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湖南6岁男孩查出多动症,坚持吃哌甲酯半年后,情况如何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8 21:56 1

摘要:参考资料:[1]王彬彬,张晋雷,杨英阁.常规多动症药物联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对小儿多动症的治疗效果评价[J].罕少疾病杂志,2025[2]王玙,宋捷,郭碧丹,等.盐酸托莫西汀胶囊联合盐酸哌甲酯缓释片治疗小儿多动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临床合理用药,2025[3

参考资料:

[1]王彬彬,张晋雷,杨英阁.常规多动症药物联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对小儿多动症的治疗效果评价[J].罕少疾病杂志,2025

[2]王玙,宋捷,郭碧丹,等.盐酸托莫西汀胶囊联合盐酸哌甲酯缓释片治疗小儿多动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临床合理用药,2025

[3]周晓迅,黄国华.可乐定贴片联合盐酸哌甲酯控释片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效果[C]//重庆市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学会.临床医学健康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上海市同济医院;,2025

2014年,6岁的姜思宇是一名来自湖南的小男孩。由于刚断奶时父母便南下广州打工,爷爷奶奶又管不住他,姜思宇很早便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孩子王。方圆十里之内任何砸人家玻璃、烧火、上房揭瓦等调皮捣蛋的恶作剧中都少不了他的身影,也是因为“声名远扬”的缘故,许多父母都不让自家孩子和他玩的太近。眼下,姜思宇到了上小学的年纪。一想到大孙子去了学校怕是要捅出更大的篓子,爷爷奶奶便不由得一阵头痛。

9月2日,刚入学不到三天,姜思宇便已经初现端倪。坐在教室第二排的他屁股几乎没粘过凳子,上午第一节语文课,老师还在上面讲拼音,他便将桌上的橡皮撕成好几瓣,等老师一转身便偷偷朝周围同学扔去。见同学不搭理自己,姜思宇又拿起铅笔在课桌上无聊地画着火箭。没一会,同桌举手回答问题,趁他站起来答题的功夫,心血来潮的姜思宇还将椅子抽走,使其直接摔了个四仰八叉。全班顿时一阵哄笑,老师则气得把手中的粉笔摔成两截。虽然被要求罚站,但等老师背过身时,他又冲着全班同学的面做起了鬼脸。

放学后,老师对着前来接姜思宇回家的爷爷一阵劈头盖脸的“告状”,听得爷爷脸上一阵青一阵红,连连表示回去后一定严加管教。然而,真管得住早就不是这个模样了。面对爷爷老生常谈的那几句苛责,姜思宇是左耳进右耳出。挨完训后便一溜烟不见了人影,直到吃晚饭时,奶奶才在外面将他从一群熊孩子中提拎出来。

爷爷的训导似乎只维持了两三天,9月5日,姜思宇在学校又给老师添乱了。这天下午正在上体育课,老师宣布自由活动后,他便带着两个同学前往操场后的小树林掏鸟窝。等到体育老师闻讯赶来时,姜思宇已经爬到了树梢。老师见状脸都吓白了,连忙去找梯子帮忙。没成想梯子搬来后,姜思宇却轻车熟路地自己爬了下来。事后,体育老师将这一事情反馈到了班主任那里,姜思宇又挨了一顿训。

如果说前面只是小打小闹,那接下来这件事便让所有大人都捏了一把冷汗。2016年6月11日,一年级已接近尾声,姜思宇也在班上发展起了自己的“小团体”。这天下午,由于学校大扫除,不到三点半就早早放了学,无所事事的姜思宇便叫上几个同学去附近的水库游泳消暑。几人很快便换上泳裤下了水,起初还仅仅只是在岸边的浅水区域玩耍。没多久,感觉有些玩腻的姜思宇便怂恿着大伙儿去深水区“探险”,很快他便得到了好几个同学的响应。正当姜思宇一行人准备游往深水区时,水库的值班人员察觉到了异常。不仅将他们全部赶上了岸,还迅速报了警,这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而这件事的影响自然相当大,学校不仅责令姜思宇休学一个月反省,昔日的同学和伙伴也似乎被父母下了命令一般,对姜思宇噤若寒蝉。甚至连远在广州的母亲也临时赶回家,从爷爷奶奶手中接过了儿子的管教工作。在班主任的建议下,母亲回来后便立刻带着姜思宇去了趟市儿童医院。

