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8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近日,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接受媒体采访谈及特朗普政府对华贸易政策时,声称美国向中国农民(Chinese Peasants)借钱,来购买中国农民制造的东西,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美国俄亥俄州参议员J.D.万斯近日
4月8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近日,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接受媒体采访谈及特朗普政府对华贸易政策时,声称美国向中国农民(Chinese Peasants)借钱,来购买中国农民制造的东西,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美国俄亥俄州参议员J.D.万斯近日在华盛顿智库演讲中,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外资政策贬损为"乡巴佬式的生存智慧",此言旋即引发中国外交部严正驳斥。这场看似偶然的外交争议,实则暴露出西方政治精英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层误读。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这场舆论交锋折射出国际话语权争夺战中的认知鸿沟。
一、言论风波溯源:从技术转让到文明偏见
万斯在"美国企业研究所"的演讲中,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武断解读为"农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拙劣模仿"。这种论调延续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式,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简单归结为对西方的机械复制。
历史数据显示,1979-1999年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累计达3060亿美元,其中技术转让协议占比38%。这些技术引进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伴随着系统的本土化改造。以汽车工业为例,德国大众1984年在上海建立合资企业时,中方坚持要求建立联合研发中心,最终实现国产化率从2.4%到90%的跃升。这种技术消化能力,显然超越了所谓"乡巴佬"的认知框架。
二、外交部回击:数据拆解傲慢叙事
针对万斯言论,外交部发言人用三组数据作出有力回应:中国研发投入从1978年52亿元增至2022年3.08万亿元,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四年全球第一,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15%。这些数字勾勒出的创新图景,彻底颠覆了西方预设的"技术附庸"叙事。
值得关注的是,发言人特别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破除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这实际点破了争议的本质——当中国走出不同于西方预设的发展道路时,某些势力仍试图用陈旧认知框架进行价值评判。
三、话语权博弈:西方叙事体系的结构性矛盾
万斯言论并非孤立事件。2023年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报告仍将中国技术进步归因于"强制性技术转让",这种论调忽视了几个关键事实:中国PCT国际专利中自主研发占比达82%,半导体领域近三年平均研发强度达22.5%,数字支付、量子通信等领域已形成领先优势。
西方叙事困境源于双重认知失调:既要维持"技术施予者"的道德优越感,又不得不面对中国创新能力的系统性突破。这种矛盾在芯片战争、5G标准制定等现实较量中愈发凸显,最终演变为意识形态化的攻击。
四、文明对话视角:超越"中心-边缘"范式
从大历史维度观察,这场争论延续着"李约瑟之问"的世纪辩题。当18世纪中国占全球经济总量1/3时,欧洲启蒙思想家曾将中国视为文明典范;而在工业革命后,西方迅速构建起文明等级论。如今历史再次来到转折点,但思维范式仍未突破二元对立。
比较研究显示,中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创新模式具有显著特色:政府主导的科技攻关体系、超大规模市场支撑的应用场景、制造业全产业链的技术协同。这种创新生态与硅谷模式形成差异化互补,本应成为人类共同财富。
五、认知战的底层逻辑:身份政治与选举考量
值得警惕的是,万斯言论出现在2024美国大选前哨期。这位出身"铁锈地带"的政客,其政治叙事始终围绕"美国衰落论"展开。将中国塑造为"技术盗窃者",既能迎合蓝领选民对产业外迁的不满,又可规避反思本国结构性问题的压力。
这种策略在数据面前愈发苍白: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从1990年3%升至2022年30%,而美国从21%降至16%。真正的产业竞争压力,显然不能简单归咎于他国政策。
六、构建新型叙事:从对抗到共生的范式转换
破解认知鸿沟,需要构建基于文明互鉴的新话语体系。2013-2022年,中国对外技术交易额年均增长14.7%,其中向发达国家技术出口占比从8%提升至22%。在巴西美丽山特高压、印尼雅万高铁等项目中,中国创新正在重塑全球技术扩散路径。
这种技术共生模式,打破了传统"中心-边缘"的技术转移范式。正如新加坡学者马凯硕所言:"当东方遇见西方,人类将迎来第三次文艺复兴。"
七、智库交锋:中美创新体系比较研究
布鲁金斯学会最新报告显示,中美在创新生态系统上呈现镜像特征:美国强于基础研究(占全球顶级论文42%)而弱于工程转化(制造业研发强度2.1%),中国则长于应用创新(国际专利转化率68%)而基础研究相对薄弱(顶级论文占比15%)。这种互补性本应催生合作,却被地缘竞争异化为零和博弈。
麻省理工学院的跟踪研究更具启示:中美联合研发项目的成果影响力指数比单边研究高37%,合作专利的商业化成功率高出22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印证了创新本质上具有全球公共产品属性。
八、青年视角:Z世代眼中的技术文明
在TikTok平台,关于"中国科技"的话题播放量已突破500亿次。深圳95后工程师王默创作的《从算盘到量子计算机》系列短视频,用数字考古方式解构技术进化史,单集最高获赞1200万。这种民间叙事正在重塑国际认知:中国Z世代既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又具备全球视野的技术哲学。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皮尤研究中心调查显示,美国18-29岁群体对华技术竞争持积极态度者仅占31%,远低于50岁以上群体的62%。代际认知差异预示着未来话语权争夺的关键变量。
九、媒体责任:构建理性对话空间
在这场舆论风波中,路透社、彭博社等专业媒体坚持事实核查的做法值得肯定。它们通过专利数据库追踪、企业访谈等方式,客观呈现中国技术发展的复合图景。相比之下,某些社交媒体账号刻意放大极端言论,加剧认知扭曲。
建立媒体间的事实核查联盟、完善跨国技术报道规范、培训具备双文化视野的科技记者,或将成为破解认知困境的技术性方案。
十、未来启示:多元现代性的全球叙事
这场看似偶然的言论风波,实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微观投射。当中国航天员在天宫课堂演示微重力实验,当比亚迪电动大巴穿行在慕尼黑街头,当华为5G基站矗立亚马逊雨林,这些具象的技术符号正在重塑世界文明图景。
历史的吊诡在于:当西方用"乡巴佬"这种前现代词汇描述中国时,这个文明古国正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领域书写新的现代性方案。或许,真正的文明对话,始于摒弃"教师爷"心态,在科技创新这个人类共同语言中寻找和声。
来源:阿祖杂淡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