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内心像一片战场,思绪纷飞,焦虑如影随形。
文|袁淑秀
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内心像一片战场,思绪纷飞,焦虑如影随形。
精神内耗,就像一场无声的风暴,在我们的内心肆虐,却常常不被察觉。
它是一种内在的能量消耗,常常发生在我们过度思虑、自我怀疑、反复纠结的时候。
这种无形的“能量黑洞”会慢慢吸走你的精力,让你感到疲惫不堪,即使你什么都没做。
今天我将分享8个源自心理学智慧的好习惯,它们将如清晨的阳光,驱散你心中的迷雾,让你远离精神内耗和焦虑,重拾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这些习惯,或许简单,却拥有改变生活的力量。
强烈建议你收藏本文,让这些智慧的种子在你的生活中生根发芽,开出幸福的花朵。
停止内耗的8个好习惯
在心灵的广袤天地里,我们常常如迷途的羔羊,被精神内耗的荆棘缠绕,陷入焦虑的泥沼无法自拔。
下面这8个好习惯,帮助我们挣脱内耗和焦虑的困境,让心灵重归安宁。
1. 停止想象别人眼中的自己,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我们常常陷入一个思维陷阱,那就是过度关注别人对我们的看法。
我们过度迎合外界期待的人,最终会失去自己的灵魂。
“他人即地狱”,这句出自萨特的名言,深刻地道出了我们常常陷入的困境。
我们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揣测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在这无形的枷锁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言语甚至思想,试图迎合那些想象中的目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源于我们内心深处对归属感和认可的渴望,害怕被他人否定和排斥。
想象别人眼中的自己,不仅让我们活得疲惫不堪,还会让我们逐渐迷失自我。
当我们停止这种无谓的想象,专注于自身的成长和内心的真实感受,才能挣脱这层束缚,走向自由。
我建议的习惯培养践行:
每天提醒自己:“我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存在的。”
练习自我接纳,认可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
专注于自己的内心需求,而不是外界的评价。
2. 停止苛责自己完美,完成大于完美
追求完美似乎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但过度的完美主义实则是精神内耗的元凶之一。
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陷阱,它让我们对自己苛求无度,陷入反复纠结和拖延之中。
正如阿德勒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然而,当这种对优秀的追求演变成对完美的苛责时,我们便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漩涡。
每一个微小的瑕疵都会被无限放大,成为自我否定的理由。
我们应该明白,完成一件事情本身所带来的价值远远大于对完美的执着追求。
生活本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瑕疵,学会允许一切发生,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能让心灵得到解脱。
要记住,完美主义不是你要追求卓越,而是一种你内心深度的一种防御机制,突破它,才是勇敢的你。
我建议的习惯培养践行:
设定可实现的小目标,逐步完成。
接受“不完美”的美,认可自己的每一个小进步。
练习自我宽容,允许自己犯错和成长。
3. 停止后悔,勇敢翻篇
后悔是一种负面情绪,它让我们沉湎于过去,无法自拔。
它让我们常常沉浸在对过去的错误决策和错失机会的懊悔之中,仿佛陷入了时间的泥沼。
从心理学的 “沉没成本” 理论来讲,我们对过去投入的精力、情感和时间,使得我们难以割舍,即使知道无法改变,依然执着于那些已经逝去的东西。
然而,过去的已然过去,我们无法改写历史。
只有勇敢地放下过去的包袱,不再让后悔的情绪消耗我们当下的精力,才能轻装上阵,迎接未来的生活。
我建议的习惯培养践行:
每天写下三件让你感激的事情,转移注意力。
练习“心理翻篇”,告诉自己:“过去无法改变,未来可以塑造。”
专注于当下的行动,而不是过去的错误。
4. 停止反复纠结,坚持选择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选择,而我们却常常在这些选择之间犹豫不决,反复权衡利弊。
反复纠结是一种典型的心理内耗,它让我们在决策过程中陷入无休止的思考,最终导致行动瘫痪。
这种纠结的背后,是我们对未知结果的恐惧和对做出错误选择的担忧。
但事实上,无论我们如何深思熟虑,都无法完全预知未来的走向,我们越是反复纠结,越会困在原地,反而加重了选择的“沉没成本”。
我们需要学会信任自己的判断力,做出选择后坚定地走下去,即使遇到困难,也比在原地空耗精力要好得多。
我建议的习惯培养践行:
为自己的决策设定时间限制,果断行动。
相信自己的直觉,勇敢做出选择。
接受选择的不完美,理解每一个选择都有其价值。
5. 停止自我攻击,坚信自己
自我攻击是一种常见的负面思维模式,它让我们对自己产生过度的批判和否定。
内心深处的自我批评和攻击,犹如一把利刃,不断地伤害着我们的心灵。
这种自我攻击往往源于童年时期的经历、家庭教育或者社会比较所形成的低自尊感。
