳坛传奇菲尔普斯都是ADHD患者,但当他们把“专注”用于热爱之事,往往能成就非凡。

学生们在上体育课 图源:新华社

因材施教,不用一把尺子量所有孩子

ADHD孩子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学校的教育初心和实践智慧。“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应是口号,而应落地为个性化的教育方案、灵活的教学安排和持续的正面引导。诚然,老师需要付出加倍的精力,但这个过程也在反哺教育者的专业成长。

“融合”,不仅在于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在于发自内心地接纳。学校不宜做被动的“接收方”,更不能在冲突中“和稀泥”,而要主动构建“支持共同体”,通过同伴支持小组、家长沟通会等形式,营造助力孩子共同成长的氛围。

国内已有很多随班就读的成功案例,背后是教师的智慧、同学的爱心和学校的担当。

同学们合作开展主题探究 图源:新华社

体系支持,各方一起“撑住”学校

单靠学校努力还远远不够。教育主管部门应在师资培训、特教资源、经费拨付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可引入医院、高校、心理机构的专业力量,建立跨学科协作机制,为融合教育提供更多援助。

让“随班就读”真正走向“随班成长”,是一场关于教育公平、人性关怀与社会文明的深度实践。我们期待的是,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被放弃,也不让任何一颗心被困在原地。

来源:青岛早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