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心血管医学领域,有一个被无数患者铭记的名字。其便是葛均波,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心脏病学权威专家,更是一位愿为每一颗脆弱心脏“逆天改命”的医生。经他手抢救过的急性心肌梗死重症患者多达3100多名,成功率高达96%以上。此外,葛均波还主持了数十项国家重大科研
[1]王宇坤,袁宏伟,姚晓光,等.葛根及其化学成分治疗冠心病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OL].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12[2025-04-08]
[2]张馥麟,苏文革.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芍药甘草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机制[J/OL].中医临床研究,1-10[2025-04-08]
[3]高立豪,邱久纯,李龙炎.基于潜类别增长模型的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心血管健康评分发展轨迹刻画及影响因素[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5
在我国心血管医学领域,有一个被无数患者铭记的名字。其便是葛均波,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心脏病学权威专家,更是一位愿为每一颗脆弱心脏“逆天改命”的医生。经他手抢救过的急性心肌梗死重症患者多达3100多名,成功率高达96%以上。此外,葛均波还主持了数十项国家重大科研课题,推动并实现了我国心血管医学从“追随”到“引领”的跨越。
1962年,葛均波出生在江苏常熟一个普通农家。年幼时的一次骨折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由于摔伤严重,再加上当地缺医少药,小小年纪的他只能忍着疼痛辗转求医。直到一位老中医用草药和推拿将他的骨折治好,葛均波才没有落下终身残疾。而这段经历在年幼的葛均波心中播下了种子,他将来也要做一名能救人于水火的医生。
正是因为这份朴素的愿望,葛均波一路求学不辍。16岁考入青岛医学院,后进入山东医科大学深造,获得硕士学位。1990年,他作为国家公派人才赴海外攻读博士,并在德国、美、日等多国进修心血管介入治疗,成为国际认可的心脏病专家。1995年,葛均波已在国外某著名大学医学院担任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年薪优渥、待遇优厚。但面对祖国心血管领域的技术空白,他毅然辞去工作,携家人归国。
刚回国那会,葛均波接手的是中山医院一个青黄不接的心血管研究团队,由于设备落后、人员匮乏,项目几乎濒临停滞。面对质疑他扛下了一切,并表示:“我是回来干实事的,不是享受的。”之后,葛均波不仅自掏腰包带回国外先进技术资料,还亲自对团队成员逐一培训。在他的带领下,中山医院很快完成了首例心脏移植手术,并开启了我国心脏介入治疗方面的新纪元。
2020年,MitraClip这种用于微创二尖瓣修复的新器械刚在国内获批。由于操作流程复杂、国内尚无先例,许多医生都不敢轻易尝试。但葛均波早已胸有成竹,原来,早在八年前,他就已经和团队完成了亚洲首例MitraClip手术。
于是,国内首例MitraClip手术的重担自然落到了他的头上,患者是一名73岁的老人,由于重度心衰再加上肾功能不全,常规的开胸手术风险极高。不过,在葛均波的妙手回春下,他成功操控导管,通过微创方式将MitraClip精准送至二尖瓣反流处,使其稳稳夹合前后瓣叶。手术结束后,患者的反流明显缓解,并于不久后恢复出院。
而葛均波的“医者仁心”远不止于此,相传中山医院的心导管室有个“永不关灯”的传说。即每天都有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重症患者,有的连夜赶来只为一线生机。而他永远为这些患者留一盏灯,不管多晚都会进行救治。按葛均波的原话说:“我不会拒绝任何一个努力想要活下去的生命。”
正如2016年,曾有一名来自河北石家庄的年轻女子突发胸痛,她甚至一度被当地医院下了“回天乏术”的诊断,而家属得知葛均波的大名后,连夜把她送到了中山医院。当时虽然已是凌晨三点,接到电话后,葛均波仍立即穿好衣服第一时间赶回了医院。在连续进行4个小时高难度的冠脉介入手术后,最终将患者从鬼门关里拉了回来。事后,家属对葛均波的感激无以言表。而他只是淡然一笑,说道“我只是尽了一个医生该做的事。”
除了手术台上,葛均波也无数次在特殊场合挺身而出。2013年,他在坐飞机出差时,遇到一名乘客突发房颤合并心衰,空姐广播寻找医生,葛均波便毫不犹豫地站起来。凭借随身携带的急救药包,他成功稳定住患者的生命体征,直到飞机落地安全送往医院。
这还不算最夸张的,2014年,由于腰椎旧疾复发,骨科的同事建议葛均波卧床休息一段时间。结果刚申请休假第二天,院里便来了一台高风险手术只能由他负责。葛均波没有推辞,次日便坐着轮椅登上了导管室,手术持续了两个小时,而他也一直没有休息,甚至连水都没喝过一口。
而作为顶尖的心内科专家,葛均波从不把“手术成功”视为病症的终点。在他看来,真正治愈患者的是术后生活方式的改变。他发现不少患者术后几年内很容易再次复发心梗,每次复发时,死亡率便会显著提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这些年葛均波院士一直专注于冠心病患者术后生活方式的研究。在对比了成千上万的病例,以及多其中诸多患者进行回访调研后。冠心病患者的术后养护方法也逐渐有了眉目。经由归纳整理后,葛均波多次在公共场合如此分享道:“不少冠心病患者做完支架手术后,都只知道要注意清淡饮食、戒掉烟酒和保持运动,却往往容易遗漏这一个细节,正是这个细节一点点将冠状动脉再次带入了绝境,只要按照我说的坚持下去,你的血管保证健康无虞......”
