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70亿营收背后,是汇川技术从工控龙头向新能源和机器人领域突进的艰难与野望,其2025年超40%的净利润增长更是凸显了结构优化后的强大韧性。
370亿营收背后,是汇川技术从工控龙头向新能源和机器人领域突进的艰难与野望,其2025年超40%的净利润增长更是凸显了结构优化后的强大韧性。
深圳宝安区,汇川技术总部大楼的会议室里,公司高管刚刚结束一场关于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研发进度的内部会议。就在几周前,这家工业自动化巨头发布了2025年半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其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40%。
“我们已经从单一的业务驱动转向多元化的增长格局。”汇川技术董事长朱兴明在近期的一次投资者交流活动中表示。在这个被ABB、西门子等国际巨头长期垄断的工业自动化领域,汇川技术正在书写中国制造的新故事。
01 业绩风云:营收增长利润承压,结构优化现转机
2024年,汇川技术交出了一份营收创新高但利润下滑的成绩单。年报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70.41亿元,同比增长21.77%;但归母净利润为42.85亿元,同比下降9.62%。
**增收不增利的现象**引发了市场关注。仔细分析财务数据可以发现,其背后是业务结构的重大调整:毛利率较高的通用自动化业务增长乏力,仅同比增长1%,而毛利率较低的新能源汽车业务则同比大增70%,达到160亿元。
这种业务结构变化导致公司综合毛利率下降4.85个百分点至28.70%。“这是公司战略转型过程中的必然阶段。”一位长期跟踪汇川技术的分析师评价道,“短期阵痛换来了长期增长空间的打开。”
进入2025年,情况开始发生积极变化。中报数据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5.09亿元,同比增长26.73%;归母净利润29.68亿元,同比增长40.15%,净利润增速显著高于营收增速。
02 业务蝶变:新能源汽车业务跃升,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
汇川技术的新能源汽车业务发展堪称教科书级的第二曲线增长案例。
2020年,该业务收入还仅为11.02亿元,到2024年已猛增至160亿元,**四年间增长近14倍**,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达到92.66亿元,占总收入比例升至45.18%,正式成为公司第一大业务板块。
“我们不是在追赶风口,而是在创造能力。”汇川技术新能源汽车事业部总经理告诉记者。目前,汇川新能源乘用车电机控制器在中国市场份额约10.7%,排名第二,在第三方供应商中位列第一。
盈利能力的改善尤为引人注目。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毛利率回升至17.45%,负责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子公司联合动力净利润同比增长45%,净利率提升至6.0%。“规模效应开始显现,成本摊薄和效率提升带来了盈利改善。”
市场拓展方面,汇川技术不仅在国内与多家主流车企建立了合作关系,还成功拓展了多个海外客户定点项目,为国际化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03 传统基石:通用自动化业务复苏,稳固基本盘
作为公司的起家业务和传统优势领域,通用自动化业务在2024年经历了增长瓶颈期,全年收入仅152亿元,同比微增1%。但这块业务仍然是汇川技术的**利润稳定器和核心竞争力所在。
2025年上半年,随着国内制造业景气度回升和设备更新政策推进,该业务实现收入88亿元,同比增长17%,显示出强劲复苏势头。
汇川技术在工控领域的市场份额持续保持领先。根据睿工业2024年统计数据,公司通用伺服系统中国市场占有率约28.3%,位居第一;低压变频器市占率18.6%;SCARA机器人产品销量中国市场份额位居第一名。
“工控业务是汇川的技术根基和现金流来源。”行业专家分析指出,“虽然增长率不如新能源业务亮眼,但高毛利和稳定的客户关系为公司转型提供了资金支持和风险缓冲。”
04 国际征程:出海战略加速,全球化布局初现成效
2025年上半年,汇川技术国际业务实现收入13.19亿元,同比增长39.34%,虽然占总营收比例仅为6.43%,但**毛利率高达35.22%**,远高于国内业务水平。
这组数据背后是汇川技术精心布局的国际化战略。公司目前在全球设有18家子公司及办事处,海外团队超过600人,形成了新兴市场与发达市场双轮驱动的格局。
欧洲市场是汇川国际化的重点突破区域。凭借匈牙利工厂的本地化生产和服务能力,公司正逐步获得欧洲客户的认可。“本地化生产解决了客户对供应链稳定性和快速响应的需求。”汇川技术国际业务负责人表示。
在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汇川技术则凭借性价比优势和完善的产品线,与国际品牌展开正面竞争。“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为我们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
05 未来布局:AI与机器人战略,打造新增长极
2024年,汇川技术研发投入达到47.78亿元,研发费用率保持在10%左右的高水平。这些投入正朝着两个方向聚焦:工业软件和机器人核心零部件。
公司推出了自主研发的工业自动化全集成iFA软件平台,并部署Deepseek等开源大模型,搭建低代码智能体开发平台。“我们将AI技术深度融入工业场景,提升自动化工程的开发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汇川技术的布局尤为引人关注。公司正在开发无框力矩电机、行星滚柱丝杠等核心零部件,部分产品已完成样机开发或客户送样。
“人形机器人是未来十年最大的产业机遇之一。”汇川技术研发负责人表示,“我们在电机、控制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可以自然延伸到这个领域。”
业内专家认为,汇川技术的工控背景为其进军机器人领域提供了独特优势。“机器人的本质是运动控制,这正是汇川的核心能力所在。”
06 挑战与风险:行业竞争加剧,盈利能力承压
尽管前景广阔,但汇川技术面临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在工控领域,公司不仅要面对西门子、ABB等国际巨头的压制,还要应对国内众多企业的价格竞争。在新能源领域,价格战已成为行业常态,主机厂的成本压力持续传导至零部件供应商。
财务风险同样需要关注。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应收账款达104.48亿元,同比增长17.75%,占流动资产比例较高。“虽然公司客户质量普遍较好,但如此规模的应收账款仍需关注回款情况。”
技术迭代风险是另一个挑战。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技术快速演进,800V高压平台、SiC应用等新技术层出不穷。汇川技术需要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才能保持技术领先。
国际化进程中的地缘政治风险也不可忽视。欧洲等地区对中国制造业的警惕情绪可能对公司的国际化拓展设置障碍。
07 未来展望:多元驱动增长,国际化与机器人成为新引擎
展望未来,汇川技术的发展路径逐渐清晰。
短期来看,通用自动化业务复苏*新能源汽车业务规模效应将继续驱动公司业绩增长。制造业复苏带来的设备更新需求,以及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带来的零部件需求,将为公司提供充足的市场空间。
中长期而言,国际化和机器人业务将成为新的增长引擎。“我们目标是未来三年国际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15%以上。”公司管理层在国际投资者会议上表示。
人形机器人业务虽然目前仍处于投入期,但未来潜力巨大。“如果能在核心零部件领域取得突破,并获得头部机器人公司订单,这将成为公司新的增长极。”
多家机构预测,公司2025-2027年的归母净利润有望保持年均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基于其业绩恢复增长以及在新兴领域的布局,一些机构给予了“买入”或“增持”的评级。
---
傍晚时分,汇川技术研发中心的实验室依然灯火通明。工程师们正在测试最新一代伺服驱动器的性能指标,墙上的电子屏显示着实时数据波动。
走廊另一侧,数台人形机器人样机正在进行运动控制测试。这些看似平静的实验,背后是一场关乎中国工业自动化未来的竞争。
汇川技术正在书写的故事,不再只是国产替代,而是如何在全球工业巨头竞技场上,代表中国高端制造走出自己的道路。
来源:可靠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