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春季本该是资金活跃、市场回暖的时节,全球股市却笼罩在浓重的阴云之下。进入2025年4月,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市场掀起一轮剧烈动荡。从华尔街科技龙头到中国A股蓝筹,跌势如潮。据统计,美股光是在近两个交易日内就蒸发高达5.4万亿美元。
在春季本该是资金活跃、市场回暖的时节,全球股市却笼罩在浓重的阴云之下。进入2025年4月,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市场掀起一轮剧烈动荡。从华尔街科技龙头到中国A股蓝筹,跌势如潮。据统计,美股光是在近两个交易日内就蒸发高达5.4万亿美元。
面对这场全球范围的资产风暴,投资者再一次陷入关于信心、避险与周期的拷问:是什么引发了本轮股市剧震?为何中国股市也难独善其身?在避险情绪持续升温的当下,资本又该何去何从?
图源:齐鲁晚报
特朗普关税政策升级引焦虑
多家科技巨头股价重挫
本轮股市震荡,导火索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于4月2日宣布对几乎所有进口商品加征最高达50%的关税,并在言辞上加大对中国、墨西哥与欧洲的贸易施压。这一激进政策直接打击了投资者对全球经济复苏的预期,引发避险潮蔓延。
首先受到冲击的是美国本土科技巨头。苹果公司(Apple Inc.)在宣布其2025财年第一季度营收增长4%后,叠加关税对其亚洲供应链构成潜在成本压力,股价在4月2日下跌约6%,随后在4月4日再度下跌约9%,创下五年来最大单日跌幅,市值蒸发约4435亿美元;特斯拉(Tesla)因中国与欧洲市场销量预警,两日内大跌16%;而英伟达(NVIDIA)作为AI产业链龙头,面对资本高估值回调与供应链不确定性,在一周内跌幅超过14%。此外,包括亚马逊、微软、谷歌等科技权重股也集体下挫,纳斯达克指数在短短数个交易日内回吐年内涨幅。
图源:New York Post
金融板块亦未能幸免。摩根士丹利、富国银行等头部银行遭遇信贷收缩压力,加之市场对高利率周期的持续担忧,股价承压下滑。特朗普媒体与技术集团(DJT)股价更是在短短一周内从高点下跌超50%,市场信心一度近乎崩溃。
全球联动的金融结构让A股也无法独善其身
此次源自美国的股市动荡并未止步于华尔街,而是通过高度联动的资本市场机制迅速传导至中国。这并非偶然,而是全球金融体系高度联动性下的必然结果。沪深两市在4月上旬的连续下挫、北向资金连续多日净流出,深证成指跌幅超6%,创业板指数更是在一周内失守1800点关口,创年内新低。正是这一“共振效应”的直接体现。乍看之下,中国并非此次关税政策的唯一对象,但为何A股市场仍遭重创?
从逻辑上看,中国股市下跌有其深层次结构原因:
首先是外部传导。随着全球资金避险情绪上升,国际资本从新兴市场迅速撤出,A股北向资金连续多日净流出。美国一旦释放加征关税的信号,避险资金自然从“新兴市场资产”撤出回流美国或转向黄金、美元等传统资产,北向资金即成为最直接的“情绪风向标”。
其次是预期层面的压力。中国仍是全球制造链条中最关键的一环,而美方再度挥舞关税大棒,首当其冲的正是外向型产业。尤其是电子元器件、汽车零部件、机械设备等中高端制造企业,其对北美市场依存度高,一旦征税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将被大幅压缩。投资者担心中国出口企业利润将受到严重侵蚀,同时也担忧美中关系再度紧张可能对人民币汇率、外资信心造成连锁反应。
最后,国内经济数据未能形成支撑。3月PMI数据回落至荣枯线下方,房地产市场仍未明显企稳,在“内需复苏不及预期”的共识下,市场情绪进一步转弱,增量资金缺失,导致A股持续探底。尽管政策层面释放流动性,央行降准降息等稳增长举措已陆续落地,但市场参与者仍缺乏足够信心。增量资金难以入场,存量资金选择防守,这种“双冷”局面加剧了市场的弱势格局。
A股市场受外围影响而震荡下行,并不仅仅是“跟跌”,更是一种全球宏观预期重构下的被动适应。要想真正走出独立行情,除了等待外部环境缓和,更需内在动能的实质性修复与投资信心的重塑。
图源:搜狐网
避险潮中的资本选择
面对动荡的市场,投资者不会坐以待毙。事实上,在每一轮剧烈波动中,资金都会迅速寻求新的“避风港”。
首先,黄金再次成为市场宠儿。截至3月底,现货黄金价格突破每盎司3128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尽管4月初价格出现技术性回调至3030美元左右,但整体仍处于强势震荡区间。作为传统避险资产,黄金在美联储利率政策尚不明朗、市场流动性分层加剧的背景下,被全球投资者重新配置入组合。
其次,美国长期国债成为流动性避险的另一个重要方向。10年期美债收益率自3月高点小幅下行,显示出在高利率周期未完结的背景下,市场更愿意通过国债锁定中长期确定性回报,规避风险资产的波动。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更多转向低风险的货币基金、短期理财或选择“持币观望”成为主流策略。部分高净值人群则开始增配海外配置、家族信托、REITs等抗风险能力强的多元化工具。
无论何种选择,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防守为主、进攻为辅”或许才是最理性的应对策略。
图源:百家号
全球市场的剧烈波动,其实是投资者与现实对话的镜像。短期恐慌、政策博弈、经济预期的反复纠缠,都是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对于投资者而言,真正重要的从来不是预测市场下一分钟的涨跌,而是找到适合的节奏与逻辑。正如巴菲特所说:“别人恐惧时我贪婪”的前提,是你对风险有足够的理解与承受。
资料来源:财联社、搜狐网、腾讯新闻百度百家号、AP News、The Economic Times
来源:胡润百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