那么,葛均波院士所说的这一个细节是什么呢?
在心血管疾病的术后康复过程中,运动一直是一个绕不开的核心话题。不少患者在手术之后变得格外谨慎,甚至惧怕活动,担心会“动坏了心脏”;也有一部分人则反其道而行之,急于恢复体能,盲目参与强度较大的锻炼。实际上,正确而科学的运动不仅不会加重病情,反而能加速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葛均波院士在长期的临床随访和研究中发现,很多心血管术后患者复发的原因,往往并不是药没吃好、饭没吃对,而是在运动上出了问题。要么完全不动,导致身体功能进一步退化;要么运动方式不当,反而诱发新的风险。因此,如何科学、安全地运动,是每一个心血管病人术后必须面对的课题。
在众多运动方式中,葛均波尤其推荐中国传统养生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这些传统项目具有温和、稳定、节奏缓慢的特点,特别适合心脏病人,尤其是中老年人群体。相比于跑步、跳绳、打球等对心肺系统刺激较大的运动方式,这些传统养生法更注重呼吸调节、肢体舒展和情绪疏导,能够在不增加心脏负担的情况下,改善循环系统的功能。
太极拳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运动之一,动作缓慢、连贯、松柔而不失力量,能够有效锻炼下肢肌肉、提升肺活量,同时对神经系统有良好调节作用。八段锦则以八个固定动作组成,简便易学,对呼吸、消化、循环系统均有调和功能,适合居家练习。五禽戏模仿动物的动作形态,强调身心互动,也是一种富有趣味性的选择。
在临床实践中,有不少患者通过坚持练习这些传统养生运动,恢复速度明显提升。一位70多岁的冠心病术后患者,起初不敢活动,总担心“动多了会心跳加快”。在医生建议下,她开始练习简化版的八段锦,每天10到15分钟。一个月后,不仅精神状态改善,睡眠变好,连原本经常出现的心慌也大大缓解了。
当然,尽管这些运动相对安全,但也并非适合所有人一开始就盲目练习。患者在术后应由专业医生进行身体评估,根据个人病情制定运动计划。初期建议从最基础、时间最短的动作开始,逐渐增加练习时间和强度。同时要注意避免在空腹、饭后或情绪波动剧烈时运动,动作中保持呼吸深而缓,做到动静结合、循序渐进。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养生运动除了能带来生理层面的改善,还能在很大程度上调节患者的情绪状态。心血管疾病患者常伴有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长期压抑容易造成血压波动、血管收缩,从而加重病情。通过太极、八段锦这类运动中“调身、调息、调心”的过程,患者能够在身心双修中获得真正的康复。
运动是药,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对心脏病术后的人来说,学会科学运动,是术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养生运动正是连接现代医学与日常生活的一座桥梁,它不仅安全易行,更能唤起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与主动修复的意识。
在中国顶尖心血管专家的临床经验支持下,这些古老的“内功法”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患者术后康复的选择。适合的运动不在于激烈与否,而在于是否能长期坚持,是否能真正与身体对话,让每一次舒展都成为血管修复的良药。
(《回顾:冠心病患者术后如何科学养心,这位62岁院士的建议,建议了解》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彭医生科普健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