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天傍晚时分,老朽依照友友的提问,随手写了一篇短文《补充三点》作为应答。没想到众多友友对这一内容挺感兴趣,并且“头条评论精灵”提出:“你还记得其他类似的传统手艺吗?分享一下吧!”
前天傍晚时分,老朽依照友友的提问,随手写了一篇短文《补充三点》作为应答。没想到众多友友对这一内容挺感兴趣,并且“头条评论精灵”提出:“你还记得其他类似的传统手艺吗?分享一下吧!”
老朽也确实想到了另一则,概述如下:
1949年那个寒冷多风的冬季,年幼的老朽随母亲第三次从天津来到北京,遂住进了西城区广宁伯街11号(蓝牌)的大杂院里。
“广宁伯”,这本就是个官宦的爵位。因此,原本这条小街上官僚富家的大宅门也有数处,但经商户却极少。
老朽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条小街东口路北的1号院,是家私营的煤铺。
院落并不大,南北进深也就15米吧,东西长度也不会超过25米。南边还盖起一座账房,占去不少面积。
早年间,一进煤铺大门,迎面就是堆成小山似的硬块煤,北京人管这叫碴子煤,一般百姓家中生火做饭还真用不起。这堆块煤的西边,就是煤球堆成的小山。
这家煤铺,大概就雇了两个伙计,因此,这些煤球都是另外请人加工制成的。
当时就有一种专靠手工“摇煤球”、凭体力讨生活的底层劳动者。
据说,这些人均来自河北定兴。换句话说,这些河北定兴的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主要就是靠“摇煤球”养家糊口。
这些体力劳动者,一般中等身材,壮实,又都是平头,面色黝黑。上身穿对襟盘扣的黑粗布衫,下着一条黑粗布的免裆裤,腰间扎一根布带子,脚蹬纳底黑布鞋。
他们每个人都随身肩扛着“四件套”工具:一长木柄方型最大号铲锹,一把长木柄“切刀”(老朽也不知这种工具的确切名称),即长木柄的端头是铁弯头,焊接着一块5寸宽、2尺长、厚约2分的铁板,下方开过刃,但不锋利;还有直径近3尺的柳条编织的大筛子,外加一个黄土烧制成的中号灰色花盆一一这便是劳动者的全部家当。
一般是把花盆扣在柳条筛底部的中央,用绳索固定住,再把这两样家伙什挑在大铁锹和“切刀”的顶端,全部扛在肩上,就走出去寻觅雇主了。
好像广宁伯街1号煤铺是有固定人员定期上门劳作的。
“摇煤球”的整个过程,也还是很有意思的。
那时候,小街里很少有车辆通行,平日里连行人都很少,再加上煤铺的南墙外本就有一长溜宽敞的土坡地,足够“摇煤球”的施展技艺了。
师傅首先把煤铺积攒的大量煤末子用大方锹撮成圆环状,中间还得放适量的黄土(为增加煤泥的粘度)。
在此需插一段话:当年的煤铺还有一项便民服务,各家各户所剩的煤末子,也可以随时送到煤铺,按重量换取等量的煤球,只需补少量的差价。
煤池内倒入清水,把黄土闷软后,师傅就不断地挥动大方锹,来回地搅拌、摔打这堆煤泥一一这可是重体力活,凡和过泥的人都懂一一直至师傅满意为止。
这时,师傅就用大方锹一铲一铲地将干煤末子均匀地撒在前文提到的这块南墙外的土坡地上(为的是尽快吸收湿煤泥中的水分)。然后将和好的煤泥一铲一铲地成排放置土坡地上。放好一排,师傅就用“切刀”摊开,用大方锹底抹平……如此这般,重复操作,直至把煤泥全部平摊在土坡地上。
师傅在摊平的湿煤泥上,再次用大方锹均匀地撒一层干煤末子(仍是为尽快地吸收煤泥中的水分)。
这时,师傅就可以手握“切刀”,开始下一步的工序了。
师傅穿着鞋的双脚,就可以踩在摊平的煤泥上,用大“切刀”先竖(南北向)再横(东西向)把整片摊平的煤泥“切”成了无数规规矩矩的小四方块一一“切”的速度不紧不慢,很有节奏感一一这道工序才真正显示出师傅的真功夫!
待整片煤泥全“切”好了,师傅就把那面柳条筛的正中放在花盆上,用大方锹撮两锹“切”成小方块的煤泥,放入筛子中。师傅即张开双臂,两只手分别握住两侧的筛帮,或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依照个人的习惯动作),用力不停地上下左右转圈摇动,让小煤泥块在筛子中不停地滚动、碰撞。如有粘连的煤泥块,就及时掰开。
这番操作,就跟正月十五手工摇制元宵的原理是一样的。筛子底部的花盆起着中心转轴的作用。
这些小方煤泥块在筛子中不停地滚动、碰撞,多余的棱角慢慢去掉了,“残渣”通过筛眼漏在地面,而经过考验的那些煤泥块,就逐渐显现出圆球状了。
这样连续用力地摇动了几十下后,煤球就基本定型了,而“摇煤球”的“摇”字。就是由此得名的。
一“锅”摇好了,师傅就把筛子端好,起身走到南墙根,把这些煤球摊倒在地上。
如此这般,反复操作,就将所有“切”成小方块的煤泥,全部“摇”成了基本定型的煤球了。
经过数天的风吹日晒,这批煤球很快就干透,又可作为成品出售了。
这即是最原始的、纯人工“摇”制煤球的整个过程。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这家煤铺就可以看出,所经营的内容也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
由最初的“摇煤球”,到后来百姓改为了烧机制煤球(煤铺即添置了电动机制煤球机),再后来百姓又开始使用蜂窝煤(煤铺又添置电动自动制蜂窝煤机)。以至家家户户使用煤气罐、管道燃气,煤铺才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怎么样?您觉得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来源:阿尔美食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