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日又遭投诉,原因仍是“多言”。那位梨状肌损伤的客人认为我在服务过程中话语过多,反而扰乱了她的宁静。这已非首次,类似的情况竟如影随形,令我不得不停下脚步,深入自省。
今日又遭投诉,原因仍是“多言”。那位梨状肌损伤的客人认为我在服务过程中话语过多,反而扰乱了她的宁静。这已非首次,类似的情况竟如影随形,令我不得不停下脚步,深入自省。
我静坐于室,闭目回想今日情景。客人的眉头随着我的言语逐渐紧锁,而我却浑然不觉,依旧滔滔不绝。或许,我太过专注于“说”,而忘记了“听”与“感知”才是疗愈的根本。
原生家庭之镜
回溯童年,家中总是热闹非凡。父母皆健谈之人,家中常高朋满座,笑语不断。记忆中,沉默往往被理解为不快或疏离,而言语则是连接亲情的纽带。我学会了用言语填补每一刻静默,生怕安静会导致关系的断裂。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我无形中将“多言”等同于“关怀”,将“健谈”误解为“专业”。殊不知,真正的疗愈有时需要留白,需要让沉默自有其声,让空间自有其言。
性格特质之困
我本性热情外向,善于言辞表达,这本是优点。然任何特质若失了分寸,优点便成缺点。我的多言,实则是内心不安的外显——担心服务不周,急于证明自己的专业,渴望通过言语建立连接。
这种过度表达的背后,藏着对自己的不确定:是否不言则显无能?是否静默则显冷漠?我以言语为盾,防卫着自己想象中的不足。
改进之道:学习倾听的智慧
1. 刻意练习沉默:今后服务中,我将设定“静默时段”,专注于手法与能量传递,让双手成为沟通的主要工具。
2. 提问代替陈述:以开放性问题了解客人需求,而非一味提供信息。如“这个力度合适吗?”而非“这个力度对梨状肌很好因为……”
3. 正念呼吸:在欲多言时,以三次深呼吸代替脱口而出的话语,回归当下时刻。
4. 接受专业训练:参加倾听技巧工作坊,学习非语言沟通的艺术。
5. 反思日记:每日记录服务中的对话比例,培养自我觉察能力。
言语如流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真正的疗愈不在于说了多少,而在于每一句话是否出自真心,是否应时应景。有时,最深的理解恰恰发生在言语之外的静默中。
愿我能学会在适当的时候闭口不言,让手法说话,让心灵沟通,让疗愈在无声中自然流淌。
来源:作家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