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5日,不是抻筋拔骨与拳架子同步,而是周身脱开无身无架——周身化气:一番脱胎换骨之蜕变。举胸抬头神在天,见龙在天雷声喧,尾闾一脱忘身处,周身脱开踏云升。
9月7日那个时候我记录下来是——抻筋拔骨与拳架子同步,殊不知周身化气依旧是一番脱胎换骨之蜕变;
9月15日,不是抻筋拔骨与拳架子同步,而是周身脱开无身无架——周身化气:一番脱胎换骨之蜕变。举胸抬头神在天,见龙在天雷声喧,尾闾一脱忘身处,周身脱开踏云升。
析空解:
拳法修炼分三阶段:初阶注重轻慢圆匀,体会运动如抽丝;中阶追求连贯松净,达到全身协调;高阶讲究虚实调息,通过意识求虚静进阶神明境界。
9月7日那个时候我记录下来是——抻筋拔骨与拳架子同步,殊不知周身化气依旧是一番脱胎换骨之蜕变;9月15日,不是抻筋拔骨与拳架子同步,而是周身脱开无身无架——周身化气:一番脱胎换骨之蜕变。举胸抬头神在天,见龙在天雷声喧,尾闾一脱忘身处,周身脱开踏云升。心会论(宋谱):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地心为第三之主宰。丹田为第一之宾辅,掌指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这就是见龙在天的“龙行空中”。
武术修炼的历程,往往是一场从有形到无形、从刻意到自然的蜕变。9月7日与9月15日,短短八天的时间,却仿佛跨越了一个境界。从“抻筋拔骨与拳架子同步”到“周身脱开无身无架”,这一转变不仅仅是身体层面的调整,更是心法与气机的彻底升华。
那么,太极无身方才无手——太极乾坤手(杨谱):一平二经三纬环,背转乾坤双手连。三环套月成球体,抽丝掤劲细究研。
初时,习武者往往执着于形,追求动作的规范与筋骨的舒展。抻筋拔骨,是武术筑基的必经之路。通过拉伸筋骨,打开关节,让气血流通无碍,为后续的发力与化劲打下基础。拳架子则是招式的外在表现,是武术的“形”。9月7日的记录中,尚在追求“形”与“筋”的同步,试图通过外在的调整来达到内在的协调。然而,这样的阶段仍停留在“有为法”的层面,尚未触及真正的“化境”。
太极歌(宋谱):太极原生无极中,混元一气感斯通。先天逆运随机变,万象包罗易理中。真正的蜕变,在于“周身化气”。当筋骨舒展到一定程度,气血充盈,身体便不再受限于僵硬的结构,而是进入一种“无身无架”的状态。此时,动作不再依赖肌肉的刻意控制,而是由内气自然驱动。9月15日的体悟,正是这一境界的体现——“周身脱开”,仿佛身体已不存在,只剩下气的流动与神的引领。
“举胸抬头神在天”,是神意的提升。武术讲究“神领形随”,当精神高度集中,甚至超越身体的束缚时,动作便会自然而然地符合拳理。此时,不再需要刻意调整身形,因为神意已在更高的维度指引一切。“见龙在天雷声喧”,则是内气勃发的象征。龙,在传统文化中代表阳刚之气与变化莫测的能量;雷声,则是内劲爆发时的震动感。当气机充盈,劲力自然如雷霆般震撼。
“尾闾一脱忘身处”,是身体松透的关键。尾闾,即尾骨,是人体中轴的重要节点。传统武术强调“尾闾中正”,但在高阶修炼中,尾闾不仅要“中正”,更要“脱开”——即彻底放松,不再成为力的阻碍。当尾闾松开,整条脊柱乃至全身的关节都会随之贯通,达到“忘身”的境界。此时,习武者不再感觉自己在“做动作”,而是与天地之气融为一体。
“周身脱开踏云升”,则是最终的升华。当身体完全松透,内气周流无碍,动作便会轻灵如云,仿佛不受地心引力的束缚。此时,武术不再是技击的工具,而是修身养性的法门,是通往更高生命境界的阶梯。
