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视频里,某三甲医院原副院长,身为主任医师兼博士生导师,带着两位博士给患者看病。本应顺利的诊疗,却状况频出。一位78岁的患者躺在诊室,疼得直哼哼,可轮到体格检查时,两位博士却一脸茫然,检查思路混乱,一会儿说查腰,一会儿又说查腿,毫无条理,场面一度陷入尴尬。
近期,一段主任带领医学博士为患者问诊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迅速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
视频里,某三甲医院原副院长,身为主任医师兼博士生导师,带着两位博士给患者看病。本应顺利的诊疗,却状况频出。一位78岁的患者躺在诊室,疼得直哼哼,可轮到体格检查时,两位博士却一脸茫然,检查思路混乱,一会儿说查腰,一会儿又说查腿,毫无条理,场面一度陷入尴尬。
见此情景,陈主任忍不住严厉斥责:“你们坐在那儿干啥呢?病人刚说的病史,你们到底听没听?病人说了这么多,关键信息都抓不住吗?”可即便被这么训,这俩博士还是半天搞不清重点。陈主任接着批评:“哪有看病看到一半,病人躺在这儿,你们还在那琢磨该咋看的?对这病咋检查,心里一点数都没有吗!”
视频传开后,网友们议论纷纷。四川一位网友直言:“这样的博士给我看病,我可不敢放心。虽说顶着博士头衔,实际看病能力可能还比不上以前的中专生。医学博士培养是不是该调整下方向了?感觉临床和科研得区分开,临床博士专心看病,科研博士搞研究,这样或许能让他们术业有专攻。”浙江一位胸外科副主任医师也感慨:“现在有些博士,即便经过规培,临床能力还是不尽如人意。就像我们医院新来的博士,连止血钳都不太会用,实在让人意外。这也让我们思考,规培是不是该更注重实效,确保博士们真正能把理论用到实践中。”
客观来讲,医学博士从校园走向临床,确实需要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磨合过程。毕竟校园里以理论学习和科研为主,真正接触复杂多变的临床实际情况相对较少。就拿外科打结、缝合这些操作来说,在书本和模型上练习与在真实患者身上操作,完全是两码事。而且,临床问诊需要迅速判断患者病情的重点,这既考验知识储备,更考验实践经验的积累。博士们可能在科研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导致临床实践经验相对不足,所以在初期出现一些状况也并非完全不可理解。
名校博士实习遇挫,医学传承面临挑战
除了视频中的博士引发关注,另一位出身医学世家的博士在临床实习中的表现,同样引发讨论。在一档综艺节目里,这位博士到大三甲医院实习。他家是医学世家,外公是普外科专家,外婆当过护士长,伯伯在泌尿外科很有名,小姨是眼科专家,到他这儿已是第四代医学传人。而且,他读博时成绩优异,连续两年专业排名第一,这样亮眼的履历,让医院主任们对他期望颇高。
然而,进入临床后,他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主任首次带他们查房,问到他时,他半天说不出重点,甚至说出“这个房间里的病人好像都比较乐观……”这样让主任当场驳斥的话。后续临床操作中,因为实践能力不足,他被一名硕士比了下去,还被导师留级。导师评价他临床能力薄弱,不太像学过医的。这一事件也反映出,即便有良好的学术背景和家庭传承,缺乏足够的临床实践,也难以在临床工作中迅速上手。
但我们也要看到积极的一面,这类事件曝光后,无论是学校还是医院,都更加重视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许多高校开始增加临床实践课程的比重,让学生更早、更多地接触临床实际案例。医院在招聘和培养博士时,也逐渐意识到不能只看科研成果,临床能力同样重要。一些医院专门为新入职的博士制定了更系统、更有针对性的临床培训计划,帮助他们尽快适应临床工作。
网友反馈:对博士临床能力的期待
今年3月,不少网友反映,看病时遇到的博士医生在临床工作中表现不够理想。他们诊断病情不够精准,治疗方案给得不够及时有效,面对患者询问,有时会支支吾吾,甚至直接说要问主任。这让患者心里不太踏实,对博士医生的临床能力产生质疑。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众对医疗服务质量的关注和期望在不断提高。
从积极的角度看,网友的反馈为医疗行业改进提供了方向。医院和教育机构可以据此进一步优化培养和考核机制,让博士医生们在提升科研能力的同时,扎实提高临床水平。例如,有的医院在日常考核中增加临床实操的比重,要求博士医生定期参与疑难病例讨论,通过实际案例提升诊断和治疗能力。
大三甲主任忧虑:关注科室医术传承
医学泰斗李今庸教授曾公开质疑:“为啥现在医学教材越来越厚,医学生学历越来越高,可很多硕士生、博士生到了临床却不会看病?”这句话至今仍振聋发聩。安徽省立医院一位博导也常在晨会时表达担忧:“科室里都是博士,但有些博士不太钻研医术,只想着走捷径,我担心等我们这批人退休后,科室里缺乏医术精湛的接班人。”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医院里大部分博士还是积极进取的。他们意识到自身不足后,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临床技能培训,向经验丰富的医生请教。而且,医院的整体氛围也在逐渐改变,开始注重临床与科研的平衡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型博士也在努力提升临床能力,尝试将科研成果运用到临床治疗中,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方案。
对于“博士不会看病”这个现象,不能一概而论地指责。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的衔接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各方也都在积极行动,努力改进。相信通过学校、医院和医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未来医学博士们既能在科研上取得突破,也能在临床诊疗中独当一面,真正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专业的医疗服务,推动医疗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来源:微话告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