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启幕式上,粤剧艺人身着刺绣戏服惊艳亮相,阳光下的华服耀眼夺目。紧接着四艘叠滘龙船破浪而来,鼓点如心跳,船上草艇载米,寓意关公护佑民生。2米高的巨型关公狮红底黑纹,威武昂首,领着一王五将醒狮队踩着梅花桩步,身后138米金龙翻腾,十大方阵从鸣锣开道到电音三太子,沿
9月13日九点半刚过,锣鼓震天、人声鼎沸。正埠码头上,粤剧《正埠英雄汇》刚唱至高腔,四艘叠滘龙船破水而来,数艘米艇随摇橹而至。
岸边游人欢声笑语混杂着水浪拍岸声,“水上有关帝,人人好有米”——2025佛山水上关帝庙庙会就此正式拉开帷幕。
水上关帝庙对出的河岸挤满了人群,无数手机举过头顶,争相捕捉那条138米金龙在巨型关公狮领航下蜿蜒巡游的瞬间。这不是电影布景,而是活生生的佛山老街记忆。
启幕式上,粤剧艺人身着刺绣戏服惊艳亮相,阳光下的华服耀眼夺目。紧接着四艘叠滘龙船破浪而来,鼓点如心跳,船上草艇载米,寓意关公护佑民生。2米高的巨型关公狮红底黑纹,威武昂首,领着一王五将醒狮队踩着梅花桩步,身后138米金龙翻腾,十大方阵从鸣锣开道到电音三太子,沿水上关帝庙、正埠码头、忠义牌坊一路巡游到东方广场。
庙会集市现场,非遗摊位琳琅满目。财神造型扎作前游人驻足打卡,美食市集香气四溢,游客边品尝传统小吃边观赏龙舟竞渡,沉浸式体验直击人心。市民吴小姐抱着孩子挤在人群前:“好热闹,第一次带小朋友来,想不到传统文化这么接地气。”
正埠码头于2024年7月完成复原工程,是老城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样板工程,也是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场所建设的最佳见证。它与附近的水上关帝庙、忠义乡牌坊、琼花会馆等文化场所串珠成链,形成了完整的文化景观带。
“塔坡是佛山的起源地,水上关帝庙是全球为数极少的临水而建的关帝庙。”佛山非遗保护专家梁国澄介绍,汾江拐角90度转弯,本易生漩涡石坝,威胁船运,但清代开通沙口水闸后,水流顺畅,正埠码头成前往广州、到珠江出口的必经之路,后因截留货物消化成产品出口,继而奠定佛山制造业基因。他表示:“我们好希望,将佛山明清两代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史上面的标杆,曾经出现过天下四大聚和天下四大名镇的历史,通过不同的文化场景重现,让佛山人知道,而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
佛山市龙狮运动协会会长邓伟杰表示:“这次庙会融合龙狮、粤剧、武术、陶瓷、龙舟等文化,还原明清鼎盛景象。“通过这些表面文化在新时代里,重新再定义去包装再去推广,它形成一种文化+的价值输出,因为水上关帝庙是临着汾江河,而汾江河通过我们政府的不断努力,“水整治得到了好的成效,可以展示我们水利方面的成果,也可以带动到一河两岸我们古镇,以及我们公共的旅游区域,包括中山公园、老街商业等。”他进一步阐述了水上关帝庙庙会活动的文化推广价值。
水上关帝庙最初由豆油行出资兴建,兼具行业会馆功能。因关公早年曾经营红枣、绿豆生意,被尊为行业祖师,加之民间亦普遍视其为武财神,这座庙宇逐渐成为保障经济、护佑民生的重要精神象征。
梁国澄指出:“关帝庙不仅是祭拜场所,更承载着佛山人对‘有米’(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望。”清代佛山商贸繁盛,以正埠码头为核心的汾江沿岸成为全国南北山货集散地,被誉为天下“四大聚”之一。
这一深厚的历史底蕴,正与当下发展相呼应:2025年,佛山文旅系统围绕环两江先行区重点谋划配套了80个文旅重点项目,包括在环两江先行区每10公里至少建成一个高品质文旅项目。庙会活动不仅追求形式热闹,更注重凝聚民间向心力。复办水上关帝庙庙会,重现永安路、升平路旧景……这类民俗活动通过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展示了佛山独特文化魅力,让佛山的忠义文化、龙狮文化、功夫文化、龙舟文化、粤剧文化、陶艺文化、美食文化等得以传承和发扬,并有效促进了传统商贸转型升级,也为产业焕新注入城市新动能。
文图、视频/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钟晴、卜庆庆
来源:佛山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