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专栏选择“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为观察切片,中国民营企业——它们从改革开放的浪潮里萌芽,在互联网革命中生长,于全球化竞争里突围,最终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齿轮转动的关键力量。每天拆解一家名企,不是为了罗列商业成就,而是要从它们的成长脉络里,找到那些穿越风浪的智慧:
本专栏选择“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为观察切片,中国民营企业——它们从改革开放的浪潮里萌芽,在互联网革命中生长,于全球化竞争里突围,最终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齿轮转动的关键力量。每天拆解一家名企,不是为了罗列商业成就,而是要从它们的成长脉络里,找到那些穿越风浪的智慧:是关键时刻的战略抉择,是坚守初心的笨功夫,更是与时代同频的创新勇气。
今天我们要解读的第2家是:阿里巴巴,想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阿里巴巴。
如果你到杭州文二路38号。那里有栋老居民楼,一楼挂着块不起眼的牌子——“阿里巴巴创业地”,门牌号旁边还留着当年贴小广告的痕迹。1999年,马云带着17个合伙人挤在这不足20平米的房间里,用白板写满“要做全球中小企业的生意”,桌上的方便面桶堆得比电脑还高。24年后再看,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上,阿里以9817.67亿元营收稳居第二,旗下淘宝、天猫占了全国线上零售近三分之一的份额,阿里云更是撑起中国公有云市场四成的江山。
阿里这24年,从做B2B到搞淘宝,从推支付宝到建阿里云,每一步都踩着中国商业变革的鼓点,可回头看,每一步在当时都透着“不被理解”——就像1999年大家都做门户网站时,它偏要做“网上丝绸之路”;2009年大家都盯着电商流量时,它偏要砸钱搞云计算。
1999年的中国互联网,是新浪、搜狐、网易的“三国时代”。门户网站靠新闻拉流量、靠广告赚快钱,几乎所有创业者都往这条路上挤。马云却在西湖边的小屋里跟团队说:“我们不做门户,要帮中国的中小企业卖到全世界去。”
那时候的中小企业有多难?有人采访过浙江义乌的一个玩具厂老板,他说1998年去广交会找客户,租个摊位要花8万块,还得跟几百家厂商抢订单,“有时候跑一趟,连个意向客户都没有,路费住宿费全打了水漂”。马云看到的就是这个痛点——中国有几百万家中小企业,却没一个能对接全球买家的平台。
1999年2月,阿里巴巴国际站上线。团队里的人背着电脑跑遍浙江、广东的批发市场,跟商户说“把产品照片放到网上,美国、欧洲的买家都能看到”。有个做保温杯的老板半信半疑,花了3000块钱入驻,没想到第三个月就接到了来自德国的订单,订了5000个保温杯——这成了国际站的第一个“活案例”。到2001年,国际站已经有了10万注册用户,虽然没赚钱,但马云跟团队说:“我们在做一件别人没做过的事,慢一点没关系。”
2003年的“非典”,成了阿里的一个转折点。那时候员工都在家办公,马云却在视频会议里说“要做C2C”。当时eBay刚收购易趣,垄断了中国C2C市场,有人劝他“别跟巨头硬碰硬”,他却拍板:“eBay收佣金,我们就三年免费。”
那年的5月10日,淘宝悄悄上线,连个发布会都没开。为了让卖家敢用,阿里又在2004年推出支付宝,解决“付款不发货”的难题——有个上海卖家回忆,第一次用支付宝交易时,特意让买家先付款,等钱到了支付宝账户才发货,“收到钱的时候,我才敢相信网上真能做生意”。
到2006年,淘宝的市场份额超过eBay易趣,成了中国C2C的老大,而“免费模式+第三方支付”,也成了中国电商的标配。
阿里跟资本打交道,从来不是“给钱就要”,而是更愿意守住自己的节奏。2007年11月,阿里B2B业务在香港上市,发行价13.5港元,募资17亿美元,当时是中国互联网最大的IPO。记得上市当天,马云穿着深色西装,站在港交所的大屏前,却没怎么笑——后来他在采访里说:“上市不是终点,要是为了圈钱,我们早就上了。”
可到2012年,阿里却宣布把B2B业务私有化退市。当时很多人不理解,毕竟股价还在13港元左右,跟发行价差不多。直到后来才知道,阿里想推动集团整体上市,但香港市场不接受“同股不同权”——马云和管理层持股不多,却想保持对公司的控制权。2013年,阿里跟香港联交所谈了好几次,还是没谈拢,最后只能选择去美国。
2014年9月19日,阿里在纽交所上市,发行价68美元,募资250亿美元,创下全球最大IPO纪录。敲钟的时候,马云没自己上,而是请了8个客户——有快递员、有淘宝店主、有农民。其中有个叫窦立国的快递员,从东北来北京打工,靠送阿里的包裹攒了钱,后来还开了自己的快递公司。马云说:“阿里的成功,是这些小人物的成功。”
这次上市,让阿里成了全球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也让国际资本看到了中国电商的潜力。
2019年,香港联交所终于修改规则,允许“同股不同权”企业上市。阿里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家”,在港交所二次上市。那天在港交所门口,能看到很多中小投资者举着“欢迎阿里回家”的牌子。
