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风华录》:当外滩的风,吹开城市文明的内页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4 23:22 1

摘要:一座伟大的城市,究竟以何种方式被记忆?是黄浦江上流动画廊般的轮渡风景,是摩天楼宇勾勒的未来天际线,还是弄堂深处一闪而过的吴侬软语?当我们试图为“城市”这一宏大概念作传时,往往会陷入“地标的罗列”与“历史的陈述”两种窠臼。城市,似乎总在被仰望,被概括,却鲜少被真

一座伟大的城市,究竟以何种方式被记忆?是黄浦江上流动画廊般的轮渡风景,是摩天楼宇勾勒的未来天际线,还是弄堂深处一闪而过的吴侬软语?当我们试图为“城市”这一宏大概念作传时,往往会陷入“地标的罗列”与“历史的陈述”两种窠臼。城市,似乎总在被仰望,被概括,却鲜少被真正地“阅读”——阅读它在时空交叠处的文明肌理,阅读它在车水马龙下的情感温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城市风华录》便显得尤为可贵。它一路行来,描摹过苏州的温婉雅致,也探寻过长沙的市井烟火,节目将上海这座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集大成者”作为最终的解读样本,将镜头探入城市的褶皱深处,试图系统性地解答一个根本性的命题: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一座城市如何处理好自己与历史、与人民、与未来的关系?它并非简单地记录风貌,而是在构建一种“有温度的城市肖像”,于外滩的风中,为我们缓缓吹开中国城市文明最耐人寻味的内页。

在时空肌理中,重寻城市的精神谱系

历史并非凝固的遗迹,而是一种流动的基因,潜藏于城市的每一寸肌理,在时代更迭中不断被唤醒、被重塑。

《城市风华录》最令人称道的,便是其独特的“时空编织”能力。它拒绝线性的平铺直叙,而是以一种“蒙太奇”式的笔法,让历史与当下在镜头中握手言和,从而激活一座城市的精神谱系。

在上海,节目并未直奔陆家嘴的璀璨,而是将观众引向那片名为“老城厢”的城市原点。镜头摇过豫园的九曲桥,同济大学的诸大建教授口中“城内为城,城外为乡”的解释,瞬间将上海从“魔都”的现代幻象拉回“江南县城”的温润母体。这样的叙述,既完成了一次地理上的溯源,也实现了一次精神上的寻根。在“海上第一茶楼”湖心亭,当镜头缓缓扫过伊丽莎白二世与巴金曾坐过的桌椅,历史的厚重变得触手可及。巴金先生那句“火候不到,滋味不厚”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城市风华录》对文化遗产的态度——真正的尊重,需要时间的积淀与耐心的活化。

而对石库门建筑群的呈现,则将这种时空对话推向了高潮。石库门是什么?节目没有给出枯燥的建筑学定义,而是将其定位为一种“文化语言”。

在张园,镜头细致地抚过那些中西合璧的门头、老虎窗,它们是江南民居的婉约与英式联排的规整一次不期而遇的“联姻”,是上海这座城市与世界发生关系的最初物证。这里曾是中国最早的公共空间之一,它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园”,见证过霍元甲的擂台比武,也记录下《义勇军进行曲》在百代公司小红楼里的慷慨激昂。

通过对张园“保护性征收”与“功能性焕新”的讲述,《城市风华录》巧妙地揭示了上海的城市哲学:真正地尊重历史,不是将其封存为标本,而是让其在新的时代语境中,继续参与和塑造当下的生活。节目生动地展示了这一理念的实践:为了给地下建设三条地铁的换乘枢纽,张园一栋重达7500吨的建筑,被432个“步履行走器”整体平移,待地下工程完工后再移回原位。从老城厢的“根”,到石库门的“魂”,节目以点带面,勾勒出“上海精神”谱系的完整链条。它让我们看到,上海的现代化并非无源之水,它的创新精神、开放姿态与人文底色,早已在百年前的历史肌理中埋下伏笔。

能够看到,《城市风华录》的一个核心叙事逻辑,便是将镜头向历史深处探寻,为每一座城市找到其独一无二的精神谱系。在宁波,节目从八千年前的井头山遗址出发,追溯其“向海而生”的海洋基因,并将其与天一阁四百余年的藏书文化相连,最终落脚于当代“院士之乡”的“崇文重教”精神,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文明脉络。在福州,节目沿着城市中轴线,将“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的厚重,与千年榕树的温润庇护融为一体,解码着这座“有福之州”的文化根源。这种对城市内在文明逻辑的深度解码,远比单纯呈现繁华景象更具思想的穿透力。