从9月7日到9月15日,这一蜕变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武术修炼如同登山,每一步都是前一步的延续,但某些时刻会出现质的飞跃。当习武者突破“形”的束缚,进入“气”的层面时,便会发现之前的执着反而成了障碍。真正的功夫,不在于外形的完美,而在于内在的贯通。
这一过程,亦如道家所言“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初时练形,继而练气,最终练神。形是基础,气是桥梁,神是归宿。当三者合一,武术便不再是简单的肢体运动,而是一场生命的修行。
回望9月7日的记录,那时的体悟虽已触及“化气”,但仍未完全脱离“形”的框架。而9月15日的感悟,则彻底跳出了“身”与“架”的局限,进入“无我”之境。这种蜕变,不仅仅是技术的提升,更是心性的升华。
武术的终极目标,或许正是如此——通过身体的修炼,达到精神的自由。当“周身脱开”时,束缚我们的不仅是筋骨,更是心中的执念。唯有放下一切,方能真正“踏云升”。授秘歌及注解(宋谱):无形无象,忘其有己。全体透空,内外如一。应物自然,随心所欲。西山悬罄,海阔天空。虎啸猿鸣,煅炼阴精。水静河清,心死神活。翻江播海,气血流动。尽性立命,神充气足。
武学悟道手札:从形骸桎梏到气化太虚的八日涅槃
王新午书中阐述说:“1912年清末袁世凯执政的时候,幕宾宋书铭,年七十,精通易理,善太极拳,自言为明代武术家宋远桥十七氏孙,所练太极拳为“三世七”。所谓三世:天前、地后、人今。所谓七品:门外、入门、阶及、当堂、入室、开窍、神化”。共三十七个拳势,又名长拳。
九月初七,青锋初试。犹记当时执著于筋骨拉伸与拳架规整的同步,如同春蚕吐丝,在皮相层面编织功夫的茧房。殊不知真正的化境,恰似破茧成蝶,需经历周身气化的羽化之痛。
白露过隙,九月望日。晨光穿透武室时忽得顿悟——所谓拳架,原是无架之架;所谓身形,实乃无身之身。当气脉贯通如江河奔涌,这副皮囊便化作一缕青烟,在天地间自在舒卷。
[神游篇]
颅顶虚悬若牵银河,双目垂帘似含星斗。脊如苍龙腾云驾雾,尾闾轻摆恰似游鱼摆尾。此刻方知"形如槁木"非虚语,百骸皆空处,自有雷霆在九霄轰鸣。
[气化录]
膻中穴绽开红莲,丹田气旋成混沌。旧时苦守的拳架规矩,此刻都化作流云片片。指间缠绕的不再是劲力,而是天地间最原始的氤氲之气。呼吸间,山河入怀;吐纳时,星斗移位。
[太虚记]
足底涌泉接通地脉,百会天门贯入星河。这具尘世躯壳忽成透明容器,盛满日月精华。所谓"踏云",原是地气托举;所谓"飞升",不过回归本真。武术至此,已非技艺,实为与造化同游的舟楫。
八日光阴,见证从"刻意有为"到"自然无为"的蜕变。就像竹节生长,看似刹那拔高,实为积蓄多年的能量迸发。武学真谛,终在放下执念那一刻豁然开朗——以有形炼无形,借假修真,方见本来面目。
宋氏太极拳论:尾闾中正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 屈身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需口授, 功夫无息法自修.;若言体用何为准, 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 益寿延年不老春.。成龙踏空方才理解《十六关要论》的动态忽雷架:蹬之于足,行之于腿,纵之于膝,活泼于腰,灵通于背,神贯于顶,流行于气,运之于掌,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浑噩于身,全体发之于毛。
来源:太极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