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报拉响!多家毫米波雷达供应商登 “欠款榜”,红海绞杀再升级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09:32 1

摘要:此外,已经进入破产审查阶段的纵目科技,期末账面余额为23.44万元,坏账计提理由显示为预期无法收回。另一家北京道锐达(母公司为行易道),期末账面余额为15.11万元,坏账计提理由显示为强制执行中。

车载毫米波雷达赛道正在进入洗牌周期。

8月,雷科防务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披露多家合作客户的坏账处置进展。其中,安智杰的期末账面余额为10.1万元,坏账计提理由显示为判决结果执行中。

此外,已经进入破产审查阶段的纵目科技,期末账面余额为23.44万元,坏账计提理由显示为预期无法收回。另一家北京道锐达(母公司为行易道),期末账面余额为15.11万元,坏账计提理由显示为强制执行中。

截图来自上市公司2025年半年报

公开资料显示,雷科防务的智能网联业务之一就是聚焦毫米波雷达测试,包括提供毫米波雷达测试仪以及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测计量全生命周期的仿真测试解决方案。

半年报显示,在毫米波雷达量产测试方面,雷科防务与华为、比亚迪等行业龙头达成重要合作;不过,上半年,该公司的智能网联业务营收为699.84万元,同比下滑20.00%。

由于测试设备属于行业的前置投入,也侧面印证了毫米波雷达市场的寒意。同时,这些企业几十万元的货款都无法正常支付,也凸显市场的“红海”危机。

事实上,通过价格战博取销量,甚至是牺牲利润来换取市场份额,是过去几年的行业常态。而上述这些毫米波雷达初创公司,也都曾风光无限,并且还拿到不少融资。

其中,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的破产审查申请已经在今年4月正式提交法院,这家公司从全景环视切入市场,并逐步扩大到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以及ADAS算法。

在毫米波雷达产品方面,从早期进入问界供应链,到4D雷达量产上车,纵目科技曾经也是中国本土供应商的头部玩家之一。但增收不增利、长期持续的高研发投入,以及业务扩张最终导致现金流断裂。

安智杰是成立时间(2016年)较早的一家本土毫米波雷达厂商,创始人及核心团队来自联发科。公司从后装和准前装雷达市场起家,并且逐步扩展到ADAS规控算法。

2022年,公司拿到了C轮过亿元融资。投资方更是公开表示,安智杰已经拿到东风、长城、长安等主流主机厂100多个定点项目,且已实现商用车、乘用车的批量出货。

此后,安智杰还基于地平线平台,在东风系(岚图)、五菱等品牌拿到量产项目。比如,岚图318车型(2024年6月上市)搭载的地平线征程3方案,就是安智杰提供1V5R方案。

而在岚图,除了安智杰,还有东软睿驰、鉴智、华为等多家供应商在抢单。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历史融资金额,安智杰都处于下风。同时,318这款车的销量也是平淡无奇。

此外,安智杰公司内部架构也开始出现一些变化。2023年4月,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TO唐伟(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工学博士)退股;2025年6月,公司董事长张勇不再兼任总经理;同时,中际旭创控股孙公司-君歌电子变更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35%。

有意思的是,公开信息显示,今年上半年,君歌电子的业绩(倒车雷达、全景环视摄像头)也出现倒退。1-6月公司实现营收2.58亿元,同比下滑7.53%,净利润亏损109.35万元(上年同期为盈利1308.22万元)。

而北京道锐达的母公司行易道,成立于2014年,创始人曾在中科院电子所学习工作11年,2010年从中科院离开后创立行易道。道锐达则是成立于2018年,北京亦庄创新股权投资中心参与了首轮战略投资。

按照官方的消息,截至2022年底,行易道完成了近亿元C+轮融资;在市场部分,2019年实现了后装和前装商用车AEB的交付。此后,该公司开始在出海市场寻求新的突破机会。

从2021年10月开始,行易道正式为韩国某整车企业提供ADAS系统量产产品,总计订单有百万颗,并宣称是国内毫米波雷达企业首次实现乘用车前向雷达量产供货。半年后,该公司开始向越南造车新势力VinFast顺利交付首批毫米波雷达。

不过,和其他同行类似,公司依然面临不少危机。尤其是今年7月开始,行易道和道锐达陆续出现一些状况,包括被监管机构勒令限期补缴社保、公司及高管被法院千万元级别款项和限制消费令。