于万家灯火处,锚定城市的民生坐标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风华录》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始终将镜头牢牢地对准“人”,将城市的“风华”最终归于“民生”这一核心坐标。它深刻地理解,一座城市的伟大,不在于其拥有多少座地标,而在于它为每一个平凡个体提供了多少追求幸福的可能。

节目将视线从历史风貌区移开,转向了徐汇滨江。这里曾是机器轰鸣、亚洲最大的水泥厂所在地,是城市发展的“工业锈带”。如今,巨大的塔吊被保留下来,成为工业时代的纪念碑,封闭的厂房被改造为龙美术馆、油罐艺术中心。随着上海正经历着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华丽转身,节目中的市民们在江边跑步、看展、遛狗,工业遗存的冰冷质感与生活的温暖气息奇妙地融为一体。这不仅是一次空间改造,更是一次价值的重塑,城市将最宝贵的45公里滨水岸线还给人民,这本身就是对“人民城市”理念最生动的诠释。

朝杨新村,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承载着几代上海人的集体记忆,面临着老龄化、设施陈旧的现实问题。节目没有回避这些问题,反而将其作为观察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窗口。一个名为“美好生活掌中宝”的数字化平台,将社区食堂、家庭医生、文娱活动等功能集于一体。社区食堂最初人气不旺,通过平台新增的“听我一言”功能,收集到了居民们“希望有点老味道、家常菜”的呼声,食堂迅速调整菜单,成功赢回了老街坊的胃与心。

除此之外,在珠海,我们看到一种近乎“美缝”的精细化治理,城市将犄角旮旯的“颜值盲区”悉心打造成“口袋公园”,让市民推窗见绿。在宁波,节目则聚焦于全国首创的“最美上学路”,用七彩步道和风雨连廊,为孩子们的安全与快乐撑起一把“城市保护伞”,将城市关怀落实在最微小的细节。正因如此,《城市风华录》敏锐地捕捉到中国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将“人”置于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

当未来已来时,追问科技的人文温度

面对未来,科技无疑是驱动城市进化的核心引擎。《城市风华录》提供了一种更为深邃的视角:它不只关心“科技能做什么”,更关心“科技为何而做”。

在珠海,节目带我们看到“永不落幕的中国航展”,国之重器不再是冰冷的武器,而是面向公众的科普殿堂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看到“海洋巨无霸”“格盛1号”,这座充满未来感的智能渔业平台,将深海养殖与休闲旅游融为一体。在昆明,中老铁路这条“钢铁新丝路”,被赋予了联通民心、共创繁荣的“黄金大通道”的温度,高科技的冷链物流,最终的落点是让东南亚的热带水果“鲜”达百姓餐桌。

这种对科技人文温度的追问,在上海得到了最系统的阐释。世博文化公园内海拔48米的“双子山”,其诞生源于一位原上钢三厂老职工的建议——他希望在市区里也能有一座山可以登高望远。这个普通市民的朴素愿望,最终被采纳,并在一片估值千亿的土地上实现。这完美诠释了,顶级的城市规划,是对人民心声的倾听与回应。同样,当镜头探入张江的“量子城市”时,我们看到的并非抽象的概念。当AI算法通过分析人口热力、服务盲区,为新的“人民坊”进行科学选址时,科技的价值被清晰地锚定在守护城市安全与提升生活品质的基石之上。

《城市风华录》在创作模式上超越了传统城市专题片的线性叙事和地标导览模式,建立起一种“文化关系学”的纪录范式。节目自由地在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技术与人文之间穿梭、链接、碰撞,将看似毫无关联的元素(如一座江南古茶楼与一个AI社区)并置,通过寻找它们内在的精神关联,从而激发观众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种“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的网状叙事结构,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节目的信息密度与思想厚度,更将“看城市”提升到了“读懂城市”的认知高度,为同类题材的创作树立了全新的标杆。

更重要的是,《城市风华录》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温暖的笔触,为我们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提供了宝贵的精神价值。在城市化进程势不可挡、乡愁情绪日益弥漫的今天,它有力地回答了“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时代之问。它让我们看到,中国式现代化并非对过去的断然割裂,而是一场深刻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城市的风华,正是在这种新与旧的对话、快与慢的从容、科技与人文的相拥中,被淬炼、被升华。它以一个个鲜活的城市样本,构建起一种扎实而温厚的文化自信,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中国人,都能在自己生活的城市里,既能触摸到五千年文明的余温,也能拥抱星辰大海的未来。这不仅是一部献给中国城市的影像志,更是一曲献给这个伟大时代的奋进歌。

来源:深度文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