母子俩很快到达儿童医院的心理行为科,了解到姜思宇的情况后,医生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检查和评估。结果显示他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测评仅为7分钟,远低于同龄男童平均水平(18分钟);多动冲动量表评分高达23分,超过临界值(≥18分);行为观察中,15分钟评估期内起身次数达12次,语言干扰行为6次。执行功能测验(如斯特鲁普测试)中,错误率高于标准值45%,反应时明显延迟。综合检查结果和近期表现,姜思宇最终被确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就是大众所熟知的多动症

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常在儿童时期出现。通常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活动过度和冲动控制差,具体包含上课坐不住、容易分心以及频繁打断他人讲话等症状。多动症其实并非“调皮”或“家教不好”,而是一种医学疾病,和大脑某些区域功能异常有关。且男孩的发病率要远高于女孩,症状也更加明显。其治疗手段包括行为干预、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如果能尽早识别介入,治疗效果将越好。

解释完病情后,医生进一步说道:“多动症大多与遗传因素有关,如果父母一方小时候存在相关特征,下一代患病的风险将显著增加。此外,对于多动症孩子而言,成长环境也十分重要。姜思宇因为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缺乏稳定的管教和情绪引导。长时间的“散养”状态使他形成了不受约束的行为模式,加之遗传影响,情绪调节能力本来就弱,进一步加剧了多动症的程度。”

说罢,医生对母亲能及时赶回家承接照顾的行为表示了赞许,并给姜思宇开具了哌甲酯用于治疗。这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常用于治疗儿童和青少年的多动症。其能阻断大脑中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使这些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停留时间更长,从而提高大脑前额叶的功能,增强注意力、控制冲动和减少过度活动。虽然是兴奋剂,但对多动症患者来说,反而能起到镇静和聚焦的效果,有助于减缓多动症患者的症状和改善学习表现。

回家后,母亲便立刻遵循医嘱开始严格管教起了姜思宇。不仅每天守着他按时服用哌甲酯,白天还会在学校附近随时待命,只要老师一个电话,她便第一时间赶到教室规范儿子的行为。为了让姜思宇能释放出多余的精力,每天放学后,母亲还会带他去公园前的空地上自由活动一番,等其精疲力竭了才回去吃晚饭。如此坚持了3个月后,姜思宇果然改变了不少。不仅不再破坏课堂纪律,甚至开始上课认真听讲。班主任也多次当着母亲的面赞叹道,姜思宇简直像换了个人。

面对儿子喜人的变化,母亲心里十分欣慰,同时也决心将这一套治疗措施继续保持下去。然而,正当她认为姜思宇即将恢复正常时,一场新的意外正在悄悄酝酿。2017年1月2日,下午的体育课上,在老师的安排下,姜思宇正和同学做着丢手绢的游戏。没一会,手绢落在了他的身后,席地而坐的姜思宇猛地站起,像平时一样跑得飞快。正当他即将抓到目标时,胸口突然“咯噔”一下,一阵异样的心跳打断了动作。姜思宇顿时停下脚步,低头扶着膝盖直喘粗气,心脏感觉像踩空了一拍。老师见情况不对,以为是跑猛了的原因,让他坐到场边歇了一会儿。虽然心跳没多久又恢复了正常,但下课后回到教室,姜思宇感觉整个人都提不起劲来,心口时不时还隐隐发紧。

放学后,姜思宇并没有将这一异常告诉母亲。直到3天后再次放学时,和母亲刚走出不到3公里,他忽然停住了脚步。此时姜思宇的胸口猛地一阵缩紧,心跳瞬间狂乱起来,像一头失控的野鹿在心里乱撞。他不由得倚靠着行道树蹲了下来,双手紧紧捂住胸口,脸色煞白,任凭额头上的冷汗直流。没一会,便感觉眼前一阵发黑,耳朵里只剩下自己剧烈的心跳声。见到儿子这番模样,母亲顿时吓了一跳,二话不说便抱着他前往了医院。

一系列检查过后,心电图检查提示其室性早搏频发,每小时达28次,最长一组出现三联律。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结果显示姜思宇全天总心搏数为115,300次,其中室性早搏累计达1,946次,占总心搏的1.7%,伴有短阵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最快心率达每分钟178次,最低心率为52次,节律波动大。综合各项异常指标和症状,姜思宇最终被确诊为频发室性早搏,伴阵发性心动过速,即大众常说的心律不齐

听闻这个结果,母亲顿时怔在了原地。她反复翻阅确认完检查报告后,不敢相信地问道:“这怎么可能?我儿子才7岁,此前只查出过多动症,并且近段时间已经恢复得很好了。而他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都没有任何问题,也不存在三高这样的基础疾病,怎么会突然心律不齐?是不是检查仪器出问题了啊?”