事实上,这也是当下市场的缩影。

众所周知,作为上一轮入门级L2普及而受益的毫米波雷达赛道(比如,1V1R、2R盲区甚至是1V5R等等),在国产化替代的风口之下,国内市场蜂拥而至数十家毫米波雷达初创公司。

尤其是2020年底开始,此前几乎垄断中国市场的外资Tier1受困于芯片断供影响,而导致无法向中国车企按时按量供应商毫米波雷达。其中,部分车企采用了后装补齐的策略,而部分车企则是启动了国产供应商替代。

同时,国产方案(尤其是国产芯片)在成本上的巨大优势以及对亏损(持续烧钱掐抢份额)的容忍程度,也导致统外资供应商无法在短期内适应车企降本要求。

但,由于车规级前装市场门槛较高,加上中低端产品价格战横行,大部分厂商很快被市场淘汰。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国内仅有森思泰克(被海康收购)、承泰科技(比亚迪单一大客户)、赛恩领动(4D雷达上车蔚来系)等少数几家幸存。

同时,来自德赛西威、华为、经纬恒润、华域等传统Tier1以及部分规模较大的玩家,也在给初创公司的生存施加巨大的压力。此外,包括博世、大陆集团、海拉、法雷奥等外资Tier1依然还在继续坚守阵地。

而本轮洗牌的核心,还是部分厂商上车规模化受阻、持续亏损导致的现金流断裂。背后的最大诱因则是产能过剩、供需不平衡导致的价格战。这也可以从承泰科技的港股IPO材料中可见一斑。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舱外毫米波雷达交付2868.08万颗,相比2022年同期增长超60%。

但,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也导致雷达价格逐年下降。“量增价跌”,既是行业的常态,但也同样埋下了巨大的潜在风险。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承泰科技毫米波雷达产品的销量分别为22.10万台、75.38万台和187.51万台,平均售价分别为249元/台、204元/台和184元/台,单价连年下滑,也基本反映整体市场的价格趋势。

此外,2022年、 2023年及2024年,该公司净亏损分别为人民币79.2百万元、人民币96.6百万元及人民币21.8百万元;同时,经营活动所用现金流量净额连续三年均为负值。

对此,承泰科技披露的公开材料显示,公司所处的行业竞争激烈,客户在作出采购决定时,往往非常重视价格因素。部分大客户对性能和价格设有严格要求,议价能力非常强。

同时,客户可能会在生命周期内要求价格下调。智驾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加上市场上的OEM数量不多,价格压力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更为重要的是,竞争对手仍在不断冒出。对此,承泰科技也坦言,“公司面临成熟从业者和市场新进入者竞争,当中很多竞争对手拥有比我们更多的财务、技术及营销资源。”

其中,作为中国本土汽车智能化软硬件的行业龙头,德赛西威的毫米波雷达产品已经陆续在奇瑞、广汽、一汽等车企实现规模化量产交付。而华为则是凭借在鸿蒙智行以及其他车企的合作,出货量也实现快速增长。

不过,和其他绝大部分初创公司相比,承泰科技是“幸运”的,也是上一轮洗牌中幸存的极少数代表之一。

数据显示,2022年、 2023年及2024年,承泰科技来自客户A(第一大客户-比亚迪)的收益分别为人民币47.2百万元、人民币142.9百万元及人民币325.8百万元,分别占总收益的81.9% 、91.3%及93.6%。

出货量方面,2022年至2024年,承泰科技毫米波雷达产品的销量分别为22.10万台、75.38万台和187.51万台,占据本土供应商前装出货规模的第一阵营;公司营收也从0.58亿元快速增长至2024年的3.48亿元。

但持续烧钱状态并没有得到扭转。2024年,承泰科技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负的6,981万元,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负债净额达到3.26亿元,相比2022年大幅增长114.05%。

此外,在比亚迪,承泰科技还面临来自海康汽车电子(森思泰克)、弗迪科技(比亚迪体系内供应商)的持续竞争压力。

而海康汽车电子的经营压力也不小,公开数据显示,该公司2024年的收入为34.64亿元,净利润仅为2369.50万元,资产负债率更是高达94.26%。

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看来,随着本轮高阶智驾普及窗口期的打开,国内毫米波雷达市场的格局将会进一步重构,尤其是价格竞争(车企降本压力)加剧,供应商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大。

来源:高工智能汽车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