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闻联播》作为中央电视台的王牌节目,凭借极高的全国收视率与权威性,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成为衡量主持人专业能力的 “试金石”。能够长期担任这档节目的主持人,无疑是对其专业素养的高度认可。李梓萌便是其中的代表 —— 自 2006 年至今,她已在《新闻联
《新闻联播》作为中央电视台的王牌节目,凭借极高的全国收视率与权威性,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成为衡量主持人专业能力的 “试金石”。能够长期担任这档节目的主持人,无疑是对其专业素养的高度认可。李梓萌便是其中的代表 —— 自 2006 年至今,她已在《新闻联播》主播岗位上坚守 20 年,出镜率稳居前列,以沉稳的台风、清晰的口齿赢得观众信赖。然而,这位央视资深主持人,却有着不少 “反差” 标签:48 岁仍在租房居住,曾因 “太年轻” 戴假发主持,还常因 “嘴瓢” 被调侃 “贷款上班”。这些看似 “不寻常” 的背后,藏着她对职业的敬畏、对生活的通透,以及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坚守。
启蒙之路:小学老师点亮主持梦想
在如今兴趣培训班遍地开花的时代,家长们热衷于为孩子报名各类课程,核心目的之一便是发掘孩子的潜在天赋,为未来发展铺路。李梓萌的主持天赋,正是在小学时期被一位老师点亮 —— 她就读于沈阳市和平区第一小学时,遇到了班主任蒋秀英。这位看似普通的小学老师,在语文教学领域有着独特的方法,尤其擅长挖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蒋秀英发现,李梓萌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逻辑清晰、表达流畅,且对朗读、演讲有着浓厚兴趣,便有意识地培养她。老师会单独指导李梓萌练习朗诵技巧,纠正她的发音与语气;鼓励她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帮她修改演讲稿,甚至陪她熬夜排练。在蒋秀英的悉心指导下,李梓萌的演讲与主持能力飞速提升,多次在区级、市级比赛中获奖。多年后,已成为央视名嘴的李梓萌,仍多次在采访中提及这位启蒙老师:“蒋秀英老师是沈阳市最优秀的语文老师,要是没有她的教导和栽培,就没有今天的我。”
这段启蒙经历,在李梓萌心中种下了 “成为主持人” 的种子。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她从中学时期便开始针对性地提升自己 —— 每天坚持晨读,锻炼口齿清晰度;观看各类电视节目,学习主持人的台风与表达技巧。1996 年,李梓萌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以辽宁省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正式踏上通往主持行业的道路。
央视进阶:从实习生到《新闻联播》主播的蜕变
对于有志于进入央视的学生而言,北京广播学院是公认的 “优质跳板”—— 这所学校与央视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优秀学生能获得宝贵的央视实习机会。李梓萌深知这个机会的重要性,进入大学后,她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课堂上认真学习专业理论,课后主动参与校园广播、晚会主持等实践活动,积累主持经验。
大三那年,李梓萌顺利获得央视实习资格。进入央视后,她没有因 “名校光环” 放松警惕,反而更加勤勉 —— 每天提前到岗,帮前辈整理资料、校对稿件;工作间隙,仔细观察资深主持人的播报技巧,记录下 “语速控制”“情绪调节” 等关键要点;遇到不懂的问题,会主动向同事请教,哪怕是最基础的 “镜头感培养”,也会反复练习直到满意。这种 “抢着学、主动做” 的态度,让她在实习生中脱颖而出,为后续留任打下坚实基础。
2000 年,央视计划推出一档全新栏目,面向年轻主持人招募主创团队。这对当时仍在实习的李梓萌而言,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 —— 竞争者不仅有众多实习生,还有不少已入职的年轻主持人,大家都想抓住这个 “快速成长” 的机会。李梓萌没有退缩,她认真准备面试材料,反复打磨试镜片段,在足足三轮面试、两轮试镜中,凭借稳定的发挥、清晰的思路,以及对栏目的独特见解,最终成功拿到入职 offer,正式成为央视一员。这一年,她仅 23 岁,比同期很多同学更早实现了 “央视梦”。
入职后的李梓萌,职业晋升速度堪称 “快速”。她先后参与多档新闻栏目的主持工作,从民生新闻到时政报道,不断拓宽主持领域,专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2006 年,仅用 6 年时间,她便凭借出色的表现,被选中成为《新闻联播》主持人,站到了央视新闻播报的 “最高舞台”。
