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塌房,预制菜的挑战还在后面!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5 01:28 1

摘要:9月10日,罗永浩发微博吐槽: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9月10日,罗永浩发微博吐槽: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可能罗永浩一开始也没想到,自己会掀起一场万众瞩目的舆论风波。

更不会想到,西贝甚至整个预制菜行业,由此迎来一场舆论漩涡。

1.西贝输在公关更输在自己

面对罗永浩的吐槽,西贝一开始就是坚决拒绝的。

西贝创始人、董事长贾国龙9月11日就表态要跟罗永浩法庭上见,并在9月12日开始邀请各路媒体到后厨直播。

当所有人都以为自信满满的西贝要将事态反转,却等来了西贝的大型翻车现场。

有媒体采访到厨师承认存在隔夜菜品情况,有媒体采访到后厨厨师长没有厨师证,更有媒体采访到了西贝的羊排、西兰花保质期两年,有媒体采访到烤鱼保质期18个月,鸡汤是中央厨房早已调制好……

有人调侃,西贝瞬间成为灾难级公关的典型。

西贝的确输在了公关,但更是输在自己。

公关的失败,的确是西贝开放厨房的大场面,让大家反而拿到了更多西贝预制食材的实锤画面。

但这些实锤,不管开放不开放厨房,都是早已存在的,迟早都会被公之于众。

现在公开引发众怒,以后公开一样会引发众怒。

如果外界看到西贝的厨房,鱼是活蹦乱跳现杀的,西兰花是新鲜现摘的,鸡汤是现场文火慢炖的。

如果外界看到西贝的厨师,不仅仅就是会用电磁炉,用剪刀剪包装袋,而是煎炒烹炸厨艺一流。

西贝,就能理直气壮反击罗永浩。

可惜,没有如果,人们确实没有在西贝后厨看到最想看到的新鲜食材和现炒锅气,当然就只有满满的预制菜质疑。

2.预制菜一夜回到解放前

罗永浩和西贝开撕,不止是西贝的天塌了,而是预制菜的天都塌了。

作为一种适应现代生活需求而出现的食品餐饮新业态新方式,预制菜这些年的发展可以说是大步流星。

许多企业将预制菜当作兵家必争的新赛道,许多地方也将预制菜当作重点支持的新风口。

西贝连带着将预制菜拉到舆论的放大镜下,一同被审视和质疑。

各种关于预制菜的“鬼故事”开始广泛流传。

比如,许多餐厅对外打着"大师手艺""新鲜现做"的旗号,其实都是预制菜打底,收费也不便宜。

比如,不少连锁餐厅所谓的中央厨房,其实和西贝一样,但食品安全保障,还不如西贝。

于此同时,类似江西小炒、湘菜现炒这种能够一眼和预制菜划清界限的餐饮业态,更加成为舆论追捧的爆款。

许多餐饮品牌,也纷纷强化自己“不是预制菜”的标签。

一疑一捧之间,这些年春风得意的预制菜产业,面对前所未有的信任挑战。

西贝创始人说自己正陷入“自证清白”的循环,预制菜其实也是一样一样一样的、

预制菜,又要开始艰难的信任修复工作了。

3.不要总想着教育消费者

任何行业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标准,从业者也都会有自己的专业判断。

这些标准和判断,离不开两个基本条件,第一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第二是符合普通消费者的认知和需求。

预制菜作为新兴业态,就处于一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却没有完全符合普通消费者认知和需求的状态。

这就造成了从业者有从业者的判断,消费者有消费者的想法,这样一种认知落差。

这也就是为什么西贝事件发酵后,出现了许多从业者出来力挺西贝,消费者却一边倒吐槽西贝的割裂景象。

这些业者和西贝一样,极力想要告诉大家预制菜很安全,大家可以不必担心,但基本没什么用,只会让吐槽来得更加猛烈。

上一波这样拼尽全力却徒劳无功的,是转基因食品。

面对质疑,支持转基因食品的人,从监管部门到专家学者,从企业巨头到科研机构,可以说是使出了洪荒之力向消费者“科普教育”转基因的安全性。

但现实就是,大多数消费者依然对转基因不买账,非转基因食品依然是消费者的真爱。

在市场对决中,转基因面对非转基因依然是一点都不能打。

别再做动不动就要教育消费者的老登了,现在各种媒体传播平台众多,消费者有足够多的渠道了解行业,建立自己的判断和认知。

企业要做的,就是洞察和顺应这种判断和认知。

4.发展空间大改进空间更大

预制菜作为一种工业化产物,能够有效帮助餐饮企业通过标准化、规模化,解决行业存在的出品不稳定、人员流动大等问题。

它的兴起和发展,既有着广大的需求,也有着广大的空间。

西贝事件,对预制菜产业发展来说,短期是冲击,长远是好事。

敲一敲警钟,告诉所有的从业人员,尤其是餐饮业老板们,别急着看到风口就猛打猛冲了。

预制菜的发展空间大,改进空间更是大。

国社的官方推文里,说的很明确,一是加快出台相应国家标准,为行业发展提供依据;二是推进餐饮行业的预制菜告知制度,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三是为消费者提供畅通的申诉渠道,筑牢食品安全法律底线。

安全,当然是食品安全不可逾越的底线,但底线之上,还应该有更高的追求。

预制菜,除了安全,还应该想想消费者们批判预制菜,怀念烟火气的时候,到底在乎的是什么?

消费者在乎的是,吃到的东西,应该多点锅气和新鲜,少点看不见的科技狠活和调味大招。

不论技术多么的高大上,预制菜,最好在面向消费者时,少一些保质期12个月甚至24个月的狠活。

这种狠活,说破天,再牛再安全,也不会有多少消费者愿意买单。

许多喜欢谈情怀的餐饮业者,希望能在技术的创新应用中,也真正始终抱有民以食为天的信念和情怀。

来源:深活氪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