截至2024年,阿里的股权结构里,软银持股23.7%,是最大股东,马云持股4.8%,但通过合伙人制度,管理层还是能决定公司的重大战略——这种“资本归资本,管理归管理”的平衡,后来成了很多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参考。
2024年,阿里营收9817.67亿元,员工超63万。这个规模,相当于一个小县城的人口,但阿里不是靠“堆人”做规模,而是靠“零售+科技”两张网,把生意织到了各行各业。
零售这张网,淘宝和天猫是核心,虽然受到其他电商平台的冲击很大,但有竞争才有进步。2024年天猫双11,成交额突破9000亿元。在浙江温州,有个做定制皮鞋的卖家,2015年在淘宝开店,一开始每月就卖几十双,后来靠淘宝的“个性化推荐”,把鞋子卖给了喜欢小众风格的年轻人,现在年销售额超2000万。他说:“要是没有淘宝,我这小厂子早就倒闭了,哪能卖到全国去。”
除了C端,阿里的B2B业务也没丢,1688平台2024年服务了500多万中小企业,帮它们找原料、找订单——有个广东的服装厂老板说,以前要去广州白马服装城找面料,现在在1688上点几下鼠标,就能对比十几家供应商的价格,“成本降了15%,效率提了一倍”。当然,也有很多商家觉得现在1688平台的规则经常变化,投流像个无底洞,成交额的利润可能还覆盖不了投入。
科技这张网,阿里云是主角。2009年,阿里决定做云计算的时候,很多人觉得“疯了”——那时候中国还没人懂云,投入大、回报慢。可马云说:“未来的企业都需要云,我们现在不做,以后就没机会了。”听说有记者去阿里云杭州研发中心采访时,工程师跟记者说,早期为了测试云服务器的稳定性,他们连续一个月住在机房,盯着屏幕看数据,“有次服务器出了故障,我们熬了三天三夜才修好,生怕客户丢了生意”。
到2024年,阿里云营收突破1500亿元,中国公有云市场份额39.2%,比第二名高出20个百分点。在杭州的“城市大脑”项目里,阿里云的技术能实时调整交通信号灯,让主干道通行效率提升20%;在贵州的“中国天眼”,阿里云帮着存储和分析天文数据,让科学家更快找到脉冲星——这些不是“炫技”,而是真真切切帮行业解决问题。
阿里最厉害的,居然不是做了多大的电商生意,而是把数字技术“嫁接到”传统行业里。在农业上,阿里搞“乡村振兴计划”,靠直播帮农民卖货。2024年,阿里助农销售额突破400亿元,云南的鲜花、陕西的苹果、新疆的葡萄,通过淘宝直播,24小时就能从产地送到消费者手里。在云南元谋县一个种番茄的农民,他以前靠批发商收番茄,一斤只能卖1块5,现在自己开直播,一斤能卖3块,“以前番茄熟了怕烂在地里,现在提前半个月就能接到订单,心里踏实”。
在制造业上,阿里的“犀牛智造”很有意思。这是个C2M平台,能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反向指导工厂生产。比如有个做女装的品牌,以前要先生产10万件衣服,再慢慢卖,库存积压严重。现在通过犀牛智造,消费者在淘宝下单后,工厂才开始生产,7天就能发货,库存周转率提升30%,成本降了15%。工厂老板觉得挺不错:“以前是‘赌运气’生产,现在是‘按订单’生产,再也不用为库存发愁了。”
在服务业上,支付宝早就不是“付款工具”了。2024年,支付宝全球活跃用户超13亿,能缴水电费、挂号、订机票、查社保。在杭州的医院,患者用支付宝就能挂号、缴费,不用再排队;在农村,老人用支付宝就能领养老金,不用再跑镇上去取。有个浙江的老太太说:“以前出门要带钱包、带社保卡,现在带个手机就行,方便多了。”
阿里这24年,不是一帆风顺的。电商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拼多多靠低价抢用户,抖音靠直播分流;阿里云面临亚马逊AWS、华为云的竞争;监管政策也在变,要求平台更规范。但阿里的应对,还是老办法——“长期主义”。
在技术上,阿里2024年投了超1200亿元研发,搞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自动驾驶。“通义千问”大模型已经能帮客服回答80%的问题,帮设计师出方案;在海外,Lazada在东南亚的活跃用户超3亿,速卖通在欧洲卖得越来越好,把中国的电商模式复制了过去;在公益上,“蚂蚁森林”已经种了4亿多棵树,在内蒙古、甘肃改善了沙漠化;“乡村教师计划”帮了10万多名农村老师,让山里的孩子也能上好课。
在阿里的“创业地”纪念馆里,你们能看到了马云当年用过的旧电脑,键盘上的字母都磨掉了;还有“十八罗汉”的合影,每个人都穿着T恤、牛仔裤,笑得很朴实。墙上有句话:“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
阿里能活到“后天”,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始终记得“帮别人成功,自己才能成功”——帮中小企业做生意,帮农民卖农产品,帮工厂降成本,帮用户省时间。
下次当你打开淘宝购物、用支付宝付款、享受阿里云服务的时候,不妨想想:这些便捷背后,是一群人24年的坚持,是中国数字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脚印。而这,我想正是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魅力——它们在时代里成长,也在推着时代往前走。
来源:睡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