职业挑战:戴假发与 “被扣钱” 的背后
《新闻联播》作为直播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极为严苛 —— 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有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更要具备符合节目调性的沉稳气质。刚加入《新闻联播》时,李梓萌便遇到了第一个职业难题:“太年轻” 引发的信任危机。
在大众认知中,重要新闻节目主持人往往需要一定的年龄沉淀,年轻主持人容易被认为 “缺乏经验”“不够稳重”。这种质疑,让李梓萌在初期主持时承受了不小的压力 —— 有观众反馈 “她看起来太年轻,播报时政新闻不够有说服力”,甚至有合作方私下表示 “希望换更资深的主持人”。为了打破这种偏见,李梓萌想出了一个 “笨办法”:戴假发 “显老”。
她特意挑选了一款发型偏成熟的假发,戴上后视觉年龄明显增加,整体气质也更显沉稳。这个看似简单的举动,却有效缓解了观众的质疑,让她逐渐在《新闻联播》站稳脚跟。此后多年,即便李梓萌年龄增长,自身头发也能打理出成熟发型,她仍坚持佩戴这款假发 —— 用她的话说,“观众已经习惯了这个形象,突然更换会让大家觉得出戏,还是保持熟悉感更好”。这款假发,也成了她职业生涯中的一个独特 “符号”。
除了 “形象争议”,李梓萌还因 “嘴瓢” 被网友调侃 “贷款上班”。网传央视有明确规定,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念错一个字或说错一句话,会被罚款 200 元。而李梓萌因主持节目多、工作量大,偶尔会出现口误,被扣钱的情况时有发生,便有网友开玩笑称 “她赚的工资可能不够扣,是在为爱发电”。
事实上,这些 “口误” 并非源于不敬业。《新闻联播》的稿件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很多重要新闻是临时收到、临时修改的,有时甚至在直播前几分钟才确定最终内容。李梓萌曾在采访中透露,为了跟上节奏,她常常需要在短时间内熟悉大量新内容,偶尔出现细微口误难以完全避免。这种 “高压下的失误”,恰恰反映了她的工作量之大 —— 除《新闻联播》外,她还参与其他多档新闻栏目的主持、策划工作,每天需要处理海量信息,工作强度远超外界想象。即便如此,她仍始终保持着对职业的敬畏,每次直播前都会反复熟悉稿件,尽最大努力减少失误。
生活选择:48 岁租房与未结婚的通透
相较于事业上的 “高光”,李梓萌的个人生活则显得格外低调,甚至有些 “不寻常”——48 岁的她,至今仍在租房居住,也未步入婚姻殿堂。这两个选择,曾引发不少网友好奇:“央视主持人收入不低,为何不买房?”“这么优秀的女性,怎么还没结婚?”
面对这些疑问,李梓萌的回答坦诚而通透。关于租房,她表示 “目前没有买房的必要”—— 工作地点固定在央视附近,租房能节省通勤时间;且她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是 “舒适即可”,租房也能满足需求,没必要背负房贷压力。而关于婚姻,她直言 “没有遇到对的人,所以不会勉强自己”。外界猜测她 “因工作太忙没时间谈恋爱”,其实并非完全准确 —— 李梓萌确实热爱工作,会将大量精力投入其中,但她也会留出时间陪伴家人、发展个人爱好,只是在婚姻这件事上,她坚持 “不将就”,认为 “婚姻需要缘分,遇到合适的人才能组建幸福的家庭,否则不如保持单身状态”。
鲜为人知的是,李梓萌的家人也在默默支持她的事业。由于《新闻联播》对主持人的着装有着严格要求 —— 需端庄得体、符合节目调性,且不能频繁更换风格,李梓萌很难买到完全契合需求的成品服装。她的母亲得知后,便亲自学习服装设计与制作,根据节目要求、季节变化,为她手工缝制各类正装。这些衣服不仅合身舒适,还融入了母亲的心意,让李梓萌在镜头前展现出更鲜活、自然的形象。
如今,48 岁的李梓萌,依旧每天穿梭于央视大楼,在《新闻联播》的主播台后,用清晰、沉稳的声音播报新闻;闲暇时,她会与家人小聚,或静下心来阅读、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她没有因 “租房”“未婚” 而焦虑,也没有因外界的议论改变自己的生活节奏,始终以通透、从容的态度面对职业与人生。
在一次行业论坛上,李梓萌曾说:“作为新闻主持人,最重要的是坚守初心,把每一次播报都做到最好;作为普通人,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被外界标准绑架。” 这句话,或许正是她职业生涯与人生选择的最佳注解。未来,这位《新闻联播》的坚守者,还将继续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用专业与热爱,诠释着 “主持人” 与 “自我” 的双重价值。
来源:智驱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