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栏·福见三明|数字科技守护文脉 智慧创新焕活古城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8 22:25 2

摘要:4月2日,夜幕笼罩下,泰宁古城九举巷里,身着明代服饰的“打更人”敲响巡夜梆子,与此同时,老厝屋檐下智慧烟感器红光闪烁。这座承载“汉唐古镇、两宋名城”记忆的古城,正借助数字化手段,探索历史文化保护新路径。

4月2日,夜幕笼罩下,泰宁古城九举巷里,身着明代服饰的“打更人”敲响巡夜梆子,与此同时,老厝屋檐下智慧烟感器红光闪烁。这座承载“汉唐古镇、两宋名城”记忆的古城,正借助数字化手段,探索历史文化保护新路径。

智慧消防

古城跳动“数字脉搏”

“智慧消防平台”在守护尚书第历史文化街区。

在古城综合消防站的智慧大屏前,消防员严汉勤向笔者演示“智慧消防平台”功能,数百个跳动的数据节点勾勒出尚书巷历史文化街区的“数字脉搏”。

这些跳动的“红点”,是热成像摄像头捕捉古建筑温度变化、水压传感器追踪管网波动、用电监测终端预警线路过载。“如果发生异常,系统能够及时预警,能有效避免古城火灾风险发生。”严汉勤介绍。

泰宁县针对古城街巷现状,投入660万元打造智能消防体系,由高空瞭望“天眼”、巷道热成像和200多个物联终端构成数字监测网络。同时,配置小型消防车、细水雾灭火装置,在背街小巷科学布设消火栓和微型消防站,形成“135”应急响应机制——1分钟接警、3分钟到场、5分钟处置。

数据平台

静态古建“开口说话”

在邹氏书院门前,泰宁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负责人戴先安打开手机微信,对准门前的铜牌上“二维码”轻轻一扫,屏幕即刻弹出这幢古建的介绍、修缮前后对比图及泰宁“杉阳建筑”特色描述。

邹氏书院是一幢明代建筑,毗邻尚书第,2022年被公布为泰宁县第三批历史建筑。近年来,泰宁县以“绣花式”功夫织补、“渐进式”修缮历史街区。“每栋古建都是一段历史,但由于它们是静态的,许多游客并不了解,数字化技术让它们‘开口说话’了。”戴先安说。

2023年,泰宁县与福建理工大学共建的历史建筑管理小程序,为泰宁县130余栋历史建筑建立“数字身份证”,包含其建造年代、营造技艺等20余项数据。游客只需要扫扫历史建筑门前的二维码,其“前世今生”立刻显示在手机屏幕上。

泰宁县历史名城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在操作历史文化资源管理平台。

同时,泰宁还建立了覆盖全县9个乡镇的历史文化资源管理平台,对文物、历史建筑等460余处文化遗产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全县2片历史文化街区、1个历史文化名村和11个传统村落完成倾斜摄影,通过多视角影像构建了真实、立体的数字模型,为全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平台的使用,不仅让人们更加了解泰宁古城,也让古城的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平台管理员邹声仪对此深有感触:“过去查阅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数据耗时费力,现在使用平台自动生成分析报告效率倍增。”

科技赋能

古今交响“双面绣”

泰宁古城数字化保护的深层价值,在古今交融中愈发凸显。

古城里数十幢“一乡一品”业态馆内,消防监控器与明清古建筑巧妙镶嵌一体,护卫古建消防安全;状元文化广场的LED屏循环播放《守护者说》的纪录片与宣传标语,“主角”是通过AI生成的可爱软萌卡通形象,成为市民与游客喜爱的“文化IP”。

“科技赋能不是冰冷的数据堆砌,而是让保护管理更加有力有效。”县城建交通局负责人说道,2024年古城累计排查老建筑720栋,整改隐患32处。人与科技共同保护,促进了古建活化利用升级,越来越多的传统业态回归到市井烟火。

当数字技术与历史文脉深度融合,传统文化不仅“延年益寿”,更能“返老还童”。在“十四五”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的推进中,泰宁从“数字脉搏”到“智慧大脑”,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以科技为笔,绘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时代答卷,以创新实践书写新时代历史名城保护的破题之钥。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