我们总是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而忽视了自己的优点和成就。
我觉得自我攻击只会让我们陷入更深的痛苦,而自我同情则能带来疗愈和成长。
我们需要学会用积极的自我对话取代消极的自我攻击,相信自己的价值,肯定自己的努力,才能逐渐建立起自信,抵御精神内耗的侵蚀。
我建议的习惯培养践行:
每天对自己说一些积极的肯定语,如:“我值得被爱,我有能力。”
练习自我同情,对待自己如同对待最好的朋友。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认可自己的独特价值。
6. 停止陷入消极,面向阳光
消极思维是一种心理陷阱,它让我们只看到事物的负面,而忽略了积极的一面。
这种思维模式就像一片乌云,笼罩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只看到问题和困难,而忽略了身边的美好和机会。
心理学中的 “情绪 ABC 理论” 指出,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C),不是直接由激发事件(A)引起的,而是由我们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B)所决定的。
当我们改变对事物的看法,从消极转向积极,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就能发现更多的可能性,让阳光照进心灵,驱散消极情绪的阴霾。
只要我们培养积极思维,能显著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我建议的习惯培养践行:
每天记录三件积极的事情,培养感恩心态。
练习正念,专注于当下的美好。
主动寻找积极的社交支持,与乐观的人交往。
7. 停止思维反刍,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
思维反刍是指我们反复思考那些负面的情绪和经历,不断地在脑海中回放那些不愉快的场景,却无法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你要知道,思维反刍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增加焦虑和抑郁。
这就如同陷入了一个思维的死胡同,越想越觉得无助和焦虑。而实际上,只有行动才能打破这种僵局。
当我们把注意力从反复思考问题转移到实际行动上,哪怕只是迈出小小的一步,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对生活的掌控力,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摆脱思维反刍带来的内耗。
我建议的习惯培养践行:
设定思考时间限制,避免过度思虑。
采取实际行动,哪怕只是一小步。
练习正念冥想,增强自我觉察,减少过度思考。
8. 停止比较和设限,允许一切发生
比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习惯,它让我们把自己的生活、成就和外貌与他人进行对比,从而产生自卑、焦虑和不满。
心理学家莱恩·埃尔登在他的研究中指出:“社会比较是幸福感的最大杀手之一。”
比较让我们忽视了自己的独特性,陷入“别人拥有的比我好”的陷阱。
而自我设限则是我们在内心为自己设下的“天花板”,它让我们在面对挑战时过早放弃,认为自己“做不到”或“不配得到”。
我建议的习惯培养践行:
停止比较:每天提醒自己:“我是独一无二的,我的旅程与他人不同。” 减少社交媒体的使用,避免无谓的比较。
专注于自己的进步和成长,而不是他人的生活。
打破自我设限:告诉自己:“我的潜力无限,我能够应对任何挑战。”
设定一些小目标,逐步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并庆祝每一个突破。相信自己的能力,并愿意尝试新事物,即使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性。
允许一切发生: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无法控制一切。
允许一切发生,意味着我们接受生活的起伏,不抗拒、不逃避,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每一个经历。
精神内耗是一种无声的消耗,它让我们在无谓的纠结和焦虑中失去了宝贵的情感和心理资源。
通过培养上述8个好习惯,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内耗,重建内心的力量,活出更加真实、自由和幸福的自我。
结语
在心灵的浩瀚星空中,我们常常迷失于别人眼中的自己,却忘了点亮自己的那颗星。
放下对完美的执念,如同放下沉重的行囊,完成比完美更值得珍视。
后悔不过是过往的阴影,勇敢翻篇,前方有更美的风景。
纠结是心灵的枷锁,选择是自由的钥匙,坚持选择,让心灵在广袤的天地间翱翔。
停止自我攻击,坚信自己,如同坚信春风吹又生的野草,生命自有其坚韧与美好。
当消极的阴霾笼罩,勇敢面向阳光,让温暖照进心房。
思维的反刍是无解的迷宫,行动才是通向答案的桥梁。
停止比较和设限,允许一切发生,心灵将如野花般自在绽放。
收藏这份心灵的礼物,让这8个习惯如晨曦般照亮你的生活,远离精神内耗,拥抱内心的平和与喜悦。
我是袁淑秀,松果正念创始人,松果儿童正念APP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近二十年心理咨询经验,专注正念,擅长情绪疗愈、亲子疗愈、睡眠改善、生命质量提升,解决亲子问题、失眠、焦虑、抑郁等。
来源:动历盒育儿袁老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