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心理学真相:为什么总把事情想最糟?你的海马体在循环播放恐怖片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8 20:45 2

摘要:一件还没发生的事情,你却早已在脑海里预演了它最坏、最糟、甚至最离奇的结局?一句无心的话,被你反复咀嚼,最终解读出满满的恶意?一次小小的失误,在你心中却被放大成无法挽回的灾难?

文|袁淑秀

你是否也常常陷入这样的内心剧场:

一件还没发生的事情,你却早已在脑海里预演了它最坏、最糟、甚至最离奇的结局?一句无心的话,被你反复咀嚼,最终解读出满满的恶意?一次小小的失误,在你心中却被放大成无法挽回的灾难?

你拼命想停下来,告诉自己“别胡思乱想”,但那个悲观的念头就像失控的列车,轰隆隆地碾过你的理智,将你拖入焦虑、恐惧的深渊。

我们常常将这种倾向归咎于性格悲观、缺乏安全感,或是简单的“想太多”。

但今天,我想和你分享一个可能让你感到既惊讶又释然的心理学真相:

这种“凡事先往最坏处想”的习惯,很大程度上,并非仅仅是性格使然,而是你的大脑深处,有一个关键的记忆处理中心——海马体,正在像一个失控的放映员,为你循环播放着定制的“恐怖片”。

是的,你没听错。那些让你心惊肉跳、冷汗直流的“最糟情景”,很可能就是你的海马体,基于过往的负面记忆碎片、或是对未来的恐惧想象,精心剪辑并反复“上映”的内心电影。

海马体的“偏心”:为何钟爱“恐怖片”?

海马体,这个位于大脑颞叶深处、形似海马的小结构,是学习和记忆系统的核心枢纽。

它不仅负责编码新的信息,形成长期记忆,更关键的是,它还负责在需要时提取这些记忆,并将它们置于特定的情境(时间、地点、关联事件)中。它就像我们大脑的“档案管理员”兼“场景搭建师”。

然而,这位管理员似乎有点“偏心”。出于生物进化的生存本能,大脑对负面信息、潜在威胁往往更为敏感(这被称为“负性偏差”)。

因此,那些与恐惧、焦虑、痛苦等强烈负面情绪相关的记忆,往往会被打上更深刻的“标记”,更容易被海马体优先提取和巩固。

海马体不断地提取那些负面记忆或想象中的灾难场景,并将它们投射到当前的现实或未来的预期中。

每一次“播放”,相关的神经通路就被再次强化,使得下一次更容易、更快地被触发。

这就像在反复观看同一部恐怖片,每一次都让你心跳加速,手心出汗,久而久之,你甚至会觉得,电影里的情节就是即将发生的现实。

我们恐惧的事,往往不是现在发生,而是未来可能发生,或者根本不会发生的事。我们饱受想象之苦,远甚于现实之苦。

这恰恰点出了海马体这部“内心恐怖片”的症结所在。

“恐怖片”的连锁反应:认知扭曲与情绪漩涡

海马体的这部“恐怖片”一旦开始循环播放,就不仅仅是影响我们的记忆提取,它还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扭曲我们的认知,并将我们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

灾难化思维:这是最直接的后果。大脑沉浸在最坏的脚本里,自然会倾向于将任何小问题都解读为大灾难的预兆。一点风吹草动,都被视为风暴来临的信号。

情绪性推理:“我感觉很焦虑,所以事情一定很糟糕。” 我们错误地将强烈的情绪感受当作了客观事实的证据。海马体播放的“恐怖片”引发了恐惧,我们便认为恐惧本身就证明了危险的存在。

选择性抽象:我们只关注情境中符合“恐怖片”剧本的负面细节,而忽略所有积极或中性的信息。就像戴上了一副只能看见黑色的眼镜。

过度概括:一次失败或不愉快的经历,被海马体反复提取后,就可能被泛化为“我总是失败”、“坏事总发生在我身上”的普遍规律。

这些认知上的扭曲,与海马体循环播放的负面信息相互强化,共同构建了一个难以挣脱的心理闭环。

我们被困在自己制造的“最糟世界”里,感到无助、焦虑、精疲力竭。

停止循环放映:三招独特的“心影”调控术

要打破海马体这部“恐怖片”的循环魔咒,我们需要运用一些巧妙的心理技术,不是强硬地去“禁止”它播放,而是智慧地去“切换频道”、“调整焦距”和“引入新素材”。

以下是我为你量身打造,并赋予独特命名的三招“心影”调控术:

1、“记忆光影”对冲法

海马体偏爱负面记忆,那我们就主动、刻意地去“打捞”和“点亮”那些被忽略的、积极或至少是中性的“光影”记忆,用它们来对冲、平衡当前循环播放的“阴影”。

当你觉察到自己又开始预演“最糟结局”时,立刻暂停。

问自己:“关于类似的情况,或者在过去,有没有过任何一次,结果并没有那么糟?甚至还不错?或者至少是平稳度过的?”