面对姜思宇母亲的疑惑,医生也感到一头雾水。按理来说,临床上7岁儿童出现心律不齐的情况十分罕见。难道姜思宇存在遗传性心脏病吗?带着疑问,医生详细询问了父母双方的家族心脏病史,但母亲矢口否认了,表示自己和丈夫家里从未有过任何心脏病患者。眼看调查即将进入死胡同,医生只好顺着多动症这条线索往下摸索。在仔细排查了姜思宇这半年来多动症的治疗方式后,终于发现了端倪。

医生摇了摇头,无比惋惜道:“哌甲酯虽然在治疗多动症上效果显著,但任何药物都是有副作用的。你儿子虽然一直规律服药,但是他的这2个致命的用药方法,无疑将良药硬生生变成了害人的毒药!这么吃哌甲酯,心脏不出问题才怪!”

那么,姜思宇在吃哌甲酯治疗多动症时,犯了两个什么错误,才导致了心律不齐的发生呢?

第一,长期超剂量服用哌甲酯,且未定期复查心电图

医生在回顾姜思宇的用药记录时发现,他在初诊确诊多动症后,母亲是按照标准剂量给姜思宇服的药。而短期内的确让姜思宇的课堂表现大为改善:能按时完成作业、不再频繁插话、课堂坐姿也端正了不少。母亲见状信心倍增,几乎将哌甲酯视为“神药”。

然而,仅仅两周后,母亲便改变了剂量。她认为“吃得多一点就能稳得久一些”,却全然不知哌甲酯作为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其作用机制并非“越多越好”。它通过阻断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使神经递质在脑内积聚,以提高前额叶的注意控制功能。然而这种“兴奋”作用并不止作用于大脑,也会波及心血管系统,尤其是对年幼的孩子,过量可使交感神经长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进而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诱发心律不齐,甚至严重者可能引发心源性晕厥。

更令人遗憾的是,姜思宇自服药以来,从未进行过一次完整的心电图检查,更没有做过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其实,按照治疗规范,对于长期服用哌甲酯的儿童患者,医生通常会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心电图随访,及时监测药物对心脏电生理的潜在影响。母亲对此完全没有概念,她一味关注“药效是否明显”,却忽略了隐藏在孩子体内的慢性负荷。等到心律问题爆发,身体已经积压了太多信号未被识别。

第二,擅自延迟服药时间,导致药效干扰夜间心脏节律

除了剂量上的问题,服药时间的安排也存在严重错误。医生进一步追问后得知,为了让姜思宇在晚间能够“继续安静地写作业、听话洗澡、不乱跑”,母亲在晚饭后还会再给他补一粒哌甲酯,有时甚至在晚上9点左右再偷偷补服半片,理由是“这样他睡前就不会再闹腾了”,而这恰恰是第二个致命失误。

哌甲酯的药效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一般持续4小时左右,但代谢并不完全与“安静”同步。服药后,体内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使得神经系统处于持续兴奋状态。这种状态对中枢神经有一定调控作用,但对心脏来说却是额外的负担。尤其在夜间,人体原本应进入副交感神经主导的“修复”阶段,心率逐渐放缓、节律趋于平稳。而此时药物仍在发挥作用,无疑会干扰正常的昼夜心律变化,使心率持续维持在高水平,打破原本稳定的电传导系统。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身体尚处于发育阶段,药物对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不可忽视。家长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表现,如出现胸闷、心悸、乏力、易怒、入睡困难等异常症状,及时与医生沟通并调整治疗策略,切勿“用药心急”而适得其反。只有在专业指导下,科学使用药物,才能既控制好多动症症状,又保护孩子的长远健康。

(《14年,湖南6岁男孩查出多动症,坚持吃哌甲酯半年后,情况如何了?》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彭医生科普健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