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硬刚到松口:贾国龙说“我应对有错”背后,是西贝的危机与自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4 22:51 1

摘要:9月14日晚,一张行业群截图流出,贾国龙短短八个字,被视为这位“西北硬汉”罕见的低头。

“我应对有错,改。”

9月14日晚,一张行业群截图流出,贾国龙短短八个字,被视为这位“西北硬汉”罕见的低头。

三天前,他还在《中国企业家》的专访里斩钉截铁:“生意可以不做,官司一定要打。”

如今,面对营业额连日失血、客流断崖、舆论沸腾,59岁的贾国龙终于在私密场合松口,承认“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

这不是一份盖着公章的“致歉声明”,却像一枚信号弹:西贝的危机公关,从“硬刚”转向“拆弹”。而一句“我应对有错”,也把中国餐饮老大难的“预制菜”争议,推向更复杂的深水区。

一、三天蒸发500万:罗永浩的“预制菜”之击为何精准?

9月10日16:04,罗永浩发出第一条微博:“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配图是一桌未吃完的菜品和830元账单。

随后72小时,他连发30余条微博、开10万人直播,把“袋装椒麻鸡”“小牛焖饭调理包”贴上“预制菜”标签,直接戳中消费者最敏感的神经——“我花现炒的钱,凭什么吃加热包?”

西贝的财务数据立刻见血:

9月10日,全国直营门店日营业额下滑100万元;

11日,再掉100万元;

12日,贾国龙预估“最多可能掉300万”。

三天累计损失约500万元,客流“断崖式下跌”,部分商场店午市空台率超50%。

罗永浩的“打法”简单却致命:

1. 用“预制菜=低价+低质”的公众成见,直接否定西贝“贵有贵的道理”的品牌核心;

2. 以“要求行业透明”占领道德高地,让反击者显得“心虚”;

3. 持续输出“证据”——袋装产品、配料表、生产批号,形成“实锤”效应。

在“价格敏感”与“健康焦虑”并存的消费语境下,西贝的“莜面现搓”“羊肉现串”故事,瞬间被“加热包”反杀。

二、“我应对有错”:一句非正式道歉的分量

9月14日晚,某餐饮微信群流出截图,贾国龙罕见反思:

“我应对有错,改。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

“打明牌,学习胖东来。”

没有公章、没有新闻稿、没有“致消费者”抬头,却迅速被截屏疯转——媒体标题纷纷打出“贾国龙道歉”“西贝服软”。

为何一句群聊“松口”被放大成“道歉”?

1. 语境反差:三天前“官司打到死”,如今“有错就改”,情绪落差足够戏剧;

2. 稀缺效应:贾国龙创业37年,公开“认错”次数屈指可数;

3. 舆论期待:市场需要一个“台阶”,让对峙双方都能转身。

值得注意的是,西贝官方至今未发布任何盖红章的《致歉声明》,也未承认“使用预制菜”。贾国龙的“错”更多是指“沟通方式”——“没有第一时间把菜品工艺讲清楚,让顾客产生了误解”。

换句话说,产品路径不变,公关路径变软。

三、西贝到底冤不冤?预制工艺与预制菜的“灰色地带”

贾国龙反复划清界限:

“西贝有预制工艺,没有预制菜。”

他举例:红烧肉提前十小时炖煮,冷冻到店,复热出餐——算“预制工艺”,不属于国标意义上的“预制菜”;

但消费者并不细究定义。在大众语境里,只要“不是现炒”,就可能被贴上“预制”标签。

中国现行《预制菜术语与分类》团体标准(2024版)明确:

“预制菜”指“工厂熟制或半熟制、复热即可食用的预包装产品”。

而餐厅中央厨房预处理后冷藏、到店再二次加工的“预制工艺”,确实不在此列。

标准与消费者认知之间,存在巨大的解释真空。

罗永浩正是抓住了这一真空,用“袋装照片”完成“有罪推定”。

四、“学习胖东来”:贾国龙的下一步牌

在群聊里,贾国龙提出“打明牌”——

1. 全国门店上线“菜品工艺卡”,每道菜标注“是否冷冻、是否预调、复热时长”;

2. 邀请顾客进后厨直播,短视频平台日更“莜面搓制”“羊肉穿串”过程;

3. 建立“退菜冷静室”,不满意立即退,全程录像公开。

这套打法,明显对标胖东来“极致透明+极致服务”模型。

早在10年前,贾国龙就曾赴河南许昌学习胖东来,去年、今年又两次带队复盘。

于东来也在9月13日朋友圈罕见声援:“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让我有相对放心吃饭的地方。”

如今,贾国龙把“胖东来式透明”当成破解信任危机的钥匙——用极致信息对称,对冲极致质疑。

五、餐饮业的“预制菜”大考:不只是西贝的战役

西贝的麻烦,是整个行业的缩影。

中国预制菜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达7000亿元,B端(餐饮渠道)占比超过80%;

头部连锁为保“千店一味”,高度依赖中央厨房;

消费者一边用脚投票“拒绝加热包”,一边又要求“30分钟上齐菜、人均50元吃饱”。

矛盾背后,“现炒”与“效率”无法兼得。

正如贾国龙所说:“越是好菜越要提前做,鱼翅、鲍鱼不预制根本咬不动。”

行业需要一次“分级标准”重建——

1. 明确“预制工艺”与“预制菜”边界;

2. 建立“透明标识”制度,让消费者拥有知情权;

3. 引导“优质预制”溢价,打破“预制=低价”成见。

西贝的“松口”,或许能推动头部品牌集体“拆弹”:

海底捞已悄悄在菜单加注“复热”标识;

海底捞、喜茶等开放“中央厨房直播日”;

中国烹饪协会宣布启动《餐饮预制工艺分级标准》制订,计划2026年实施。

六、结语:一句“有错”能否止血?

贾国龙的“我应对有错”,不是终点,而是转折点。

它让持续升温的“罗西大战”首次出现软着陆可能,也为餐饮行业的预制菜争议提供了一次“透明实验”样本。

对于西贝而言,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顾客是否买账“工艺透明卡”?

直播后厨会不会被截帧再挑刺?

营收下滑能否在“十一黄金周”前止血?

对于消费者,这场风波也抛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

我们究竟在抵制“预制”,还是在抵制“被欺骗”?

当“现炒”成为稀缺品,当“人均100元以下”与“全现做”注定冲突,我们是否愿意为好味道、好食材、好效率付出匹配的溢价?

贾国龙说:“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

这一次,他选择先转身。

至于市场是否回以拥抱,下一张账单会给出答案。

来源:玉铉宣

相关推荐