努力去回忆一个具体的、哪怕只是微小的正面或中性案例。

一旦找到,就像给这个记忆“打上聚光灯”,尽可能生动地、细节化地去重温它:当时的场景是怎样的?你的感觉如何?事情是如何顺利解决或平稳过渡的?

让这个“光影”记忆在脑海中停留足够长的时间,感受它带来的不同情绪。

这个过程,是在主动训练海马体提取不同类型的记忆,打破单一负面循环的垄断,为你的“记忆库”引入平衡的光线。

2、“可能性万花筒”拓展术

“想最糟”是将可能性聚焦于黑暗的单一端点。我们要像转动万花筒一样,有意识地拓展视野,看到除了“最糟”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五彩斑斓的光谱。

拿出一张纸或打开备忘录。当你陷入“最糟”预设时,把它清晰地写下来,称之为“深黑脚本”。然后,强迫自己思考并写下:

“耀金脚本”: 这件事最理想、最美好的可能结局是什么?(允许自己大胆想象)

“灰度脚本”: 最有可能发生的、不好不坏、比较平淡或中性的结局是什么?(力求客观)

“蓝天脚本”: 一个稍微有点挑战,但通过努力可以克服,并最终导向积极方向的结局是什么?

“绿地脚本”: 一个需要调整预期,但最终可以接受,并从中有所学习或收获的结局是什么?

至少写出3-5种不同的可能性脚本。

重点在于过程,这个主动构思不同可能性的过程,本身就在激活大脑前额叶皮层(理性脑)的功能,对抗杏仁核(恐惧中枢)和海马体的负面循环。

它让你看到,未来并非只有一条通往悬崖的路,而是有着多种路径的广阔原野。

3、“现实坐标”定位练习

“想最糟”常常让我们脱离当下的现实,漂浮在恐惧的想象中。

我们通过调动感官,将注意力强行拉回到此时此地、客观存在的“现实坐标”上,切断与虚幻“恐怖片”的连接。

当“恐怖片”开始上演,感觉自己要被卷走时,立刻启动你的“现实坐标”定位系统:

视觉坐标:快速扫视周围环境,在心里默念或轻声说出你看到的5样具体物品的名称和颜色(例如:“白色的墙壁”、“绿色的植物”、“黑色的键盘”……)。

听觉坐标:仔细聆听,分辨并说出你当下能听到的4种真实声音(例如:“窗外的鸟叫”、“自己的呼吸声”、“电脑风扇声”、“远处汽车声”……)。

触觉坐标:感受身体与外界的接触,描述出3种触觉感受(例如:“脚踩在地板上的坚实感”、“手指触摸桌面的冰凉感”、“衣服贴在皮肤上的柔软感”……)。

嗅觉/味觉坐标:留意空气中的气味或口中的味道,说出2种感官印象(例如:“闻到淡淡的咖啡香”、“口中还有刚才喝水的清淡感”……)。

做一个简单的身体动作并感受它,比如用力握紧拳头再松开,感受肌肉的紧张与放松,说出1种身体感觉。

这个5-4-3-2-1感官定位练习,能迅速将你的意识从飘渺的恐惧想象,锚定在坚实的当下现实中,如同给漂泊的心灵抛下一个沉重的锚,中断那部虚构的“恐怖片”。

结语:做自己心影院的智慧导演

如果你也常常被“总把事情想最糟”的模式所困扰,请记住,这并非你性格的缺陷,更不是命运的诅咒。

这很可能是你大脑海马体这位“记忆管理员”,在用一种过度警惕的方式,试图保护你,却不小心让你陷入了循环播放“恐怖片”的困境。

但你并非只能被动观看。你拥有改变“片单”、甚至成为自己“心影院”智慧导演的潜力。

运用“记忆光影对冲法”,为你的记忆库引入平衡之光;转动“可能性万花筒”,拓宽你对未来的视野;启动“现实坐标定位练习”,将自己牢牢锚定在当下。

这需要练习,需要耐心,更需要对自己多一份理解和慈悲。

每一次你有意识地中断负面循环,每一次你主动选择看到更多的可能性,都是在重塑你的大脑回路,都是在为你内心的影院,引进更多充满希望、勇气和智慧的“新片”。

我是袁淑秀,松果正念创始人,松果儿童正念APP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近二十年心理咨询经验,专注正念,擅长情绪疗愈、亲子疗愈、睡眠改善、生命质量提升,解决亲子问题、失眠、焦虑、抑郁等。

来源:松果正念袁老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